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談詞(第二版)》是葉嘉瑩先生歷年詞學論著中的觀點摘錄,涉及1970年至2008年葉嘉瑩先生16本專著以及相關論文、演講。編選時,主要分為“本體論”“批評論”“詞史論”三部分,將詞學理論、詞派詞人批評、西方文藝批評理論及詞的發(fā)展演變史分類論述,并熔為一爐。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54年起任教臺灣大學,1966年應邀赴美圍哈佛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1979年開始回中國大陸講學,三十多年來,先后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數十所大校講學。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師顧隨名號設立“駝庵獎學金”。
本體論
詞的美感特質
言外意蘊
弱德之美
詩詞之別
詞曲之別
批評論
傳統(tǒng)詞學批評
清前期詞學之困惑
浙西派詞論
常州派詞論
王國維詞論
其他詞論
西方文藝批評
詮釋學
現象學
符號學
新批評
接受美學
女性主義
解析符號學
意識批評
詞史論
詞的演進歷程
歌辭之詞
詩化之詞
賦化之詞
詞與世變
詞與性別
其他
摘錄書目
《葉嘉瑩談詞(第二版)》:
二百零三
無論是“有我之境”或“無我之境”,當其寫之于作品中時,則又都必然已經過詩人寫作時之冷靜的觀照!盁o我之境”既原無“我”與“物”利害關系之對立,自開始就可以取靜觀的態(tài)度。所以說:“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敝劣凇坝形抑场保瑒t在開始時原曾有一段“我”與“物”相對立的沖突,只有在寫作時才使這種沖突得到詩人冷靜的觀照,所以說:“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庇忠蛟凇坝形抑场敝,既有“物”“我”利害之沖突,所以其美感乃多屬于“宏壯”一類;而在“無我之境”中,既根本沒有“物”“我”對立之沖突,所以其美感乃多屬于“優(yōu)美”一類。由此可知,靜安先生所提出的“有我”與“無我”兩種境界,實在是根據康德、叔本華之美學理論中由美感之判斷上所形成的兩種根本的區(qū)分。(《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頁189~190)
二百零四
朱光潛的“同物”與“超物”之別,實源于立普斯(Lipps)美學中的“移情作用”之說,這乃是就欣賞時知覺情感之外射作用而言者。至于所謂的“主觀”與“客觀”之別,則當是就創(chuàng)作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而言者。這些說法與《人間詞話》中“有我”、“無我”之出于康德、叔本華之美學中,就“物”“我”關系所形成的美感之根本性質而作區(qū)別的說法,實在有許多不同之處。(《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頁190)
二百零五
朱光潛所提出的“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兩句,就立普斯美學之欣賞經驗而言,乃是由于作者之感情移入于外物,將外物亦視為有情而予以生命化所得的結果,可稱為“同物”之境界?墒蔷汀度碎g詞話》之源于康德、叔本華之美學理論而言,則此兩句中并沒有“我”之意志與“物”相對立的沖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