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卡岡教授是蘇聯著名美學家,本書是作者頗具影響力的著作《美學史講義》之第四卷。本書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產生、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以及蘇聯、東歐、歐美各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現狀。本書對從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在德國產生,到20世紀70年代本書問世前夕,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全部發(fā)展過程作了概括的分析與介紹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 本輯欄目分為“中國審美意識生成”“古代審美文化研究”“古代美學思想研究”“中國現代美學研究”“中日美學交流”“中西美學比較研究”。其中部分欄目發(fā)表國
本書共分為十章,從身體審美話語的探討開始,層層深入基于身體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邏輯起點問題、審美幻象中介問題、審美變形問題、審美批評問題、審美變性問題、性別審美話語理論問題與批評問題等。
本書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態(tài)美學資源概括為“生生美學”,并且運用生態(tài)存在論美學人方法從文化、哲學、美學和藝術審美幾個層面對“生生美學”的產生、內涵、范疇及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藝形態(tài)上的呈現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分析、論述,是作者生態(tài)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是作者在此前已經發(fā)表的相關論著與論述的基礎上系統(tǒng)整合而成的。
本書是生命美學理論專著,是生命美學創(chuàng)始人潘知常教授關于審美活動的本體論內涵及其現代闡釋的專著。本書關注美學的當代問題,即“美學何為”,作者從審美活動的歷史發(fā)生、邏輯發(fā)生、外在辨析、內在描述、歷史形態(tài)、邏輯形態(tài)等諸多方面,對審美活動古今形態(tài)與拓展形式進行審視、闡述。具有較高的美學研究價值。對于當代中國美學來說,生命美學的
本書研究了20世紀中下葉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全書共五章內容。第一章分析了20世紀馬克思美學思想的哲學背景,論述了葛蘭西的哲學思想,以及盧卡奇的早期哲學思想。第二章論述了盧卡奇的美學思想,從審美反映、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等展開論述。第三章論述了20世紀德國、法國、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第四章論述了杰姆遜與馬克思主義闡
本書分上下編。上編為列寧的美學思想,下編為其他美學家的美學思想。上編論述了列寧美學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哲學基礎;列寧美學思想的豐富內涵;列寧繼承馬克思主義美學的貢獻。下編其他美學家的美學思想,論述了斯大林、高爾基、沃羅夫斯基、盧那察爾斯基的美學思想,分別從他們美學思想的內容、方法論等方面做了闡述。斯大林的語言性質的辯證
本書以中外美術發(fā)展史為主線,采用中外美術史基礎知識與美術作品鑒賞相結合的方式,把中外美術史和美術理論的研究成果糅合;采用縱向和橫向結合的方式,對古今中外代表性美術作品、風格流派等,并結合其形成的時代背景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進行了較為詳實的賞析和評述,較好地將東西方美術進行了歸納、篩選、比較、整合。通過閱讀
《眾妙之門中國美感心態(tài)的深層結構》初版于1989年,是著名美學家、國內生命美學學派的領軍人物潘知常教授在而立之年完成的一部關于中國審美心理的研究專著。作者從中國美感心態(tài)的深層結構的根本內涵生命意識開始,依次論及中國美感心態(tài)的深層結構的基本特色、憂患、悅樂、禪悅類型,以及中國美感心態(tài)的深層結構的集體感知、集體表象、歷史功
本書是美學與藝術類的研究文集,全書共分若干個部分,分別為美學前沿、中國美學、西方美學、藝術設計美學、表演藝術美學、藝術評論、圖書評論等。全書涉及如下問題:(1)學界翹楚對于美學與藝術基本問題的最新思考。如新實踐美學的生活美學建構問題對當今美學問題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提出了美學發(fā)展的新的方向與理論。(2)藝術理論的前沿動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