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晚清展示文化相關文獻評介》、《支遁“即色空”義探微》、《自我觀看的影像——宋代自贊文研究》、《夜雨對牀——蘇氏兄弟所期望的理想將來》、《外交往來的史性敘事與詩性敘事——金人出使高麗之相關詩詞文的敘事學解讀》、《試論劉克莊的史學素養(yǎng)與其詩文中的詠史用典》、《試論陳實箴詩歌創(chuàng)作的宗宋傾向》等文章。
這是一個被夸示為“知識爆炸”的時代,忙不迭的人們在對裂變中的“信息”作財富折算時正被調(diào)動起持續(xù)亢奮的攫取欲。在牟利的韁繩把“知識”牽給人、又把人牽給“知識”的當下,我們從良知的淵默處開始“問道”。這里所謂“問道”。即是在中國先哲及西方先哲的啟迪下再度返回到人生之原始真切處,採向那對于人說來可以應然相期的虛靈之真際,新的
《中國學術(總第30輯)》的開篇是1904年北京菜市口執(zhí)行的一次死刑,它雖然是菜市口執(zhí)行過的數(shù)不清的死刑之一,卻又具有特殊意義。其一,受刑者王維勤殺害多人,施于其身的是極刑中的極刑--凌遲;其二,他是中國最后一批被凌遲處死的倒霉蛋之一,此前法律改革已經(jīng)開始醞釀,此后不久凌遲之刑即被廢除;其三,此時正值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后
本書為香港浸會大學所編《人文中國學報》之第十六期,刊登了日本、港臺及大陸學者關于文史哲等各方面的多篇高質(zhì)量論文。其中包括已故卞孝萱先生最后的遺稿、日本田仲一成先生對于南戲《荊釵記》的版本考論,均有極高的價值,可說是相關領域的權威之作,必然會受到學界的關注。其他論文也各有新見、考證詳實,體現(xiàn)了相當?shù)膶W術水平。本書另有書評
職是之故,在跨文化的視野中,在西學因子的激發(fā)下,他們的眼界、格局和氣度就大不相同,他們的文化自覺也更具理性的基礎!鋵嵶铛r明的反例,還是出在我們這里:盡管清華國學院以神話般的成功率,培養(yǎng)出了最多的著名學者,其中也不乏一代宗師。然而八十年后再來回望,真正從眼界、格局與氣度來說,居然導師還是導師、學生還是學生!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影響力報告(2009版)》,本書借助CSSCI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二次文獻轉(zhuǎn)載數(shù)據(jù)、Web即年下載率數(shù)據(jù)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期刊進行了定量分析和科學評價,是我國首部以創(chuàng)新方法進行期刊評價研究的成果。作者針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及期刊的特點,構(gòu)建了涉及20個指標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體系,并利用這一體
本書包括文學思想與文化、文化視角、文學個案、文學與性別、文學文獻考論五個欄目。
本期以歷史文化語義學為主要欄目,探討日本文化(日本譯介西方文史科技再轉(zhuǎn)譯漢語)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橋梁使用,還有人文探尋,明清社會經(jīng)濟(長江中游地區(qū)),明清文學,西方哲學,出土簡帛,文史考據(jù)欄目,后附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大事記,作者均為活躍在學術研究領域的中堅人物。
這是一個被夸示為“知識爆炸”的時代,忙不迭的人們在對裂變中的“信息”作財富折算時正被調(diào)動起持續(xù)亢奮的攫取欲。在牟利的韁繩把“知識”牽給人、又把人牽給“知識”的當下,我們從良知的淵默處開始“問道”。這里所謂“問道”,即是在中國先哲及西方先哲的啟迪下再度返回到人生之原始真切處,探詢那對于人說來可以應然相期的虛靈之真際。新的
本書收錄了《儒學創(chuàng)新的哲學反思》、《中國傳統(tǒng)知識與價值整體觀之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闡釋》、《論康德與儒家理論關聯(lián)》等論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