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全真教的宗教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考察了全真道宗教制度的各個方面,主要包括出家制度、傳戒制度、宮觀制度、法派制度、威儀制度、修行制度及會社制度等各種制度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以及其在歷史中的沿革與變遷。通過與傳統(tǒng)道教、佛教與儒教等宗教意識形態(tài)的比較,勾勒出全真教的宗教制度的大致雛形。
本書作者采用微觀史學的方法來探析其與地方社會的復雜關系,認為道教在近代逐漸回到民間、融入到地方社會之中,而融入的關鍵就是改變理念服務地方社會,“為民設教”。此時的道教在保持法統(tǒng)的同時在民間找到生存的土壤,獲得了地方社會中各方的支持,所以才能在失去上層社會支持以及動蕩的背景下繼續(xù)生存和發(fā)展。
全真道研究(第7輯)
本書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從方志文獻、文人文集以及宗教典籍中尋找新線索,同時利用近年來作者在河南、山西等地調研的大量碑銘新資料,以華北地區(qū)的全真道為探討中心,對明代全真教衰而復興的歷史過程進行研究。結合明代全真教史料,對明代全真教發(fā)展的基本特征進行概括,并闡述全真教在發(fā)展過程中對明代世俗社會以及其它道派產生的影
本書梳理并探討了唐朝前期李唐統(tǒng)治者和道教內部人士共同對中古道教要素進行整合及制度化的基本過程。本書從道教歷史變遷的角度入手,將唐前期道教的整合和制度化運動視作中古道教的*終總結。全書以大量切實的考證和文獻梳理為基礎,綜合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試圖發(fā)掘中古道教變遷的內外理路,并提出分析和理解唐代道教史及中古道教史的新理論框
本書依據(jù)大量史料文獻,對北京白云觀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具體包括五部分內容:*部分研究了北京白云觀與晚清社會;第二部分研究了白云觀與民初社會;第三部分研究了20世紀30年代白云觀的兩次住持危機;第四部分研究了白云觀與近代宮觀制度的改革;第五部分研究了20世紀40年代白云觀的訴爭。
本書主要介紹了鐘離權的生平事跡和主要的仙道思想,并且附有鐘離權的主要著作集,為研究鐘離權的學者提供了資料的借鑒。
《全真道研究》第六輯共收12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論壇錄音整理和一篇學術會議綜述。除了大部分都與全真道有關外,它們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主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輯有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地方,即首篇為一個論壇的錄音整理。我們的想法是,以后《全真道研究》將發(fā)表一些就某個熱點問題所展開的筆談、論壇或人物專訪,以豐富其內容。同時,《全真
《道教學刊》為集刊,每年出版兩期,每期包括“學者訪談”“新史料”“專題論文”“動態(tài)與書評”4個欄目。其目標是探索國際共通的老學與道教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多樣性的道教學術新范式,帶領國際老學與道教學術前沿。目前有關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較少,尤其能介紹國際前沿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謂填補了空白。
全真教是金元時期興起的一個道教新派別,由王重陽創(chuàng)始于陜西,傳教于山東,經全真七子等弘揚,尤其是丘處機西行覲見成吉思汗之后,風行于我國北方地區(qū)。其以道家哲學為依托,吸收、融攝儒學和佛學的思想營養(yǎng),打破前期道教追求肉體長生和熱心外丹的局限,轉而追求真性的保全,提倡內丹學和性命雙修,開創(chuàng)了道教發(fā)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