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特德羅素關(guān)于鮑勃迪倫的攝影集,與克里斯默里合作出版,多洛萬作序。特德羅素是美國*攝影師,為眾多知名雜志供圖。在機緣巧合下,羅素在20世紀60年代初,數(shù)度為日后蜚聲國際的鮑勃迪倫拍下組照:在演出中、在公寓里、在湯姆潘恩公民權(quán)利獎頒獎現(xiàn)場上……這批照片此后沉眠了三十多年(其中一些從未公開發(fā)表),才*終收入此書,重見天日。照片的拍攝,正值在紐約格林尼治村闖蕩的鮑勃迪倫開始自己寫歌、嶄露頭角的起步時期。除了演出現(xiàn)場上口琴配吉他的經(jīng)典造型,羅素更別具視角地攝下了迪倫在公寓中的日常生活:鞋也不脫地躺在床上悠然撥弄吉他,在打字機上敲打歌詞,與當(dāng)時女友蘇西羅托洛甜蜜互動,與友人一起練琴……在羅素精湛的抓拍下,照片展示了日后百變的迪倫極為本真自然的狀態(tài),定格了他追逐音樂夢想、無所拘束的青春歲月,直觀地告訴人們一些撼動人心的歌曲很可能是在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怎樣的環(huán)境中孕育的,為未來大師鮑勃迪倫這一青春生澀階段留下了*為珍貴的圖像記錄。有趣的是,部分照片的一角,還映入了迪倫房中懸掛的中國書法,顯露出迪倫對東方文化的好奇。對湯姆潘恩公民權(quán)利獎頒獎現(xiàn)場的拍攝,則折射出了迪倫關(guān)注社會問題、獨立思考的一面。除了出色的影像,羅素還在本書中記述了拍攝迪倫的奇妙機緣,回憶了他所見到的年輕迪倫。克里斯默里則為羅素寫下小傳,記錄這位一流攝影師的成長之路,書中亦收錄了相關(guān)的珍貴照片。"
美國著名音樂人、2016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鮑勃迪倫塵封多年的早期珍貴影像集。
百余幅塵封多年的珍貴圖片,一流攝影師鏡頭中的民謠與青春。
該系列照片使用粗顆粒的黑白膠片拍攝,為精準呈現(xiàn)膠片質(zhì)感,全書采用157克銅版紙四色印刷。16開超大尺寸,復(fù)古精裝,為收藏甄選。
贈送鮑勃迪倫獨家紀念海報,再現(xiàn)民謠的年輕面孔"
我時常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是一系列沃爾特米蒂 式幻想,有時候因為一些幸運的機遇,幻想成真。將我引向鮑勃迪倫的一系列事件就是一個絕佳例子。當(dāng)時我作為一名自由攝影記者,定期為《生活》雜志拍攝一些圖片。一次,我受委派拍攝一則由勝利唱片公司 公關(guān)部提議的圖片報道,該廠牌正在尋找一位新的青少年偶像。1959年,RCA從加州一所高中發(fā)掘了一位沒有名氣、完全不為人所知的少年羅德勞倫斯斯特倫克斯,他們叫他羅德勞倫,公司打算用七萬五千美元,把他打造成下一位青少年偶像。我拍攝的關(guān)于他的專題在《生活》雜志占據(jù)了幾個頁面。這啟發(fā)了RCA公關(guān)部,他們又雇用我花幾天時間,攝影報道公司最近剛挖掘出的女藝人迷人而尚不出名的安-瑪格麗特。在格林尼治村的咖啡館拍攝安-瑪格麗特時,RCA的公關(guān)約翰庫蘭被派來陪同,我們一起逛了中央公園,在垂德維客餐廳就餐,最后享用廣場酒店侍候到瑪格麗特床上的早餐。照片被用在她首張專輯《活潑美人》的封底。