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明清徽州珍稀家譜為基本史料,對明清徽州家風載體進行了細致、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對明清徽州家風中的修身、持家、齊族、儒商之風進行了深入分析,進而對基于明清徽州家庭治理知識體系、家外因素及代際傳承影響下明清徽州優(yōu)良家風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此外,本書還對明清徽州優(yōu)良家風與徽州社會諸風氣之間的互動關系、明清徽州優(yōu)良
家學育人智慧36字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建設、注重家風傳承?鬃油ビ枴安粚W禮無以立”,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朱子家訓“恒念物力維艱”。生動的家風箴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與傳統(tǒng)美德,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廣大黨員、干部要帶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繼續(xù)上好家風建設這堂“必修課”。本書從十五個方面講述了家風的重要性,對領導干部樹立
《永遠跟黨走(我聽親人講四史)》以學生家庭幾代人的家風故事為載體,講透黨領導人民走向民族復興的大道理,闡釋與弘揚將個人發(fā)展融入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價值精神。抒發(fā)人民群眾對黨的感恩、擁戴之情。
本書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分,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
作者以比較哲學的宏闊視野,從家庭倫理這一中華文明獨有的精神景觀切入,敏銳地指出,家庭倫理比個體主義更加正義和感人,中華文明以家庭為基構與靈魂,通過家庭孕育人性,建構起親親而仁民愛物之體系,使自身成為長文明的典型。作者進而提出,我們既要保持并升華與前文明的有機聯(lián)系,以比文明崇拜更深遠的視野來反思,能夠從一種更原初的包含了
在《孝經(jīng)》學史上,zui重要的注本當屬流行于漢末至中唐的鄭玄《孝經(jīng)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經(jīng)注》亡佚。有清一代,學人搜集鄭玄《孝經(jīng)注》不遺余力,極具代表性的是嚴可均輯本。皮錫瑞以之為據(jù),作《孝經(jīng)鄭注疏》,成為清代《孝經(jīng)》學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經(jīng)》zui重要的注本。而百年來敦煌遺書出土,發(fā)現(xiàn)了許多鄭玄《孝經(jīng)注》殘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并現(xiàn)身說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jīng)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該書自明末以來流行甚廣,影響較大,此白話繪圖本的出版當有助于閱讀了解,于個人品德修養(yǎng)與世道人心改善或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家訓是家族、家庭的文化遺產(chǎn)密碼,一代一代的先輩因時因地總結生活經(jīng)驗,形成了有益的生活啟示和處世智慧。在歷史文化長河中,杭州積淀了豐厚的家風家訓資源。這些宣揚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傳統(tǒng)的好家風、好家訓,既深受儒家文化浸潤,又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本書從杭州古代有關的家訓中,加以梳理并闡述,以與
家風純正,雨潤萬物;家風蔚然,國風浩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有許多重要論述。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指出:“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前輩的紅色家風,向焦裕祿、谷文昌、楊善洲等同志學習,做家風建設的表率,把修身、齊家落到實處!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