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兩京八座”顧應祥;走近顧應祥;顧應祥世系簡介;顧公詩中有田園;顧應祥相關文物留影;長興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qū)尚書牌坊文字對聯;顧應祥生平與著作;明故資政大夫南京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箬溪顧公墓志銘等。
書稿梳理了方以智哲學思想的來源以及歷程,力圖全面呈現方以智的哲學世界,將其分三個層次:哲學體系、哲學精神、生活世界。哲學體系主要指本體論與體用觀,圍繞方以智原創(chuàng)的基本哲學范疇——“余”;體用觀簡稱“體用互余”(體為用本用為體本),這是對“體用一源”與“體用不二”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方以智的哲學體系特點是善用“余”,尤其是對“
明代浙東學術史主要以明代學人的經史學術成就為研究對象。這部學術史將以按時間順序,把明代浙東學術分為三個階段:明初期;明中期;明后期。每個階段以經史相互交錯的形式進行撰述,即每時期的經學描述在前,史學撰述在后。在按時期來進行撰述時,同時也將展現明代經學思潮的演變規(guī)律。力求將每個學人的思想或史學成就放在整個時代潮流中進行理
本書講述了旋轉之力與智慧之源、世族興旺與家道衰微、王學發(fā)端與熟化越地、思想嬗變與學術趣旨、兵學之術與為官之道、仙道情懷與晚年趣旨、藝術造詣與心學之美、由圣轉神與神格形塑等七章內容。
收入守仁所著《傳習語》三卷、后附《朱子晚年定論》,為徐愛輯、錢德洪刪定;《文錄》五卷,皆雜文,其中有《宋子晚年定論序》、《修道說》、《大學古本序》等涉及經學;《別錄》十卷,多為公移文;《外集》七卷,為詩與雜著(序、記、墓志銘等);《續(xù)編》六卷,為《文錄》續(xù)編,皆守仁卒后,錢德洪搜輯整理。后附《年譜》三卷、《附錄》
本書是“浙江文叢”之一,是對明代著名陽明后學士人王畿的詩文集整理匯編。王畿(1498-1583),字汝中,號龍溪,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官南京兵部職方郎中等職,師從王陽明,是浙中王學的代表人物。王畿思想之于陽明心學既有繼承又有拓展,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本次整理,以明萬
全書分為“十講”,外加“導論”和“結語”,從宋明理學的整體視野,考察了陽明心學發(fā)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問題源流,并將心學經典《傳習錄》融入陽明學的理論系統中,透過文本的深人解讀,全面揭示了陽明學的義理架構及思想內涵,清晰展示了心學的哲學意義及其所蘊含的“問題”。
本書除了收入陳來、楊立華等著名學者的相關文章之外,最大的亮點是中國哲學史研究領域中專治明代哲學的中青年學者的最新代表性成果,收入論文包括但不限于:唐紀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不已、生生與對待--<程氏易傳>中的天道觀》、谷繼明(同濟大學副教授)《論王船山與陽明學之關系》、鐘治國(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王陽明
王陽明先生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成就其傳奇一生的陽明心學,五百多年來為無數豪杰人物提供無堅不摧的精神力量;但是,對陽明心學微奧的把握卻并非易事。所以,很多心學修習者常有“不得其門而入”的困惑。 本書極富創(chuàng)見,從三個角度透徹地揭示了陽明心學的“奧秘”,將引領你參悟這“千載絕學”的玄機。
人終究無法在這個世間過得小心翼翼,因為總有一種召喚在不遠的前方,它讓人不得清寧,也無法停留。我是王陽明,我從江南一個叫作余姚的縣城出發(fā)…… 人這一生兜兜轉轉,倏忽千里,時間深處彌漫著美麗的傷感。我就這樣開始了一生的致良知之旅:少年時的天馬行空,邊關歷險;青年時的困惑糾結,溺于佛道;從中年到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