幾個月轉(zhuǎn)瞬即逝,約翰庫蘭從RCA辭職,加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他給我打了個電話,說起一位嶄露頭角的年輕民謠歌手,名字叫鮑勃迪倫。約翰知道,作為一個自由記者,我一直都在留意著新的報道選題,以便能從主流雜志獲得稿約。他向我描述,迪倫如何秉承了伍迪格思里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得就像是一個四處漂泊的流浪漢:穿著舊牛仔扒貨運火車,戴著有趣的帽子,漫不經(jīng)心地撥弄吉他,唱著和寫著民謠歌曲。約翰還給了我一篇由《紐約時報》樂評人羅伯特謝爾頓撰寫的熱情洋溢的評論,和一些12英寸黑膠樣片,里面的歌曲后來收錄于迪倫首張專輯中。終于,1961年11月,我來到格林尼治村西四街的格爾德民謠城,與正在現(xiàn)場表演的鮑勃迪倫會面,為他拍照。有點諷刺的是,1955年的時候,我曾短暫地在這村里住過,卻從沒怎么留意這里的民謠圈,而是成了個爵士樂迷:收集老查理帕克的唱片,常去一些爵士樂根據(jù)地,比如鮑威里街的五點咖啡、哈德遜街的半音符俱樂部,聽馬利根和蒙克、托尼斯科特以及其他一些爵士名家的演奏現(xiàn)場。在我的個人播放列表里,有比莉哈樂黛、埃拉菲茨杰拉德、薩拉沃恩、莉娜霍恩、艾靈頓和貝西公爵、班尼古德曼、阿蒂肖、佩姬李、戴夫布魯貝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埃羅爾加納、喬治希林,當(dāng)然,還有查理帕克 。這其中沒有瓊貝茲和皮特西格 的名字。顯然對于民謠圈,我知之甚少。上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在麥克杜格爾街住著月租四十美元、無電梯、無水暖系統(tǒng)的公寓,那時候我常去第七大道像海倫吉的聚光燈這類咖啡館閑逛?Х瑞^沒什么娛樂,但卻能讓人待上幾個小時,端著同一杯咖啡取暖。有時候也會遇到一些人,比如很有抱負的演員馬克雷戴爾、著名攝影家維加,還有一次見到前世界重量級拳王埃扎德查爾斯。維加的奇作《裸城》在多年前曾給我?guī)韱l(fā),那時我十六歲,在布魯塞爾一家書店看到這本書。馬克雷戴爾后來成了名導(dǎo),因電影《金色池塘》獲得了奧斯卡的提名。聚光燈咖啡館后面還有一個小攝影畫廊,這畫廊就像磁鐵一樣,吸引了不少有創(chuàng)造力的追夢者,熱切談?wù)撝麄兊膲粝。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給《選美》雜志做過一個攝影專題,鏡頭關(guān)注了一群把曼哈頓下東區(qū)整整一棟廠房改造成工作室的藝術(shù)家和音樂家,但所有那些音樂家都是玩爵士的,沒一個是民謠音樂人。所以我只能用機緣巧合的時刻來形容那個時候,對民謠音樂世界全然無知的我,在那時卻獲得了一個不設(shè)限制的許可,去拍攝一位初生的創(chuàng)造天才,這個人,之后很快就享有了國際聲譽,備受追捧,幾近被奉若神明。有人可能會以為,我是立馬就被他的表演迷住了,但是并沒有。我這個人,注意力持續(xù)的時間很短,所以一直都需要特別努力,在看相機取景器時像激光束一樣聚焦,觀察對象每一個細微的面部表情,以彌補不足。所以當(dāng)我全神貫注時,就忽略掉了周圍的聲音,包括談話和音樂。但需要指出的是,當(dāng)時觀眾對迪倫表演的反應(yīng)并不熱烈。