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本書有兩個寫作目的。之一是勾勒共和政府陣營政黨之演變。已出版的西班牙內戰(zhàn)論著多集中于軍事行動,報紙亦鮮見此類報道。西班牙內戰(zhàn)不是一場普通戰(zhàn)爭,雙方參戰(zhàn)人數(shù)有限,作戰(zhàn)能力有限,是后方的政治態(tài)勢以及國際形勢決定著戰(zhàn)場上的勝負。
國際形勢不便展開討論,不等于說將視角局限于本地。寫作目的之二是通過與其他國家對比,歸納這場斗爭的特征。政黨都聲稱承繼了某種舶來的傳統(tǒng),在我看來,這大多毫無根據(jù),而與標榜相符的政黨則意味著扎根西班牙土壤尚淺。來西班牙之前,我以為西班牙革命就是像在歐洲發(fā)生的社會主義與法西斯之間的斗爭;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才發(fā)覺并非如此。
當事人恐怕會對我的闡述皺眉頭。我的觀點是批判的并非評判孰是孰非,誰能拿出客觀而絕對的標準來做此評判?而是指他們所要達到的目標與實際發(fā)展不符,都無勝算可言。戰(zhàn)場上終將決出勝負,政治領域恐怕會全軍覆沒。當事人當然不愿意聽到別人說自己會失敗。而西班牙民眾不屬此列。盡管默默無聞,他們卻是中堅力量,有底氣堅持到最后。
本書記錄了我在共和政府轄域的見聞,試圖探訪佛朗哥轄域,卻未能成行。我要對許多人表達感謝,有西班牙人,也有外國人,有軍政要員,更有普通人。尤其感謝瑞貝卡·韋斯特小姐和奧德麗·理查茲博士,沒有她們幫忙聯(lián)絡,我到不了西班牙;不顧自身安危救出文稿也救我出獄的朋友們;接受過采訪的政黨負責人、委員會成員、公務員、將領以及軍隊政委,均無比耐心,認真回答一個又一個問題沒有你們,也就沒有這本書。感謝巴塞羅那的J. 米拉維特列(J. Miravitlles)先生、馬德里的A. 阿里亞斯(A. Arias)先生以及巴倫西亞的希達爾戈·盧比奧(Hidalgo Rubio)先生,在你們的幫助下,我?guī)缀踝弑楣埠驼犛颉W詈,感謝安達盧西亞的司機和隨行護衛(wèi)(無法知曉他們的姓名),趕來解救被困于空襲中的我,我沒想到他們會趕來。這種不顧自身安危挺身而出的精神被無數(shù)外國觀察者目睹。
巴黎,一九三七年四月九日
弗蘭茨柏克瑙(Franz Borkenau,1900-1957),奧地利社會學家。他出生于維也納,就讀德國萊比錫大學期間,對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產(chǎn)生濃厚興趣。一九二一年加入德國共產(chǎn)黨,大學畢業(yè)后移居柏林,在共產(chǎn)國際任職直至一九二九年。后轉入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主要研究資本主義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納粹上臺后,因有半猶太血統(tǒng)而被迫逃離德國,從此作為自由作家輾轉于巴黎、羅馬、蘇黎世等地。一九五七年在蘇黎世突發(fā)心臟病離世。
弗蘭茨柏克瑙以極權主義研究的先驅聞名于世,著有《西班牙戰(zhàn)場:內戰(zhàn)見聞實錄》《奧匈帝國之后》《共產(chǎn)國際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