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良臣系列》為名人傳記類,選取中華歷史十位賢臣,從他們生平奮斗和成功中,我們可以學(xué)習(xí)他們積極進取、獨立創(chuàng)新的精神;感受他們渴望變革、勇于突破、善于發(fā)現(xiàn)機會的品質(zhì);每一位有志于走向成功的人都會受到啟發(fā)。
《浩氣凜然:文天祥/治國良臣系列》為國內(nèi)較為全面記述文天祥的傳記。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他幼年勤學(xué),入白鷺洲書院讀書,二十一歲考中狀元。后歷任簽書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dāng)軍費,招募當(dāng)?shù)睾澜,組建了一支萬余人的義軍,開赴臨安。
當(dāng)時,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zhèn)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jīng)過許多艱難險阻,輾轉(zhuǎn)到達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趙星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杰把持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于是離開南宋王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指揮抗元。
祥興元年(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敵人讓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于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在崖山海戰(zhàn)慘敗后,陸秀夫背著八歲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滅亡。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忽必烈親自勸降也失敗了,文天祥視死如歸;從容就義。
文天祥殉難后,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jīng)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贊揚文天祥像歲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xiāng)吉州的郡學(xué)里,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等并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后來,他的家鄉(xiāng)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
在抗元過程中,文天祥對忠君與愛國二事處理得非常恰當(dāng)。宋恭帝投降前,他起兵勤王;宋恭帝投降后,他沒有跟著投降,而是堅持。“君降臣不降”。后來,文天祥兵敗被囚,元朝又利用宋恭帝去勸他投降,他還是不從。在他看來,宋恭帝是君主,不幸而失去國家,值得同情。但當(dāng)此之時,社稷為重,君為輕,他絕不能因忠君而改變他忠于國家的信念。文天祥不是愚忠,他是為保全國家、捍衛(wèi)本民族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而戰(zhàn)斗的。他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是儒家思想塑造出來的崇高人格的代表。
文天祥的故事帶給我們很多啟示:該如何做人,人是不是要有點精神?國家前途與個人命運息息相關(guān),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如何評價儒家思想和理學(xué)?在今天我們是否要居安思危?
一個偉大的人物永遠不會遠去。
《浩氣凜然:文天祥/治國良臣系列》:
書香世家
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是一個山川秀麗、人才輩出的地方。這里素有“文章節(jié)義之邦”和“江西望郡”之稱,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是崇尚儒學(xué),敬老尊賢,豪杰之士喜賓客,重然諾,輕貨財。宋代有兩位杰出人物出生在廬陵,一位是北宋前期的歐陽修,另一位便是生活在南宋末年的文天祥。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五月初二(1236年6月6日),民族英雄文天祥誕生于廬陵縣順化鄉(xiāng)富川,也就是現(xiàn)在的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
文天祥的父親文儀,字士表,號革齋,是當(dāng)?shù)赜忻淖x書人,家里雖有些田產(chǎn),但他卻并不把佃戶交租之事放在心上。盡管一直與仕途無緣,但他仍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地將讀書當(dāng)作最大的樂趣。
文天祥是文家的老大,出生時,父親二十二歲。第二年,文天祥的弟弟文璧也出世了。年輕的父親非常喜歡這兩個孩子,一心只想著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有用之才。
文儀為人正直而謙虛,心態(tài)淡雅而清高,一貫喜歡讀書,為了讀書,常常廢寢忘食。他喜愛竹子,特意在竹林邊蓋了一棟書房,起名“竹居”。
文儀的朋友很多,每天都有不少上門來訪的客人,無論親疏貧富,他都熱情有禮地接待,態(tài)度語氣十分和藹。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在鬧災(zāi)荒的年代,他常把自家的糧食拿出來賑濟饑民。文天祥從小受到良好的熏陶。
待文天祥兄弟稍懂事時,文儀就常常帶他們到“竹居”去。到那兒之后,文儀自己讀書,讓他倆在一旁翻閱畫冊,或拿起紙筆勾畫。見到父親認真讀書的情景,年少的文天祥兄弟在書房里模仿起來。
這年,文天祥五歲了,文儀開始正規(guī)地教兩個孩子讀書、寫字。文儀對孩子要求很嚴格:該背的,必須背下來;該寫的,必須寫好。如果完不成,輕則訓(xùn)斥,重則懲罰。文天祥兄弟從一開始念書,便非常用心,而且很聽話。
文天祥的母親叫曾德慈,是吉州泰和縣梅溪人。曾德慈也出身書香門第,其父曾鈺,字天賜,號義陽逸叟,為人豪爽仗義,議論剛正,有古君子之風(fēng)。曾德慈平時省吃儉用,為了給孩子請塾師,她毫不猶豫地賣掉了簪子和耳飾。
過了幾年,文家終于請不起塾師了,文儀就親自給孩子授課。他對孩子的學(xué)業(yè)抓得更緊,每天白天講了新課,晚上就要求孩子們在燈下背誦,光會背還不行,他還要提問,以考查孩子們領(lǐng)悟的程度。對孩子們沒有理解的問題,他就反復(fù)講解,父子間不斷問答,直至孩子們學(xué)會弄懂。文儀還要求兩個孩子將書中的警句用紙條抄錄下來,貼在書齋的墻壁上、書架上、柱子上……
光陰似箭,又是幾年過去了,“竹居”里一摞一摞的書,幾乎讓文天祥讀遍了。父親就不惜花錢,也不怕路遠,四處尋找并盡可能多地買好書回來讓文天祥讀。有時買書錢不夠,就脫下衣服到當(dāng)鋪當(dāng)了錢,再把書買回去。每次買了新書,父親讀完就給文天祥讀,然后再讓他講給弟弟聽,文天祥讀一遍,再講一遍,理解得更深了,同時也鍛煉了口才。
父親文儀很講究學(xué)習(xí)方法,從“革”字的治學(xué)觀點出發(fā),他反對死讀書,主張讀書、寫文章都要有新的見解。在父親的引導(dǎo)下,文天祥從小就養(yǎng)成了善于思考的好習(xí)慣,讀了書,總要多想幾個“為什么”,悟出些道理,再去解釋社會上的現(xiàn)實問題。
一天,文天祥讀到,春秋時齊國賢相晏嬰敝車贏馬(乘破舊馬車)的故事時,很有感觸,他立刻對父親和弟弟談起自己的看法:“晏嬰有真才實學(xué),而不講虛榮,現(xiàn)在宋朝的官員追求奢華的風(fēng)氣盛行,國家是難以治理好的……做人就要像晏嬰那樣,多想想怎樣為國出力……”
由于文天祥善于思考,肯鉆研,所以他少年時代寫的文章就很有風(fēng)骨,很有正氣。以后參加進士考試,甚至做了官,他所寫的文章以及發(fā)表的見解,都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和深刻的意義。
在“革”字治學(xué)思想指導(dǎo)下,文天祥從小就有著明確的讀書目的,那就是為了濟世和報國。文儀很了解當(dāng)時的國家形勢,他常對文天祥兄弟說:“自從大宋朝廷南渡后,國勢日漸腐敗和衰落,而北方的蒙古族日益發(fā)展和強盛起來,他們滅西夏,占高麗,又吞并了金朝,雖然目前內(nèi)部有些權(quán)力之爭,但遲早是會向南方用兵的。大宋正需用人才,你們要學(xué)好本領(lǐng),為國效力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