當(dāng)投幣籃傳來傳去收錢時,觀眾投進去的是零錢,而不是大鈔。迪倫演出后,我和他聊天,談到想要拍攝一組實驗性的照片,作為攝影專題投給全國性雜志,主題是關(guān)于一個嶄露頭角、想要在紐約立足的民謠歌手的奮斗。我們約定幾天后,在他位于格林尼治村西四街161號那座褐色砂石大樓的、沒有電梯的公寓里見面。會面平淡無奇。迪倫熱情地歡迎我,向我引見他的女友,后來我才知道她叫蘇西羅托洛。他們定是剛搬來,公寓里干凈整潔,但沒什么家具。實際上,他們當(dāng)時應(yīng)該還在搬家,我拍的照片里,有幾個鮑勃搬著一箱日用品的鏡頭。鮑勃和蘇西都很親和,熱情周到,也很配合。我向他們解釋,自己的工作方式是盡可能地不引人注意,努力捕捉一些真實自然、毫不做作的瞬間。當(dāng)然,我不記得當(dāng)時的原話了,但我應(yīng)該說了請忽略我,就做我不在場時你會做的事之類的話。鮑勃確實特意這樣做了,以各種姿勢漫不經(jīng)心地撥弄吉他,有時伴著吹口琴,四肢攤開、不脫靴子躺在大床上,床擱在只有稀稀拉拉幾件家具的公寓地板上。還有些時候,他玩電唱機,吹口琴,或者坐在床邊抽煙。我用35毫米尼康、黑白膠卷,在自然光下即刻抓拍下這些自然瞬間。當(dāng)然也有幾張鮑勃和蘇西親昵地面對相機的照片。蘇西羅托洛就是《自由不羈的鮑勃迪倫》專輯那張令人難忘的封面上,與迪倫一起出鏡的年輕女子。我多希望我能說,我們的談話很刺激,討論了很多有趣的話題,但是,就像我在格爾德拍攝他的表演時,我全神貫注于相機取景器中之所見那樣,我的注意力百分百投入到了鏡頭聚焦的影像之中,盡可能地不說話。曾與我共事過的幾位前《生活》雜志編輯后來跳槽去了《星期六晚郵報》,其中有一位是圖片編輯。我專程去了趟他們在費城的郵報辦公室,兜售我為鮑勃迪倫做攝影專題的構(gòu)想。在看了羅伯特謝爾頓的評論和我拍的照片后,編輯們一開始顯得很有熱情,直到他們要我放放那些小樣唱片。大家圍坐在巨大的橡木會議桌邊,等著聽唱片。我剛放了第一張,他們看起來就很錯愕,問我是否選對了轉(zhuǎn)速。我嘗試用33轉(zhuǎn),然后用45轉(zhuǎn),他們都不喜歡。最后我試了試78轉(zhuǎn),唱片發(fā)出嗚嗚的噪音,變得更令人難受!缎瞧诹磬]報》的編輯們,決定放棄這個題材。接下來的事兒大家就都知道了。我接受了在歐洲的一系列拍攝任務(wù),將迪倫的這些照片忘到了九霄云外,直到多年以后,好友讓-皮埃爾帕皮催促我將它們出版。這時鮑勃迪倫已經(jīng)享有國際性的聲望和財富,而那位RCA錄音藝人羅德勞倫由他開始的一連串事件將我迂回地引向迪倫,其演藝事業(yè)最終卻有些暗淡,他成了一位曇花一現(xiàn)的歌手和電視演員。從歐洲回來之后,我受《生活》委派又拍過迪倫兩次:一次是鮑勃與詹姆斯鮑德溫一起,那是1963年11月,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的前幾天,鮑勃參加了國家緊急事件公民特權(quán)委員會(NECLC)人權(quán)法案晚會,并領(lǐng)取了湯姆潘恩公民權(quán)利獎;另一次是《生活》雜志記者在格林尼治村的公寓中對鮑勃的一次專訪,時間是1964年3月。"
特德羅素,美國攝影師,作品發(fā)表于《生活》《新聞周刊》《時代周刊》《紐約》等眾多國外知名雜志。
序 多諾萬
前言 一連串機緣巧合的事件
介紹 鮑勃迪倫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