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理想國》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政治哲學著作。本書作者馬爾科姆?斯科菲爾德認為,柏拉圖不僅是某個過去時空中的作者,他關于政治學基本問題(如政治異化、教育、民主制、知識、烏托邦、共同體、金錢的力量以及宗教的意識形態(tài)運用)的思考,仍然在當前世界引發(fā)爭論,給予啟發(fā)。在書中,作者重點討論了《理想國》一書所體現(xiàn)的柏拉圖的政治哲學,同時也兼顧了《法義》和《治邦者》。作者認為,如果政治理論是“一次歷經(jīng)千百年的對話”,那么,除了柏拉圖的聲音,我們還需要聆聽其他聲音。因此,在解讀和探討柏拉圖政治哲學的同時,作者也參考亞里士多德、普羅克洛斯、盧梭、托克維爾、密爾、波普爾和羅爾斯等思想巨匠的相關論述。作者是當代西方研究柏拉圖最富盛名的專家之一,本書是其精心之作,是目前西方研討柏拉圖政治哲學的代表作之一。
2013年10月,我首次造訪中國。期間,我能夠察覺到中國學術圈對古希臘哲學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對柏拉圖及其政治哲學的興趣。為此,我真的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此機會向中國讀者介紹《柏拉圖:政治哲學》一書。
此書原屬于“現(xiàn)代政治社會思想奠基者”系列叢書。我之所以寫這本書,不單是為了在原初的歷史語境中闡釋柏拉圖的思想并揭示本書諸主題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我最想表明的是,柏拉圖思考的那些核心問題——尤其是民主政治、知識在政治中的作用、烏托邦主義、金錢的力量、意識形態(tài)——為何仍是我們當今最為緊要的關注所在。就我們的關注而言,他的聲音仍然值得聆聽。
我并不希望讀者因為被動之故只得聽聞作者的一家之言。所以,我在這本書里面敘述討論了諸多西方思想家(從古希臘羅馬開始直至現(xiàn)代)對于柏拉圖的思考。有時看來,研究西方政治哲學不過是在思考羅爾斯(John Rawls),或者施特勞斯(Leo Strauss)。我相信我們能從羅爾斯(我論證他有關良好政治社會的理論在某些基本方面與柏拉圖并無多大差別)或施特勞斯(我對柏拉圖《理想國》中的“高貴的謊言”以及《法義》中的宗教意識形態(tài)的看法與他頗有些相似)那里學到許多,從而離柏拉圖更近一步。但我也要指出——隨便舉一反例——諸如密爾(John Stuart Mill)和喬伊特(Benjamin Jowett)這樣的十九世紀作者提出了至今仍然緊迫的關于“社會統(tǒng)治需要知識”的諸多問題,而羅爾斯和施特勞斯對這些問題所談甚少。
因此,我提供的是一份多元化的議程。我并不認為有這樣一把開啟全面理解柏拉圖政治思想之門的解釋之鑰。此書可以說是某種邀請,邀請讀者從各種視角出發(fā)探索柏拉圖的各種主題。而各個歷史時期的作者們已為這些視角提供了助益。
最后,我由衷地感激柳孟盛。他承擔了本書繁重的翻譯任務,并為本書的及時出版奔波勞走。讀者和我都欠他一個很大的人情。
馬爾科姆?斯科菲爾德:英國劍橋大學古典哲學榮休教授,著有《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拯救城邦》等書,編有《劍橋希臘羅馬政治思想史》、《劍橋希臘化時代哲學史》等,是西方知名的古典哲學專家。
英文版序
中文版序
導言
一 《理想國》:背景和研究
1.中心內(nèi)容
2.存疑:柏拉圖自傳
3.蘇格拉底:“入世”和“出世”
4.《理想國》的計劃
5.教育、斯巴達和政制傳統(tǒng)
二 雅典、民主和自由
1.民主的糾纏
2.民主和修辭
3.《法義》論民主與自由
4.結(jié)論
三 民主如何成為一個問題
1.從對立到復雜
2.民主、平等和自由
3.民主和多元主義
4.民主和無政府
5.民主和知識
6.結(jié)論
四 知識的統(tǒng)治
1.哲學還是政治技藝?
