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務報》是晚清維新運動時期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維新報刊,報館內部匯聚了包括梁啟超、汪康年、黃遵憲、張坤德、曾廣銓在內的-批新知識群體,也吸引了陳熾、譚嗣同、嚴復、夏曾佑、林琴南等為之撰稿,他們通過公共媒介對于世界知識、現(xiàn)代思想的吸納,承續(xù)了甲午、乙未之際維新派講求時務的風潮,同時,也將此內化為一種動力資源,推進了詩文
本書以中國現(xiàn)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為研究對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立足中西方文學文化交流背景,打破現(xiàn)當代文學分割的流行思路,對中國現(xiàn)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貫穿整個20世紀的事實進行回顧和總結,力求從其與西方文學思潮的聯(lián)系中、與現(xiàn)代主義思潮等的相互滲透中、與啟蒙思想等意識形態(tài)的相互作用中,描述其發(fā)展過程,探討其發(fā)展規(guī)律。書稿將歷
謝朓出身陳郡謝氏,與同族的謝靈運皆以山水詩的成就留名文學史,故并稱大小謝。南朝齊永明年間,他游于竟陵王蕭子良西邸,與沈約、蕭衍、王融等號為竟陵八友。作為永明體詩的代表人物,謝朓擅長描寫山水景物,風格清拔,滌去玄言色彩,講究聲律,對仗工整,對后世近體詩的形成卓有貢獻。他繼承了建安以來的文學傳統(tǒng),并從樂府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于
南朝宋代時期,政權更替頻繁,但仍擋不住文壇上俊杰輩出。因謝靈運、顏延之、鮑照三人均以詩著名于宋文帝元嘉年間,為元嘉體代表人物,故后世常將他們并提稱之為元嘉三大家。這其中,鮑照詩風骨遒勁、構想奇逸,在南朝詩中獨樹一幟,被稱為跨兩代而孤出(鐘嶸《詩品》)。與江淹并稱江鮑。以文辭馳名當世,與謝朓并稱鮑謝。鮑照出身寒微,在仕途
本書為著名文藝評論家謝冕教授的文章精選集。書內文章均選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權威學術期刊和已出版的學術專著。文章涉及中國文學理論、中國詩歌理論、詩人評論、詩歌評論四類。所選文章如《論中國當代文學》《論中國新詩》《新文學一百年》《從史詩到詩史》等。本書有助于開拓專業(yè)研究者的視野,提升學術水平;有助于大眾讀者增加閱
《藝壇追光我與〈光明日報〉四十年》,是作者自上世紀80年代到當下,四十多年對文藝界電影、電視、文學作品等方面的評論結集,是對自己培根鑄魂精神歷程的復現(xiàn)。力求記錄新時期、新時代文藝發(fā)展的軌跡,呈現(xiàn)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藝發(fā)展的面貌。 名為藝壇追光,是想表達作者在文藝評論的范圍內能夠捕捉到更多優(yōu)秀作品,并使之傳播得更廣更遠,
中國古代文學中涉及文學理論的內容是研究古代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而古代文論的教學是目前高等學校普遍缺失的,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他們都渴望學習治學的門徑,并利用古代文論的材料去找尋題目和撰寫學術論文。為此,蘇州大學文學院專門開設了中國古代文論的必修課,由該專業(yè)的多位老師共同擔任主講,每位老師結合各自專長,精選一篇關于古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本書首次對我國殘疾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進行系統(tǒng)總結和闡析。論著從社會場域入手,探討新時期以來我國殘疾人作家得以發(fā)展的原因,研究指出,機構團體場域和媒介場域對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影響不是簡單的背景因素,而是滲透到殘疾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中,成為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作的構成成分。論著提出,對生命倫理的思考是殘疾人作家創(chuàng)
本書主要是立基于融匯中西形式批評理論的基礎上,以邏輯論證與文獻綜述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試圖總結與歸納出中國古代形式批評理論傳統(tǒng)的內在脈絡和學理邏輯。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傳統(tǒng)中雖無與西方“形式”概念一一對應的原生范疇,但本書系統(tǒng)分析了古代文學批評傳統(tǒng)中存在著基于質文、體式、格律、章法、句法、聲調、字法等而生成的形式批評術語體
文化法學作為研究文化行業(yè)各種法律規(guī)范及其運作的新興學科方興未艾。本選題以文學為研究出發(fā)點,從文學和法律兩個維度進行理論思考,深入探究了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文本、文學傳播、文學批評等四個方面呈現(xiàn)出的文學與法律的互動關系,對同人文學、犯罪心理小說、人工智能作品等具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本選題以文學和法學的關系研究為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