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雖曰南華文存,內容卻無多少與道、佛相關,僅因我現(xiàn)居于廈門南普陀寺一側南華路之南華苑,收于本書的主要文章多在此處完成,故以居處命名而已。話雖如此,但與佛寺相望,暮鼓聽不分明,晨鐘卻不時聞之,加上已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段,對人間世事的態(tài)度,已如佛囑,通透不少;至于莊之南華,仰瞻已久,心神向之,在研究盧梭、沈從文時亦有所悟。因此,以南華為名,抑或帶有冀盼今后的人生與學術能沾染點佛意道風吧。
正如本書副題,為個人自選集,即把能代表自己科研水平的、比較理想的文章收集一起,有點自我檢閱的意味,亦呈示予同行,以期賜教。當然,何以選之,總有隱于其后的緣由,略加述之。
書分三輯。第一輯,美學文學理論研究。如序所言,在文論界,我自戲為三棲類人物,但文學理論研究仍是主業(yè),還擔任過多年的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呢,理論為先,故列于前矣。《象征論析》1987年發(fā)于《上海文學》,當年周介人先生主持該刊,所發(fā)的論文與上海文藝出版社的文藝探索書系有引領國內文論界風氣之稱,蔡翔兄處理文稿,與另一篇《審美意象論析》收到沒多久即刊用。《論藝術的抽象》一文,出身雖不太高貴,卻在國內繪畫理論界長期走紅,在 中國美術家網的文藝理論欄目作為重點文章推出多年,保留至今,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后三篇為我對三大文學思潮研究的文章,1999年我在《文學評論》上發(fā)《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浪漫主義的歷史反思》一文,是國內較早從現(xiàn)代性視角重新審視、界定浪漫主義概念內涵的論文,而后在該刊及《文學評論叢刊》上卷起一場論戰(zhàn),收于此書的《美學的浪漫主義與政治學的浪漫主義》即論戰(zhàn)深化之文,為《新華文摘》所全文轉摘。《科學認知與人文理解交錯中的中國文學寫實主義》一文,刊登時文后即附有陳思和教授為《學術月刊》審閱此稿的評語,其義自見。《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古典主義的歷史定位》在《文藝研究》發(fā)表后,被人抄襲,我已發(fā)文揭之,這從另一向度也說明該文的影響。本輯最后一篇為《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美學》,我在序言中曾談到孫紹振師對我的影響,此生研讀馬恩著作亦受其引導,他瞧不起一些在臺上扯談馬克思主義的偽者,我也想用此文抖抖我的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因從現(xiàn)代性的角度來考察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在國內尚不多見,說是此論題最前沿之作,亦無不可。
第二輯,閩籍文人評鑒。因本書為閩籍學者文叢之一,所以我評論閩籍人士的論文理應多選,故單列成輯。從嚴復、林語堂,到林庚、郭風、蔡其矯,直至孫紹振,選了六篇。除了嚴復是從文化學、社會學角度來考察之外,其余談的均是美學與文學。記得《瞬間的敞明》一文發(fā)表后,郭風先生凝視著我說:我的散文真有你寫的那么深刻?那音容笑貌,猶在目前,痛哉!20世紀70年代初,我和孫紹振師曾一起拜望過蔡其矯先生,他想引渡我到詩國,曾寄《戴望舒詩選》叫我寫閱讀體會,可能本人詩性愚鈍,未能入他法眼,但也算有段因緣,《中國當代意象詩開拓者》一文可算是門外弟子的答謝!秾O紹振詩學體系的哲學底蘊》揭穿了孫師的老底,他在郵件中回復:你把我的頭緒理得這般系統(tǒng),比我自己還明晰,睿智深邃,不但是知己而且有益友之感也。哄得我一愣一愣的。
第三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論析。近十來年,我的學術研究重心移至中國現(xiàn)代文學理論與思潮上來,但理論總要指向實踐,所以對作家、作品的論析亦有涉及。在魯迅研究中,《阿Q正傳》是繞不過去的一座峰巒。收入本書的《阿Q正傳新論》一文,首次在國內外學界中提出:魯迅對于阿Q不是怒其不爭,而是懼怕其爭,他對于以權力、金錢、女人為革命目的的阿Q似的革命黨,對于革命中的游民文化意識與民粹主義傾向,是持的批判、否定態(tài)度。此論點為阿Q正傳研究九十年來所未見的,屬于原創(chuàng),故為《新華文摘》全文轉摘。沈從文在新時期復出后,曾親口否定接觸過盧梭的著作,但現(xiàn)存的史料及著作的內里卻留下盧梭對他影響的深深的痕跡,《盧梭美學視點中的沈從文》即從這一學界未曾關注的視角楔入,得出盧梭美學思想是研究沈從文時,無法回避的參照體系,無法忽略的美學背景的這一結論。身在福建,免不了介入港臺文學研究,1997年評香港詩壇的《二元構合中的詩心與詩藝》一文,還發(fā)在《文學評論》第4期的首篇,現(xiàn)選用評臺灣新世紀詩刊一文為代表。本輯的頭二篇,雖不是具體的作家、作品研究,但屬于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全局性、宏觀性的考察與探索。現(xiàn)代性唯理主義經驗主義這些理論概念的內涵及其實踐運用,具有戰(zhàn)略性的意義,切不可輕慢之。
跋不可過長,否則令人生厭。我常跟學生談及,不食他人嚼過的饃,注重論說的原創(chuàng)性,若無新意,則不可輕易動筆,這是我學術研究的前提。而原態(tài)史實的實證與歷史語境的納入,是我進入學術研究的兩大原則,因此,我的學術風格傾向于以經驗主義的實證為前提、以歸納概括為邏輯原則的文學研究方法。
感謝本叢書的策劃、編輯、出版的同道者們,是您們的熱情的支持和辛勤的勞作,為我提供了一次回顧自身學術歷程的機會。
謹此,是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