本書深入挖掘黃河文化中的清明政風、清廉河風、清朗社風、清純家風、時代新風等廉潔元素,從歷代廉潔治河故事、黃河兩岸廉潔志士詩文風物、家訓家風身口相傳、無私奉獻的治河精神等多個層面,講好廉潔故事,在“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征程中,更好地推動廉潔文化建設實起來、強起來,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fā)展、一體推進“三不
《中國歷代黨爭史》是有關中國古代黨派之爭的專門史著作。該書分序論、本論、結論。本論含十章:先秦學派之爭、漢末鉤黨之獄、兩晉南北朝時代門第之見與方輿之見、有唐中葉以后牛李黨之傾軋、北宋中葉以后新舊黨之競爭、北宋末年之和戰(zhàn)論、南宋初年之和戰(zhàn)論、南宋中年偽學之禁、明末東林黨之禍、清末帝后黨之爭。書中描述了先秦至清末中國歷史上
本書以《花間集》和部分晚唐、五代、宋代詩詞中描寫的十六種物件如屏風、枕頭、梳子、口脂等為線索,以當時的造型藝術(紙上繪畫、壁畫、飾品等)為參照,從一個個細節(jié)入手,興味盎然地探考了千百年來的中國古人生活,從衣食住行到藝術審美,細梳文獻,旁征博引,還原歷史真實。將古代王公貴族、平民百姓、各色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方式一一展現(xiàn)。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結束了中國數(shù)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帶來近代中國深刻的社會變革。20世紀初的變革如何影響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本書關注政治與普通人思想和感情的交集方式,重新審視了這一時期的歷史轉變。儀式不僅是一種社會融合的方式,也是一種權力傾斜的方式,儀式在建構國民身份和塑造日常生活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將廣泛使用新材料,隨著近年來許多稀見明代史料的出版,明代的相關研究已具備越來越好的條件。比如500冊之巨的《明別集叢刊》中就有許多之前從未被關注過的涉黔史料,席書的《元山集》就有一批關于王陽明在黔的詩文,張原《黃花集》中則有與田秋的友贈之作,前者可間接了解部分黔中王門弟子的文教養(yǎng)成,后者則與本選題直接相關,對缺乏
本書稿以京東文人集團為研究對象,采用群體研究的中觀視角,在充分梳理學術史和調(diào)查文獻的基礎上,考察京東文人集團自覺結盟的思想特征與活動方式;考索“東州逸黨”命名的深層原因,揭示京東文人集團內(nèi)部結構的復雜性與思想分歧,全面呈現(xiàn)文人集團的面貌;在儒學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探討孫復、石介等京東士人“破立結合”的思想與策略。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傳統(tǒng)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與軸心,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傳統(tǒng)治理智慧與思想!堵捒婆e》是劉哲昕教授的又一部對話體作品,對話地點設定在“科舉之鄉(xiāng)”福建省莆田市的千年水利樞紐工程——木蘭陂,在這樣一個著名的科舉之鄉(xiāng),作者通過幾個人物之間的對話與爭辯,開展一場關于科舉的傳統(tǒng)治理智慧的交流探討,全面揭示了科舉制度的十大
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最近十多年來收集整理的與古代和海外義倉、社倉有關的史料、文章、金石、文物等,并基于當代公益實踐視角進行的相關思考和行動探索。書稿史料浩瀚,呈現(xiàn)了當代中國公益界對于以義倉文化為代表的本土公益慈善文化的發(fā)現(xiàn)、恢復和發(fā)展過程,以用于應對當代中國的城鄉(xiāng)社區(qū)建設及相關社會問題。本書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業(yè)界的思考
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兩大問題為中心,一是對外關系,二是改革運動,而這兩大問題又相互牽連。在對外的情勢上,北宋承受著遼、夏強敵的威脅,當外患進逼時,讓人警覺到內(nèi)憂。由于華夏對外一向有修德來遠的主張,北宋在取得對外和平的同時,也可能進一步從內(nèi)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修德來遠的意義從維持和平的消極態(tài)度,轉化為改革內(nèi)政的積極要求
三至六世紀士族與史學之間的互動,是理解這一時期史學高度繁榮、把握士族文化成就、認識士族社會時代特征的鎖鑰之一。本書綜合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在勾勒士族參與史學建設總體面貌的基礎上,次第梳理了士族史學撰述和史學思想諸成就,發(fā)掘史學撰述中的士族主體意識,探討史學針對士族社會功能的發(fā)揮,最后對士族與史學互動進行理論總結,認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