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之上,運用歷史比較語言學、比較文字學、考據(jù)學等研究方法,結合計算機檢索統(tǒng)計,對新近發(fā)現(xiàn)的《蕭迪烈郎君夫妻墓志銘》進行了系統(tǒng)、綜合的研究。墓志與多個出土的漢文墓志及契丹文墓志相關,記錄了后族阿古只一系后裔人名、官職名、晉升情況、歷史事件等,還記錄了相關地名、山名及契丹生活風俗。本書對前人未涉及的契丹小
不可移動文物,作為人類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然而,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因素,這些寶貴的文物常常面臨著被破壞、損毀的危險。因此,保護與修繕不可移動文物成為了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博物館作為文物的守護者,更是肩負著這一重任。本書從博物館的視角出發(fā),探討了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與修繕理論與
本書是一部路橋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圖錄。本書精選館內(nèi)200余件珍貴藏品,品類涵蓋石器、青銅器、玉器、竹木牙雕以及明清瓷器等,通過多角度的高清圖片,詳細的文物工藝介紹與專業(yè)的歷史知識打開路橋千年發(fā)展的歷史畫卷。路橋文物承載了路橋先民用石器敲開的文明曙光,展示了路橋的市井煙火,記錄了路橋生活變遷的歷史留痕,那些被文物記錄下的
本書是集中介紹天水市博物館中具有代表性石器文物的圖冊。書中收錄了近百種石器文物,主要包含新石器時代穿孔石斧、齊家文化石鋸、秦代石圭、北魏背光石佛造像、隋代石枕、明代石獅等。文物圖片均由高光譜成像儀掃描而成,清晰度、還原度極高。此外,書中不僅對石器的尺寸、規(guī)格做了詳細介紹,對其形狀、用途也做了解讀。這些魅力獨特的石器文物
本書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臻選整理,收錄近年來國內(nèi)著名藏家所藏新出土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璽印300余方,從古文字研究、璽印制作、篆刻學習的角度,按照璽印所屬時代和功用,分類編排。每一方璽印采用印蛻、新封泥、實物印面印鈕展示,印面采用全新攝影技術,從側(cè)拍、俯拍、近距離細節(jié)等多方位、全角度高清采集印面信息,著
專著。本書為研究敦煌石窟蓮花紋樣的學術著作,囊括了12章24節(jié)內(nèi)容,包括緒論、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與寫作思路、本土蓮花紋樣的圖像譜系與繪制規(guī)律、蓮花紋樣東傳過程中的溯源與新樣、敦煌石窟蓮花紋飾“形意”的解構與重構、河西地區(qū)兩漢至魏晉墓葬中的蓮花紋飾、敦煌莫高窟平棊洞窟營建與蓮花藻井、希臘植物裝飾的前奏等。內(nèi)容豐富,資料翔實,包
本集刊為研究出土文獻與古史問題的學者提供發(fā)布原創(chuàng)性成果、交流觀點的平臺。本刊倡導從文獻實證的角度出發(fā)對出土材料與古史問題展開研究,內(nèi)容包括“甲骨金文與古史研究”“簡牘帛書與古史研究”“石刻文獻與古史研究”“圖像器物與古史研究”等內(nèi)容。本輯為第二輯,涵蓋了多個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與語言的學術領域,從湖南臨武縣渡頭三星趕月墓群
本成果以長期以來宋玉賦研究學術積累為基礎,以大量閱讀簡牘帛書等出土文獻為前提,客觀遴選與宋玉賦研究相關的簡帛資料,并結合所掌握的傳世文獻資料,一方面進一步研讀簡帛的文字與內(nèi)容、考古年代與文化內(nèi)涵,一方面以出土文獻相關內(nèi)容與宋玉賦的文學表述進行分析與比較,旨在以出土文獻中新的更為可信的證據(jù),深入研究宋玉賦發(fā)生的歷史文化背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對濟南地區(qū)出土的歷代金銀器出土情況進行了概述和研究,第二部分以金銀器照片為主,配有文字說明,分別介紹它的出處、時代、尺寸、形制等,圖文并茂地進行展示,將文物信息最大限度的傳達給廣大讀者。
本書是文博單位、專家學者及文物愛好者,圍繞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文物保護、文物調(diào)查、史學研究、民族研究、博物館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創(chuàng)開發(fā)、博物館運營與發(fā)展、博物館與文化景觀等相關研究主題撰寫的論文集,收集了文博類專家的2023年度的研究成果。書稿分為五個板塊,分別是“歷史與考古研究”“文物研究”“博物館學研究”“文物保護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