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畫傳統(tǒng)書畫紙絹為研究對象,從蠟箋材料、膠紙材料、粉箋材料、宋代砑花箋材料、傳統(tǒng)書畫絹材質探微等章節(jié)展開。本書詳細剖析材料與工藝、材料與筆墨的結合方式,提高讀者在工藝上的了解和功能上的認知。本書通過文獻梳理和藝術實踐,挖掘材料與書畫的關系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傳統(tǒng)書畫造型藝術及其成因。著作聚焦文房用器中
筆、墨、紙、硯作為文房中必備的書畫材料,是“人文熏修”的重要載體,對古人來說亦有明道遣懷、升華心境的作用。對今人而言,筆、墨、紙、硯既是讀懂傳統(tǒng)書畫的基礎,更是中國古代科技發(fā)明的縮影。著作通過文獻梳理和藝術實踐,挖掘材料與書畫的關系內涵,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理解傳統(tǒng)書畫造型藝術及其成因。著作聚焦文房用器中的筆墨紙硯,以
農克硝洞遺址位于滄源縣勐省鎮(zhèn)農克村民委員會東南面,是臨滄范圍內瀾滄江支流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及東亞、東南亞最早的“和平文化”遺址,對研究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舊石器過渡時期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本書為國內首部集中反映農克硝洞遺址出土石器的圖書,采用照片與線圖相結合的方式直觀呈現石器的形態(tài)樣貌,具有
本書是“千古一人——蘇軾主題文物展”的展覽圖錄。作為中國古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之一,蘇軾與杭州有著深厚的淵源。他是北宋時期的“杭州老市長”,先后兩次來杭,履職期間疏浚西湖,發(fā)展經濟和文化,為杭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蘇軾懂生活、接地氣,他既是大文豪、書法家,又是美食家,對生活永遠保持樂觀充滿熱情,千百年來受到后世
硯亦稱為研,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tǒng)的“文房四寶”。硯臺歷經秦漢、魏晉,至唐代起,各地相繼發(fā)現適合制硯的石料,開始以石為主的硯臺制作。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硯臺不僅是書寫的工具,更是藝術與歷史的載體。本書是“持硯歸:一生研齋藏硯展”同名圖錄,收錄了作者精心收藏的一百余件歷代硯臺,從初心到專業(yè),作者的收藏之旅是一段對美學、工
三江古墓群位于宜都市陸城街道三江村四組,墓群現地表平坦,東西長、南北寬,基本呈長方形。1984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附近發(fā)掘了同時期的雞腦河遺址(西南約380米)和茶店子遺址(東北約120米),東南5公里還有石板巷子遺址;北11公里處還有大溪文化的紅花套遺址和城背溪文化的城背溪遺址。根據已發(fā)現的墓葬形制和墓磚紋路,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對于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對于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對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深遠意義。為進一步指導和規(guī)范文物普查工作,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制《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手冊》,作為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工具
《石窟藝術研究》是由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編的集刊,主要分為麥積山專欄、石窟考古及美術圖像、碑刻題記及其他方面的內容。此次收錄論文共22篇,既涉及麥積山石窟、大足石刻等國內知名石窟的研究與保護。包括論文有《莫高窟第275窟北壁本生故事畫新探》《敦煌壁畫中的女性頭飾:鳳冠》《麥積山文書拾掇》等同時也包括佛教及文獻中所見對歷
“千古風流不老東坡——蘇軾主題文物展”由海南省博物館主辦,分為“志存高遠”、“身行萬里”、“居儋功業(yè)”三個部分,展出蘇軾主題文物展品332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54件/套,包括一級文物15件/套,二級文物56件/套,三級文物83件/套。本書為展覽配套圖錄,收錄蘇軾真跡《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合卷、《題王詵詩詞帖》,
本書講述了太原徐顯秀墓數字復原研究的過程和成果,受教育部哲學社科后期資助,分4個部分,共8章,內容涉及藝術學、考古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知識。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紹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研究方法。其次為徐顯秀墓概述,介紹了徐顯秀墓挖掘、歷史及研究現狀。第二部分中,講述徐顯秀墓數字復原的研究方案、關鍵技術等。第三部分中,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