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40 元
叢書名:21世紀應用技能型精品規(guī)劃教材·財經系列
當前圖書已被 1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李賀,張燕,劉東 編
- 出版時間:2016/9/1
- ISBN:9787564224462
- 出 版 社: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F740
- 頁碼:297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特色:
一,結構合理,體系規(guī)范。本書針對高等院校經濟類和非外貿類專業(yè)課程的特點,將內容龐雜的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基礎知識系統(tǒng)性地呈現(xiàn)出來,力求做到理論知識必需、夠用,體系科學規(guī)范,內容簡明實用,幫助學生為今后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基礎。
二,內容求新,應用性強。本書從高等教育的教學規(guī)律出發(fā),與實際接軌,介紹了新的理論知識和案例,在注重國際貿易必要理論的同時,強調國際貿易實務基本技能的應用;主要引導學生“學中做”和“做中學”,一邊學理論,一邊將理論知識加以應用,實現(xiàn)理論和實訓一體化。
三,欄目豐富,形式生動。本書欄目形式豐富多樣,每個項目設有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教學目標、項目引例、視野拓展、案例應用、應知考核、應會考核、項目實訓等欄目,豐富了教材內容與知識體系,也為教師教學和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供了首尾呼應、層層遞進的可操作性方法。
四,課程資源,配套上網。為了配合課堂教學,我們設計制作了教師課件、參考答案、課程教學大綱、配套習題、模擬試卷等并實現(xiàn)網上運行,充分發(fā)揮網絡課程資源的作用,探索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有機結合的新途徑。
前言
上篇 國際貿易理論
項目一 國際貿易導論
任務一 國際貿易概述
任務二 國際貿易的研究對象、范圍和方法
任務三 國際貿易的分類
任務四 國際貿易的相關概念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二 國際分工與世界市場
任務一 國際分工
任務二 世界市場
任務三 國際價值和國際價格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三 國際貿易理論
任務一 自由貿易理論
任務二 保護貿易理論
任務三 國際貿易新理論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四 國際貿易政策和措施
任務一 國際貿易政策概述
任務二 關稅措施
任務三 非關稅措施
任務四 鼓勵出口措施
任務五 出口管制措施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五 國際貿易體制
任務一 貿易條約與協(xié)定
任務二 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
任務三 世界貿易組織
任務四 區(qū)域經濟一體化,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下篇 國際貿易實務
項目六 國際貨物交易條件(一)
任務一 貨物的名稱和品質條件
任務二 貨物的數量條件
任務三 貨物的包裝條件
任務四 貨物的價格條件
任務五 傭金和折扣的應用
任務六 合同中的價格條款
任務七 貿易術語價格換算與出口商品成本核算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七 國際貨物交易條件(二)
任務一 國際貨物運輸條件
任務二 國際貨物運輸保險
任務三 國際貨物交易貨款收付條件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八 國際貨物交易條件(三)
任務一 貨物的檢驗
任務二 索賠
任務三 不可抗力
任務四 仲裁
任務五 世貿組織成員間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九 國際貨物交易的一般工作程序(一)
任務一 國際貨物交易前的準備工作
任務二 國際貨物交易的洽商
任務三 國際貨物貿易合同的簽訂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十 國際貨物交易的一般工作程序(二)
任務一 國際貨物出口合同的履行
任務二 國際貨物進口合同的履行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項目十一 國際貿易方式
任務一 經銷、代理與寄售
任務二 招標與投標、拍賣
任務三 對銷貿易
任務四 對外加工裝配貿易
任務五 商品期貨交易
應知考核
應會考核
項目實訓
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任務二 世界市場
一、世界市場的概念
世界市場(World Market)是由國際貨物、服務和知識產權交易而把各國國內市場聯(lián)系起來的世界范圍的交換領域。從世界市場與國際分工的關系來說,世界市場是國際分工的表現(xiàn),國際分工是世界市場的基礎。國際分工的發(fā)展決定世界市場的發(fā)展,而世界市場的發(fā)展又影響國際分工的發(fā)展。
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是完全與資本主義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相適應的。當資本主義交換方式越出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得到發(fā)展,在各國國內市場之間建立起經常而普遍的商品聯(lián)系時,各國國內市場就連接成為世界市場。
二、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ㄒ唬暗乩泶蟀l(fā)現(xiàn)”促進了近代國際分工的萌芽
在資本主義以前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商品生產很不發(fā)達。雖然當時也存在著一些國際貿易,但總的來說不存在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際分工。
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促使歐洲一些國家的手工業(yè)生產向工場手工業(yè)生產過渡,同時也為近代國際分工提供了地理條件并準備了國際市場。當時的歐洲殖民主義者用暴力手段在他們所能到達的美洲、非洲和亞洲進行掠奪和貿易,在殖民地發(fā)展了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面對國外市場的專業(yè)化生產,建立種植棉花、煙草、甘蔗等農作物的莊園,開發(fā)礦山,生產金銀,并把生產出來的農作物和金銀運回本國,出現(xiàn)了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最初的分工形式。但是,由于當時產業(yè)革命尚未發(fā)生,自然經濟在各國仍占統(tǒng)治地位,當時的那種國際分工和交換與整個社會生產相比并不具有決定性影響,而且明顯帶有地域分工的性質。因此,我們可以把“地理大發(fā)現(xiàn)”后出現(xiàn)的那種國際專業(yè)化生產看作是近代國際分工的萌芽。
�。ǘ�18世紀產業(yè)革命使近代國際分工形成
18世紀后半葉從英國開始的產業(yè)革命,使人類的生產力獲得空前的發(fā)展。蒸汽機、紡紗機、織布機等的發(fā)明和應用,使工場手工業(yè)發(fā)展到了機器大工業(yè),于是以小生產為基礎的自然經濟開始崩潰。機器大工業(yè)使社會生產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原先自然經濟條件下的民族孤立性開始消失,各國開始被納入到國際分工的軌道。
大機器工業(yè)巨大的生產能力產生了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大量生產出來的商品很快使國內市場飽和,因此迅速擴大的生產能力需要不斷擴大的銷售市場與之相匹配;另一方面,大機器工業(yè)又引起了對生產原料的大量需求,要求開辟新的廉價的原料來源。大機器工業(yè)生產出來的價廉物美的商品、高效率的新的運輸工具,成為資產階級征服外國市場的有力武器。它打破了一切落后國家閉關鎖國的企圖,打開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國外銷售市場,建立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國外原料來源地。由于英國最早完成了產業(yè)革命,當時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國際分工是最具代表性的。當時的印度已成為向英國提供棉花、羊毛、亞麻、黃麻、蘭靛的地方,而澳大利亞則成為專門為英國生產羊毛的殖民地。英國生產的棉紗、棉布、毛呢則行銷世界各地。原來在一國范圍內的城市與農村的分工、工業(yè)部門與農業(yè)部門之間的分工,現(xiàn)在逐漸變成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分離與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