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在文學文類的等級秩序中居于中心地位,然而在中國文學的語境中,小說地位的上升也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其地位轉化,有賴于晚清與五四兩代學人的大力倡導與推進。現(xiàn)代中國小說史學的興起,其價值不限于文學史和學術史,還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史現(xiàn)象;诖,本書以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小說史研究作為研究對象,以魯迅與胡適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將
本書首次系統(tǒng)搜集整理了唐代大庾嶺詩路的相關作品,考證了唐代大庾嶺本土、寓居、過往文人的活動,并借助作品中所蘊藏的豐富的歷史信息,深入考察了唐代大庾嶺詩路的空間變遷、文學淵源、作家群體與作品風貌等問題。大庾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南北交通要道。唐代張九齡重開大庾嶺驛道以通海上絲路,該地因商貿之利開始繁榮。亦自唐代始,許多文人開
宋神宗朝熙寧元豐年間,西京洛陽聚集了一批因反對新法而閑退于此的耆宿大臣,其領袖人物為司馬光、文彥博、富弼。他們與此前早已移居于此且抱有相同政治觀念的處士邵雍,以及當?shù)仃壤虾秃筝叢趴。纬闪艘粋龐大而穩(wěn)固的文人群體,自稱“洛社”,經常借著效慕唐白居易洛陽九老會的名義進行聚會酬唱,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其中,以文彥博發(fā)起的
中國古代散文,是最具中國文化特征的文學體裁。但當下中國古代散文研究格局不夠深廣,與其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地位無法相配。近年來,散文研究呈快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研究隊伍不斷擴大,形成多個研究中心,優(yōu)秀成果成批涌現(xiàn)。在這種情形的鼓舞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散文研究中心與中國古代
本書在對現(xiàn)代新詩誕生以來的相關資料以及詩人們的創(chuàng)作文本進行梳理與分析的基礎上,認為以胡適、劉半農、沈伊默等人為肇始的現(xiàn)代新詩,自20世紀初期萌芽、創(chuàng)立以來,就呈現(xiàn)出一種鮮明的特色。這種特色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現(xiàn)代新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有著明顯的去抒情化、重敘事性的要求。換句話說,現(xiàn)代新詩在抒情與敘事這兩大要素之間,其天平是
《詞學(第五十一輯)》依照集刊體例,設“論述”“考辨”“書志”“年譜”“文獻”“論詞書札”“詞壇漫步”“詞苑”“叢談”諸欄目。主要的論文部分收錄了詞學研究領域最新的一批研究論文,涉及詞體詞調詞律、名家詞研究史接受史、歷代詞發(fā)展與詞學史、域外題材等方面的內容?嫁q欄目則刊發(fā)有關詞人生平行跡與創(chuàng)作系年的文章。文獻與論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埋頭浸淫紅學研究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果的一次梳理。本稿為紅學領域的“靖藏本辨?zhèn)巍睂n}研究論文。自1964年俞平伯收到毛國瑤第一封信開始,靖藏本在紅學研究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者認為,靖藏本“偽作”一說雖然前人早有主張,但未有詳細展開,因而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近年來紅學資料不斷發(fā)掘,同時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
本書把《金瓶梅》《紅樓夢》兩部奇書的異同之處挑出來,進行闡述、分析、解讀,讓更多讀者了解到這兩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此基礎上,再了解到兩部名著之間的聯(lián)系。
力求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美學思想為指導,把歷史主義的態(tài)度和當代藝術闡釋結合起來,實事求是地論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幾個主要新詩流派即放歌派、軍旅派、民歌派、鄉(xiāng)土派、歸來派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主要成就與不足;充分論述這些流派的代表詩人的主要成就及其對中國新
本書是武漢大學教授王新才撰寫的一部品讀美詞的作品。全書從“個體鑒賞”的角度出發(fā),選取了十六位詞人的代表作,從認識詞人、學習詞牌、欣賞解讀、了解寫作背景等方面帶領讀者一起對這些小詞做了細致深入的評點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