2.密爾和喬伊特論柏拉圖
3.統(tǒng)轄性知識
4.哲學統(tǒng)治者
5.再議統(tǒng)轄性知識
6.管理的限度
7.結(jié)論
五 烏托邦
1.駁烏托邦
2.一個嚴肅的問題
3.烏托邦主義的未來
4.柏拉圖的烏托邦現(xiàn)實主義
5.共同體思想
6.結(jié)語:空想的問題
六 金錢和靈魂
1.金錢的倫理與政治
2.城邦與靈魂的類比
3.金錢心理學
4.貪婪、權(quán)力和不義
5.馴服內(nèi)在野獸
七 意識形態(tài)
1.意識形態(tài)和宗教
2.高貴的謊言
3.法律和宗教
4.結(jié)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譯名與索引Ⅰ
譯名與索引Ⅱ
《西方古典政治思想新視野 柏拉圖:政治哲學》:
“理解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約翰·鄧恩于1992年寫道,(1)“要求一種極為復雜的認知分工——或許比人類力所能及的劃分還要復雜,而且肯定遠比他們已成功創(chuàng)建的劃分更為復雜和更為可靠!弊罱畞砟杲o人的感受更是肯定了這個論斷。對理解的全球范圍的挑戰(zhàn)——不論我們考慮經(jīng)濟體系,抑或氣候變化,抑或恐怖主義——在每天的新聞播報中清晰可見。獲得這種理解并進行有效利用,可謂一種日益緊迫的政治需要。
鄧恩接著用明顯是柏拉圖的話來表述該問題的一個基本方面:[2]“我們應當如何精確地看待二者——一者為科學或知識,另一者為各種人都有權(quán)進行統(tǒng)治甚至在不同的可能統(tǒng)治者的各自優(yōu)勢之間進行抉擇的主張——的關系?”他評論道:“這是個極難的問題,我們至今還沒有任何連貫的想法對它作出權(quán)威回答,哪怕是一絲的權(quán)威!彼终f它是“在現(xiàn)代民主生活的公共記錄中大體上被刪除的一個問題”。民主的設計是為了“避免直接的鎮(zhèn)壓”,而不是保衛(wèi)“有效理解的穩(wěn)定產(chǎn)生”。但是柏拉圖的迫切問題——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需要一個回答。
當然,柏拉圖本人對此的回答未必為今人所接受,即便它是令人滿意的。柏拉圖自己非常清楚《理想國》的假設——具有必要知識的統(tǒng)治者,準確說來是因為知識才合法地成為統(tǒng)治者——是個烏托邦,即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一種可能。然而,閱讀柏拉圖也許仍會帶來啟發(fā),這并非是為了對付“知識如何產(chǎn)生有效統(tǒng)治”的問題,而是為了處理“需要何種知識或理解”的在先問題。在柏拉圖的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回答似乎是兩個,而不是一個。其中一個是特別的政治技藝(管理其他專家的知識和技能),另一個則是哲學智慧,尤其是道德智慧。兩種觀念在當代皆有回響。小布什總統(tǒng)對于美國選民而言之所以是富有魅力的,其中的一個顯著因素可稱之為信念,即選民相信他代表了一種以有力的道德宗教哲學作為根基的領導理想。與此同時,選民認為他的立場是堅決反對大政府的,即反對國家廣泛地管理經(jīng)濟和市民社會,并且不熱衷于“科學導向”的政策。然而,一旦社會從保守的極權(quán)政體的意識形態(tài)中解放了自身(情況各自不同,比如西班牙和俄羅斯),“技術官僚”(常為支持自由市場的經(jīng)濟學家)通常是繼任政體所生變化的始作俑者。此處的假設是:這些國家渴求繁榮富強,但它們所在的世界現(xiàn)在發(fā)展如此之快,如此之復雜,以致基于技藝的變化管控不可或缺。
這些信念只是那些流行甚久的思想的最新化身。本章將通過兩位英國思想家——密爾和本杰明·喬伊特(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維多利亞時代對于理性力量及其社會影響前景的高度自信)——的作品對那些思想進行初步的探究(第二節(jié))。此二人皆從柏拉圖那里汲取靈感:密爾的靈感主要來自《治邦者》的“科學”統(tǒng)治觀;喬伊特的靈感則來自《高爾吉亞》和《理想國》的“哲人是真正治邦者”的理想。第三節(jié)和第四節(jié)接著轉(zhuǎn)向柏拉圖本人的文本。第三節(jié)考查對話作品——《卡爾米德》和《歐緒德謨》——當中政治專家極其成問題的最早面貌。第四節(jié)考量《理想國》中所設想的使哲人成為統(tǒng)治者的哲學究竟是為何物。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知識概念在這些不同的語境中皆起了作用,而人們對此卻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柏拉圖如何設想它們的關系——他是否認為它們甚至可以共存——這乃是第五節(jié)(《治邦者》)和第六節(jié)(《理想國》和《法義》)要處理的問題。最后,第七節(jié)試圖總結(jié)這三篇對話的政治計劃對待知識的某些重要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