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英文對照,由中美學者共同撰寫。全書采用了宗教社會學的學術(shù)視角,引述中西方學者有遠見的研究成果,來分析宗教主旨和組織在中國悠久歷史以及目前復(fù)雜文化中的扮演的角色。作者探討的當代問題包括:宗教的原教旨主義、宗教性組織在市民社會中的角色,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文化中宗教的未來等。
中美學者合力打造宗教學新教程。
《宗教社會學:宗教與中國》集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宗教歷史于一身,共同努力成就這一跨學科,跨文化研究的著作。
范麗珠,宗教社會學家,哲學(社會學)博士(CUHK),復(fù)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fù)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香港中文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美國舊金山大學(USF)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RicciInstitute)EDS-Stewart Chair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舊金山大學、波士頓大學,瑞典隆德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加拿大女王大學等訪問學者,在美困芝加哥大學、瑞士佛萊堡大學等講授中國宗教課程。多年來致力于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歷史與民族志的研究,并涉足于宗教社會學理論的探討以及民間宗教信仰在中國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向。出版了《當代世界宗教學》、《當代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變遷》等專著,翻譯楊慶墊的《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在China Quanteny Joanlal of Chinese Religion等國內(nèi)外權(quán)威刊物發(fā)表中英文論文三十余篇,近年來更多地主持或參與有關(guān)中國宗教研究的國際合作項目,并承擔國際課程的教學。
James D.Whitehead,宗教歷史學家、基督教理論家,哈佛大學博士。在哈佛期間,他的研究主要關(guān)注佛教的中國化問題。他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宗教在晚期現(xiàn)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宗教跨文化對話的可能。James D.Whitehead博士是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杰出學者EDS-Stewart講座教授。從1998年開始,他每年都與Evelyn Eaton Whitehead一道來中國,他們在上海、杭州、南京、香港等地的多所大學,如復(fù)旦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等舉辦系列講座、開設(shè)學期課程。
Evelyn Eaton Wtlitehead,社會心理學家,芝加哥大學博士。在芝加哥大學期間,她壬要關(guān)注人類發(fā)展的比較研究。她目前的研究興趣在于宗教意識中文化和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她與James D.Whitehead一起合作出版了大量著作,內(nèi)容涉及當代宗教生活和精神實踐,他們的大部分著作都已有中文譯本。Evelyn Eaton Whitehead博士是舊金山大學利瑪竇中西文化歷史研究所杰出學者EDS-Stewart講座教授。
導言:宗教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 中國與宗教
第一章 中國傳統(tǒng)宗教
第二章 中國的宗教——儒釋道“三教”
第三章 中國的民間宗教——存續(xù)與發(fā)展
第四章 世界性宗教傳統(tǒng)——在中國的本土化
第二部分 宗教社會學與中國
第五章 埃米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宗教與道德共同體的養(yǎng)成
第六章 楊慶堃——彌漫在中國文化中的宗教
第七章 馬克斯·韋伯一宗教的神奇魅力與理性化
第八章 費孝通——有關(guān)中國社會的中國意象
第三部分 當代社會中的宗教
第九章 宗教認知的途徑
第十章 中國市民社會中以信仰為基礎(chǔ)的積極行動
第十一章 宗教與暴力一宗教與和平
第十二章 宗教在全球化世界的未來
(一)共有的精神遺產(chǎn)。
古代中國文明中的精神取向和道德信念并沒有完成融合進制度性宗教中去。制度性宗教一般的結(jié)構(gòu)在中國社會沒有明顯的地位:組織性的教會、規(guī)范的教條以及僧侶集團似乎對于其傳承與保持生命力不那么緊迫。相反,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宗教參與的頭等標準不一定是相信,而是歸屬一個社區(qū),例如:村莊寺廟組織、家族或者香會組織……”“不是信仰,而是歸屬”——在各種各樣的民間儀式與活動中,中國人逐漸形成了其特有的信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民間組織活動形成了帶有宗教實踐的精神取向——祈禱、儀式以及道德表現(xiàn)。在本書中,我們將這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取向確定為中國人“共有的精神遺產(chǎn)”。
我們使用“共有”這個詞,來肯定在中國文化中所獲得的共識,正如歐大年(Ovemyer)已經(jīng)指出的那樣,這種精神傳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被最廣泛民眾所接收的基本價值和象征符號”。這種共識常常表現(xiàn)為明顯的地方性,人們根據(jù)本地世代相傳的記憶和儀式在村子里以及地方社區(qū)進行活動。這種較大規(guī)模的文化體系(包括祖先崇拜、對“天”和“氣”的信仰、以及善惡報應(yīng)的實踐),不僅是在中國本土為民眾共有,而且還超越中國本土在有華人的地方傳播。
關(guān)于“精神”,我們傾向于超越西方“宗教”概念所涉及的范疇——即“宗教”要具有制度性結(jié)構(gòu)和正統(tǒng)教義等,來關(guān)注那些分散于復(fù)雜的中國文化體系中的道德取向和民眾共有的世界觀。
中文“遺產(chǎn)”一詞,表述的是傳統(tǒng)以及傳承的東西:通過代際傳遞來完成。在我們的使用中,“遺產(chǎn)”意指這一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信仰和儀式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中國文化中已經(jīng)枝繁葉茂。這份遺產(chǎn),是道德觀念和精神愿景的寶藏,當中國人面對世紀性全球化挑戰(zhàn)時,足以從中汲取營養(yǎng)從容應(yīng)對。
下面所附表綜合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本書中我們將通過這些方法來討論中國人核心的宗教關(guān)懷。這種多方面思考的目的是出自對居于中國文化精神主體的豐富性和深厚性的尊重。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