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初期,道德人類學登上了人類學的理論舞臺。近十年來,道德人類學在英語世界得以蓬勃發(fā)展,已成為人類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本書出版于道德人類學發(fā)展中期。作為道德人類學的主要倡導人之一,雷天助在書中對道德人類學做出了階段性綜述,同時也對道德人類學的理論發(fā)展方向做出了提綱性展望。通過考察道德在人類學發(fā)展史中的地位,本
新指稱理論是分析哲學運動后期的主要成果。本書批判性地考察了新指稱理論的幾個主要部分,包括摹狀詞的指稱性使用,指稱的因果理論和語義外在論,重點集中在直接指稱理論。在此基礎上作者深入分析了不同語境的區(qū)分和語境敏感性對語義內容的影響以及如何拆分傳統(tǒng)的涵義概念,并通過指示詞的語義學、二維語義學、相對主義語義學、實驗語義學來呈現(xiàn)
本書圍繞西方馬克思主義視野下傳播技術是如何建構交流結構的,以及這一過程對社會中的個體及其交往產(chǎn)生的影響這一核心問題,先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理論的生成路徑及出場邏輯進行了考察,進而以傳播技術為主線,對20世紀3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三個階段的代表學者的傳播技術觀進行了剖析,不僅結合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及技
本書全面分析了推理、理性和理由這三個元哲學概念的內部關聯(lián),指出它們都有真值性和實踐兩重內涵。格賴斯力圖說明從哲學上跨越“真值性/實踐”的鴻溝是可能的,進而得出一些重要的哲學結論。本書是格賴斯推理思想、邏輯觀、元倫理學思想和哲學方法論的集中體現(xiàn),它對于格賴斯哲學與語言學思想的整體把握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禕R》Aspec
詮釋學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成為西方哲學的一門顯學,漢語學界的譯介和研究已有40年之久,近年來呈現(xiàn)出中西詮釋傳統(tǒng)的比較、會通與創(chuàng)新的局面。詮釋學發(fā)展至今,眾多的方案和主張形成彼此融合互補的趨勢,但也不乏詮釋理念上的抵牾沖突,詮釋學的發(fā)展還面臨著新的問題與困境,故而本書“走在理解的途中”,以“理解”和“方法”的關系為主
萊布尼茨的形而上學早期研究(1686-1697)與后期研究(1702-1716)是萊布尼茨形而上學思想統(tǒng)一發(fā)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要階段,如果說早期是萊布尼茨形而上學體系形成和逐步充實和系統(tǒng)化的階段的話,后期便是萊布尼茨形而上學體系廣泛應用并進一步充實和系統(tǒng)化的階段。本論文集收入萊布尼茨短篇論文11篇,旨在展現(xiàn)萊布尼茨形而
20世紀中葉以后,笛卡爾式的二元論開始失去青睞,物理主義成了哲學界的主流。物理主義認為,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由物理質料構成,心理性質是物理實體的性質,而不是非物理實體(心靈或靈魂)的性質。在20世紀50、60年代,還原物理主義(認為心理性質就是物理性質)被廣為接受,于是,心理因果作用也就成了物理性質相互之間的作用。到了20
本輯由《老子“道化沖和”的生命哲學理趣》《〈道德經(jīng)〉生命哲學思想及其時代價值》《朱子與王陽明的“良知”說合論》《理性引導激情--尼采生命哲學的柏拉圖式批判》等十余篇論文組成。圍繞生命哲學主題,分別從儒家生命倫理、老子哲學思想以及現(xiàn)當代生命哲學等視角展開研究。如《老子“道化沖和”的生命哲學理趣》認為,老子以“教父”的規(guī)格
在本書中,馬克瑞爾為應對哲學詮釋學在解釋不斷變化和多元文化的世界時所面臨的挑戰(zhàn)提供了一種創(chuàng)新的方法。他提出一個定位性和反思性的解釋概念,而判斷在其中具有核心作用。他超越當代許多詮釋學的對話方法,關注反思判斷的診斷性運用。這不僅是為了辨別有待理解的差異性現(xiàn)象特征,而且也為了讓我們適應構成解釋框架的各種意義語境。 馬克瑞爾
文化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重要范式。本書以英國伯明翰學派為中心考察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邏輯,主要運用歷史研究與邏輯研究相結合、總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跨學科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對文化馬克思主義的概念、緣起,以及英國語境中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歷程、理論成果進行了探究,并分析了文化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