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草原,有飄著奶香的蒙古包;在山崖水邊,有凌空建起的吊腳樓;在吐魯番盆地,有矗立在炎炎夏日中的土房民居;還有海南黎族的“船形屋”、藏族和羌族的碉房、云南傣族的竹樓……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地域上,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造就了各民族、各地區(qū)不同的居住文化傳統(tǒng),并在其各自的民居結構、形式和風格上,顯示出明顯的空間差異性。各少數(shù)民族的居住文化,表現(xiàn)出不同的人文色彩。
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于民俗的環(huán)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于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guī)范行為的準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tǒng)。
葉禾,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民俗學博土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主要著作有《游牧文化》、《游牧習俗》、《中國女性民俗文化》等。
引言
第一章 內(nèi)蒙古及東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居
蒙古包與“仙人柱”
東北地區(qū)固定式民居
火炕
王府建筑
昭廟建筑
第二章 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居
維吾爾民居
土房民居
居室布置及禮俗
氈房及氈房生活
清真寺的建筑文化
第三章 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居
干欄式的民居及居住環(huán)境
“三坊一照壁”和“一顆印”
形態(tài)多樣的西南民族建筑
藏族、羌族等民族的民居
村寨中的公共建筑及習俗
宗教建筑及民間信仰
第四章 中南、東南地區(qū)少數(shù)
民族民居
不同民族的干欄式建筑
石房、木屋、茅屋、“船形屋”
別具特色的畬族和土家族民居
寺廟、祠堂、橋梁及公房
村寨聚落景觀
室內(nèi)的設施及家具
第一章內(nèi)蒙古及東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居
火炕
滿族的“萬字炕”
滿族睡的炕稱“萬字炕”,或稱“轉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滿語稱“土瓦”。滿族的火炕有自己的特點。第一,環(huán)室為炕。臥室內(nèi)南北對起通炕,西邊砌一窄炕,也有的西炕與南、北炕同寬的,與南、北炕相連,構成了“!毙。煙囪通過墻壁通到外面。第二,炕面較為寬大,有五尺多寬?患仁瞧鹁拥牡胤,又是坐臥的地方。人稱之為“火地”、“地炕”。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保暖。滿族使用和發(fā)明的火炕是通過做飯的鍋灶來供熱的,做飯也罷,燒水也好,熱氣都通過火炕,所以炕總是熱的。有的人家為了保暖,把室內(nèi)地面以下也修成煙道,稱為“火地”或者也叫“地炕”。第四,“煙囪出在地面上”是滿族民居的又一個特色。滿族炕大,煙囪也粗,用磚和泥壘成長方形,滿語稱為“呼蘭”。煙囪高出屋檐數(shù)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連。滿族人喜歡熱炕,他們往往在炕沿下鑲上木板,上面鐫刻著卷云紋等圖案,樸素而美觀的裝飾與鋪地的大方青磚相映成趣。
《寧古塔紀略》載:“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極大。有白泥泥墻,極滑可觀。墻厚幾尺,然冬間寒氣侵入,視之如霜。屋內(nèi)南、西、北接繞三炕,炕上用蘆席,席上鋪大紅氈?婚熈,每一面長二丈五六尺。夜則橫臥炕上,必并頭而臥,即出外亦然。櫥箱被褥之類,俱靠西北墻安放……靠東壁間以板壁隔斷,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為內(nèi)房矣。無椅凳,有炕桌,俱盤膝坐!
滿族家庭生活以炕為中心,其飲食起居都與炕分不開,所以對炕也很講究。在蓋房子的時候,也是先蓋西廂房后蓋東廂房。傳統(tǒng)上有“西炕為大”的習俗。西炕為至尊的位置。家人不許坐臥,不在西炕進食,不許客人坐臥,不置放一般人的照片、畫像,更不允許亂放狗皮帽子、皮鞭子等雜物。滿族人家居室的西墻為供奉家中“祖宗板”(祭祀神位)之處,因此,西炕也稱為“佛爺炕”,西墻上供奉的佛爺匣子是極為神圣的,一般人不能隨便看。匣子里珍藏著本民族祖先、民族功臣及本氏族、民族尊崇的人物,還有宗譜,記載著家族歷史的興衰及祖先的功績。所以炕上只擺設祭器供品。總之西炕是供奉祖先的圣地,不隨便觸動。
滿族長期生活在東北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的廣闊地域。這里的地理氣候條件、生產(chǎn)、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發(fā)展水平?jīng)Q定了滿族的民居特征,并逐漸形成北方少數(shù)民族特點鮮明的寢居習俗。為了抵御冬季風雪和嚴寒,滿族先世肅慎人、挹婁人和勿吉人基本為“穴居”。女真族在形成初期,仍然沿襲先世的“穴居”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