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版的大批域外漢文典籍,為我國學術研究提供了又一類新材料,其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漢詩即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日本漢詩研究論文選》選自1980年以來的日本漢詩研究成果,分為“日本漢詩概說”“日本詩話研究”“白居易與日本漢詩研究”“日本漢詩人及其漢詩研究”“日本漢詩專題研究”“日本漢詩與中國詩歌比較研究”六大部分。既是回應域外漢籍紛紛面世的新變化,也希望對了解日本漢詩和深化中國詩歌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日本漢詩是中國詩歌與日本本土文化結合的產物,從產生之初就與中國詩歌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關系。早在唐代,中日文人間就有漢詩往來。明清時期,部分總集開始收錄有日本漢詩,但人清以后,日本漢詩的西傳,頗多曲折。俞樾編選的《東瀛詩選》“收作家548人,詩5297首,不但是中國研究日本漢詩的奠基之作,在日本也是規(guī)模空前的一部總集”!坝商浦燎,一千多年來日本漢詩在中國的流布,雖不能說觸目皆是,卻也斑斑可考,不絕如縷!鄙踔镣砬濉霸娊绺锩笨赡芤彩艿饺毡久髦巍拔拿鏖_化新詩”的影響。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這一極具特色的中日文化交流形式中止了。此后直至中華民國時期,關注日本漢詩的有3部漢詩集②,3篇文章③,后者還不是研究性的文字。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日之間的文化往來和交流一度中斷,直到1972年兩國實現邦交正;蟛砰_始逐漸恢復。因此,中國國內的日本漢詩研究實際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據我們不完全的統(tǒng)計,到2014年10月為止,相關成果有著作56部,論文384篇,其中包括碩士、博士學位論文42篇。我們在此擬從縱、橫兩個方面,對這一研究歷史和現狀做一初步的梳理和總結。
第一節(jié)漢詩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關于日本漢詩的研究,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步期(1980-1991)、發(fā)展期(1992-2000)和繁榮期(2001-至今)。
一起步期(1980-1991)
相關成果有著作10部,論文11篇。論文數量較少,大多為基礎性的描述概括。溫祖蔭將日本漢詩的發(fā)展歷史、內容題材及藝術特色分別加以說明①,盡管簡略,但是卻已經有意識地將日本漢詩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學對象進行研究,這在此階段還是極為罕見的。除了一些文學鑒賞性和介紹性的文章之外,學者們的研究主要是從比較文學的角度進行的,旨在強調中日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學歷史關系。學者們注重將中國詩與日本漢詩及和歌進行比較,一方面發(fā)掘二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二者的差異。雷石榆對唐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日文化交流背景下兩國詩歌的發(fā)展脈絡做了描述,指出“日本漢詩與和歌所反映的主題和思想傾向也多類似中國各類詩人”,特別強調了唐代以杜甫、李白、王維為代表的詩人其儒、道、佛思想對日本詩歌產生的作用,同時還指出兩國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對詩人的影響。
著作則以各種日本漢詩選評注本為主,如黃新銘的《日本歷代名家七絕百首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版),張步云的《唐代中日往來詩‘輯注》(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劉硯、馬沁選編的《日本漢詩新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程千帆、孫望的《日本漢詩選評》(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孫東臨、李中華的《中日交往漢詩選注》(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劉懷榮,男,文學博士,F為青島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院院長。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首批高等學校首席專家、山東省首屆教學名師。出版《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魏晉南北朝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等專著十余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一百三十余篇。獲山東省社科一等獎2次、二等獎3次、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1次及山東省教學成果一、二、三等獎等獎項。
孫麗,山東蒙陰人,現為青島大學文學院講師,山東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生,目前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及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主要有論文《通往精神家園的體悟之路——莊子詩性解讀》、著作《大文學史論》(合著)《中國古代文學》(參編)等。
