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拉斯位于中美洲北部,北臨加勒比海,南瀕太平洋豐塞卡灣,陸地與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和危地馬拉接壤。洪都拉斯曾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紀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獨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lián)邦,1838年成立共和國。洪都拉斯是拉美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農業(yè)為國民經(jīng)濟主導產業(yè),工業(yè)基礎較為薄弱。洪都拉斯重視發(fā)展同美
中國和印度是亞洲大陸最重要的兩個大國。自古以來,中印交往不絕如縷,從思想到藝術,從物質到風俗,兩大文明曾經(jīng)交相輝映。20世紀中期,脫離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的兩個國家又幾乎同時開始探索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70多年過去了,當我國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時,作為鄰國的印度走過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它會崛起嗎? 作者
本書提紅色舊址手繪系列讀本中的黑龍江卷。該系列讀本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組編,以省為單位,遵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為主線,精選被列為國家或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舊址進行編繪。本書所選紅色舊址
本書提紅色舊址手繪系列讀本中的河北卷。該系列讀本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組編,以省為單位,遵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為主線,精選被列為國家或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舊址進行編繪。本書所選紅色舊址手
本書是紅色舊址手繪系列讀本中的浙江卷。該系列讀本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組編,以省為單位,遵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為主線,精選被列為國家或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舊址進行編繪。本書所選紅色舊址手
本書提紅色舊址手繪系列讀本中的北京卷。該系列讀本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組編,以省為單位,遵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為主線,精選被列為國家或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舊址進行編繪。本書所選紅色舊址手
本書是紅色舊址手繪系列讀本中的湖北卷。該系列讀本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組編,以省為單位,遵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為主線,精選被列為國家或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舊址進行編繪。本書所選紅色舊址手
本書是紅色舊址手繪系列讀本中的江西卷。該系列讀本由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中心和高等學校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組編,以省為單位,遵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進程,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為主線,精選被列為國家或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色舊址進行編繪。本書所選紅色舊址手
《中國邊疆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編輯出版,本期為第十六輯。本輯選入有關邊疆史研究的論文近30篇,包括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研究、東北與北部邊疆研究、西北邊疆研究、西南邊疆研究、海疆研究、與周邊關系、邊疆調研等方面,另對研究述評與學術動態(tài)進行介紹,學術觀點新穎,所引文獻資料豐富,代表了目前我國邊疆史、邊疆學研究的
《遺產》是由南方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創(chuàng)辦的文化遺產研究系列集刊,刊物瞄準當代遺產研究的熱點問題,旨在從不同的學科視域出發(fā),探討“遺產保護”“遺產指定”“遺產開發(fā)”等遺產研究熱點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構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遺產研究共識,所刊登研究成果內容涉及遺產理論、遺產政策、記憶遺產、工業(yè)遺產、非物質文化
書稿屬于古籍整理,以南朝梁元帝所繪《職貢圖》傳世摹本切入,首先提供了《職貢圖》北宋摹本、閻立本摹本(《王會圖》)、南唐顧德謙摹本(《梁元帝蕃客入朝圖》)彩色長卷,并且獲取了藏館的授權。前言介紹歷代《職貢圖》類似題材的圖畫史和研究狀況,然后分章對三種版本的題記、像贊進行校注,后列“歷代書畫題跋資料輯錄”、“南北朝交聘史事
大地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也是人類活動的舞臺,人類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為,成為地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歷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涉及歷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領域——疆域、環(huán)境、政區(qū)、農業(yè)、交通、軍事、城市等,以比較清晰、系統(tǒng)的方式,對這些領域的基本問題及其歷史發(fā)展進行了梳理和介紹,是了解中國歷史地
《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詳細記錄所經(jīng)地理與人文環(huán)境的日記體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喀斯特巖溶地貌并詳細考證其成因的典籍,其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并重是這部游記最為突出的特點,堪稱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這部游記曾被明末清初的文壇領袖錢謙益稱譽云:“唯念霞客先生游覽諸記,此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關于史學方法和理論研究的論著。全書共分四篇,第一篇以城市史研究為例討論了中國傳統(tǒng)史學研究方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第二篇從諸多方面討論了地圖的史料價值,認為地圖的史料價值并不在于地圖的圖面,而在于對地圖與社會之間互動關系的發(fā)掘,這同樣涉及研究方法和視角。第三篇則以當前的“歷史書寫”為切入點,討論了時代變遷對
我國鄉(xiāng)村地域存在資源環(huán)境約束、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人口流失嚴重等突出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目前,學界有關鄉(xiāng)村聚落空間演化的系統(tǒng)研究不足,導致在開展鄉(xiāng)村振興工作時,難以準確把握鄉(xiāng)村演化的客觀規(guī)律。本書重點研究我國鄉(xiāng)村聚落演化的內在規(guī)律,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xiāng)村聚落演
本書是北京師范大學地表過程與資源生態(tài)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地系統(tǒng)動力學模擬團隊開發(fā)和研究的科研成果。以人-地耦合系統(tǒng)模型的構建為主線,全面介紹了相關研究,探索了氣候變化對經(jīng)濟系統(tǒng)影響的機理、途徑及其評估方法,新構建了經(jīng)濟-氣候模型;探求了人-地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雙向耦合的方法,解析了人-地系統(tǒng)動力學模型雙向耦合的時空匹配原理;
漢唐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今日絲綢之路研究的重鎮(zhèn)。本刊的重要學術價值在于為古都西安接續(xù)國際學術界百年來絲綢之路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和熱情,搭建新的學術平臺,為推動絲綢之路研究盡綿薄之力。同時也在認識中華文明融合外來文明成份的基礎上,揭示外來文明中所融入的中華文明成份,推動各界對絲路上的多維交流史形成更為客觀的認識。 本刊
本書分為論文與譯著、書評與綜述兩部分,收錄了《從波斯到固原——無棺葬俗的演變》《“拂廬”再考——以青海郭里木棺板畫為中心》《兩部新比定的“般若經(jīng)/現(xiàn)觀莊嚴釋”梵文寫本》《從黃文弼所獲兩件文書看龜茲于闐間的交通路線》等文章。
本集刊主要專欄包括:“理論研究”,著力進行運河學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學科理論、研究方法探討;“專題研究”,探討運河發(fā)展史、運河區(qū)域社會變遷、運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新書評介”,點評近年出版的學術著作,向讀者介紹其價值及閱讀路徑;“研究綜述”,評價當年運河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學術活動,總結過往,為讀者提供學術資訊;“史料拾
本書以“國家—民間”關系為主線,探討近代以來社會轉型對傳統(tǒng)農區(qū)村落文化共同體演變產生的影響;探討村落場域中,文化“主體”的適應性反應以及文化主體行為模式的改變導致的村落文化共同體變動機制;以一個傳統(tǒng)農區(qū)典型村落百年變遷為個案,考察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家”在場與村落文化主體行為模式的變化情況以及村落文化共同體的解構與重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