前言 20世紀以來中國的日本漢詩研究
日本漢詩概說
日本漢詩變遷概說
日本古代漢詩初探
日本漢詩及其漢魂
日本漢詩在中國
日本詩話研究
日本詩話的文本結集與分類
論日本詩話的特色
面向中國的日本詩話
白居易與日本漢詩研究
白居易與日本平安朝詩壇
道真文學與白居易詩歌
白詩和平安文學的女性形象
日本漢詩人及其漢詩研究
詩化的六朝志怪小說
論平安詩人菅原道真
菅原道真漢詩的語言表達
夏目漱石晚年漢詩中的求“道”意識
“漢詩人”河上肇的文化抵抗
——《資本論》日本譯介者的側面像
日本漢詩專題研究
追溯日本文學的起點
——以《懷風藻》和《古今和歌集》為例
浙東唐詩之路與日本平安朝漢詩
日本狂詩創(chuàng)作的三次高潮
——從東亞漢文學史的發(fā)展角度著眼
日本漢詩中的“和習”:從稚拙表現到本土化嘗試
日本漢詩與中國詩歌比較研究
從《梅花百詠》看日中文學交流
中日文學交流中的詩詞唱酬問題
從漢詩看中國節(jié)日習俗對日本的影響
明代文學東傳與江戶漢詩的唐宋之爭
后記
《東亞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日本漢詩研究論文選》:
當然,平安朝詩人們更多地模仿的畢竟還是《白氏文集》中的詩歌作品。模仿的角度是千差萬別的:有效其詩之風格者,有襲其詩之辭句者,有蹈其詩之意旨者,有摹其詩之情境者,也有鑒其詩之章法技巧者。具體例證,不僅充斥于被譽為“本朝之白樂天”的菅原道真等詩壇名家的別集,而且在一些知名度不高的詩人的作品中也俯拾皆是。如釋蓮禪的《聽妓女之琵琶有感》:“琵琶轉軸四弦鳴,妖艷簾中薄暮程。清濁未分空側耳,弛張始理自多情。飛泉濺石逆流咽,好鳥游花商韻輕。蕭瑟暗和風冷曉,松琴誰玩月秋晴。不思客路入胡曲,無飽妓窗激越聲。腸斷何唯溢浦畔,夜舟彈處樂天行。”即使不在篇末點出“樂天”二字,讀者也一眼便能看出這是由白居易的《琵琶行》翻轉而來,因為不僅描寫對象相同、情感指向相近,而且?guī)缀趺烤涠寄茉凇杜眯小分姓业匠鎏帲骸芭棉D軸四弦鳴”,是融合了《琵琶行》中的“轉軸撥弦三兩聲”與“四弦一聲如裂帛”;“弛張始理自多情”,是脫胎于《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調先有情”;“飛泉濺石逆流咽”,是來自《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灘”;“好鳥游花商韻輕”,是本于《琵琶行》中的“間關鶯語花底滑”,如此等等。盡管作者進行了一定的再創(chuàng)造,但全篇卻以模仿與蹈襲的成分為主。
再看三官(輔仁親王)的《見賣炭婦》:“賣炭婦人今聞取,家鄉(xiāng)遙在太原山。衣單路險伴嵐出,日暮天寒向月還。白云高聲窮巷里,秋風增價破村間。土宜自本重丁壯,最憐此時見首斑!彪m然不便說這完全是模仿白居易的《賣炭翁》,但至少可以肯定它在題材與構思方面受到了《賣炭翁》的啟發(fā)。同時,稍加尋繹,在詩中也能發(fā)現某些脫化于《賣炭翁》的痕跡:如“衣單路險”一句,便極易使人聯想到《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等語,而自然地推測它們之間有著淵源關系。說得刻薄些,作者只不過采用了改頭換面術,將一個中土的窮老漢變成了有幾分怪異的東洋老嫗而已。如果說它還有那么一點生新之處的話,那就是沒有讓窮老漢被宮中太監(jiān)搶劫一空的遭遇在東洋老嫗身上重演。至于藤原敦光的《賣炭翁》,則完全是對白氏原作的縮寫,已臻機械模仿之極致:“借問老翁何所營?伐薪燒炭送余生。塵埃滿面嶺嵐曉,燒火妨望山月程。直乏泣歸冰冱路,衣單不耐雪寒情。白衫官使牽車去,半匹紅紗莫以輕!崩^此詩之后,又有《和李部大卿見賣炭翁愚作所贈之佳什》一詩,再次對白氏原作進行了“縮寫練習”;而他的《繚綾》一詩,也是根據白氏新樂府中的同題之作改制而成的“袖珍本”。
上述作品所模仿的都是《白氏文集》中的名篇,非名篇者也同樣能激起平安朝詩人模仿的熱情。如白居易喜詠薔薇,源時綱、釋蓮禪、藤原敦光等人便爭相仿效,迭相賡和,并且唯恐讀者不明其淵源有自。源時綱故意在《賦薔薇》詩中注明:“白氏有薔薇澗詩!贬屔忈寗t在同題之作中強調:“昔日樂天吟麗句,此花豪貴被人知!庇秩绨拙右子蓄}詠牡丹之作數種,大江匡房、藤原通憲等平安朝后期詩人便也紛起效尤,大詠牡丹。藤原通憲《賦牡丹花》詩起首云:“造物迎時尤足賞,牡丹載得立沙場。衛(wèi)公舊宅遠無至,白氏古篇讀有香!泵餮允亲x“白氏古篇”后有感而作。既然如此,作品本身也就很難擺脫與白氏原詩的干系了。再如白居易有《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詩。詩云“慈恩春色今朝盡,盡日徘徊倚寺門。惆悵春歸留不得,紫藤花下漸黃昏”。僅由其末句化出者,就有藤原敦光《三月盡曰述懷》中的“紫藤昔詠心中是,紅杏晚妝眼中非”。藤原明衡《閏三月盡日慈恩寺即事》中的“丹心初會傳青竹,白氏古詞詠紫藤”,惟宗孝言同題之作中的“白氏昔詞尋寺識,紫藤晚艷與池巡”,等等。凡此種種,都不失為模仿白居易詩的實例。模仿到極處,甚至連白居易對詩友的評語也一并襲用!豆沤裰勪洝份d有慶滋保胤品騭天下詩人語,其中評大江匡衡日:“猶數騎披甲胃,策驊騮,過淡津之渡。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其鋒”二句原本就是白居易在《劉白唱和集解》中對詩豪劉禹錫的品評。
由于詩貴獨創(chuàng),模仿尤其是機械的模仿,無疑是不足稱道的。但對于平安朝詩人們來說,即使是模仿,也非易為之事。要惟妙惟肖地模仿和左右逢源的借鑒,首先必須對《白氏文集》爛熟于心,隨時可以從中攫取所需的藍本加以翻版。而要爛熟于心,除了勤研苦習外,別無捷徑。于是,縉紳詩人們有的“閑詠香爐白氏詩”(菅原在良《山家尋深,徑路已絕……》),有的“白樂天詩披月驗”(藤原基俊《秋日游云居寺》),有的“閑披白氏古詩吟”(藤原茂明《夏日言志》),有的“謳吟白氏新篇籍”(菅原道真《客舍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