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與愛情》是德國著名作家、詩人席勒青年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代表作,堪稱德國狂飆突進運動少數(shù)幾個碩大的成果之一,曾被恩格斯譽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
席勒名劇《陰謀與愛情》 及其在中國的接受
(代譯序)
弗里德利!は眨‵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 德國文學史上與歌德齊名的大詩人、大劇作家和美學理論家。 他最著名的詩作為經(jīng)貝多芬譜曲后唱遍全世界的《歡樂頌》; 此外,他還有一些抒情詩、哲理詩和敘事謠曲,也受到后世廣 泛的重視。
但是,作為劇作家,席勒的成就更多、更大,在德語文學 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更加顯赫和重要。他創(chuàng)作的《強 盜》《陰謀與愛情》《堂·卡洛斯》、“華倫斯坦三部曲”
《瑪利亞·斯圖亞特》《裴哀斯科的叛亂》《奧里昂的姑娘》 和《威廉·退爾》等劇本,不僅至今膾炙人口,經(jīng)常搬上德國 和世界的戲劇舞臺,有的還多次拍成電影,而其中的《陰謀與 愛情》又是最著名和最富影響力的一部。
《陰謀與愛情》(1784)是席勒青年時期創(chuàng)作的主要代表 作,堪稱德國狂飆突進運動少數(shù)幾個最碩大的成果之一,曾 被恩格斯譽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故事發(fā)生 于18世紀分裂、落后、名存實亡的所謂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羅馬 帝國,具體講則是在德國境內(nèi)數(shù)以百計的小邦之一的某一個公
國。這個公國雖說小,其在劇中所反映出的政治生態(tài)和社會
風情的方方面面,于當時整個德國的現(xiàn)實卻極具典型性,可 以作為其封建、腐朽、愚昧的象征和代表。
該劇通過一對門第懸殊的年輕人由于相戀而毀滅的悲慘 故事,對荒淫無恥、陰險卑劣的封建統(tǒng)治者及其幫兇作了無 情的揭露和鞭撻。劇本情節(jié)緊湊、曲折,矛盾沖突環(huán)環(huán)相 扣,然而演進、展開卻自然合理;臨近高潮時劇情緊張得叫 人幾乎透不過氣來,但于緊張激烈之中又不乏抒情和詩意, 閱讀起來也與看舞臺演出一樣地引人入勝。一些場次,如第 二幕第二場老侍從給彌爾芙特夫人送去公爵以無數(shù)青年給外 國充當炮灰為代價換來的珠寶,第四幕第七場露意絲與彌爾 芙特夫人之間的尷尬會晤和唇槍舌劍,以及第五幕劇終前年 輕的戀人雙雙為愛情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等,都可謂精彩之 極,堪稱德國古典戲劇不朽的經(jīng)典。
劇中的人物全都刻畫得十分成功:一個個正面人物除去 其可愛之處,又令人信服地有著各自的弱點,如男主人公斐 迪南俠肝義膽,對愛情無比忠誠,同時卻嫉妒、多疑,其毒 殺戀人的舉動更不能不說是可怕的自私的表現(xiàn)a;女主人公
露意絲天真無邪,心地純善,同時卻生性軟弱而且迷信,結(jié)
a 照現(xiàn)代的觀念,竊以為斐迪南毒死自己“不忠”的情人,更應該講是非人道的犯 罪行為。
果便給了壞人可乘之機;樂師米勒作為德國市民階層的代
表,雖不乏自愛、自尊,卻懼怕官府等。在反面人物中,宰 相封·瓦爾特寡廉鮮恥,殘忍毒辣,無疑是一個古今中外都 有的權(quán)奸典型,他為了獲得更大的權(quán)勢不擇手段,甚至不惜 犧牲自己兒子的終生幸福;宰相的秘書伍爾穆更可謂一肚子 壞水,是個為虎作倀、陰險詭詐的地道小人,人間的悲劇往 往由這種看似不足道的人引發(fā),劇中的伍爾穆為此提供了生 動的例證;侍衛(wèi)長封·卡爾勃則是任何封建宮廷里都少不了 的小丑,在劇中同樣并非可有可無的點綴。還有一個看似次 要的人物即公爵的情婦彌爾芙特夫人,其身份、遭遇、性格 都既復雜又充滿矛盾,在劇中地位尷尬而又關鍵,是一個十 分值得注意和頗堪玩味的人物典型。
讀《陰謀與愛情》,很容易想到萊辛和莎士比亞的一些 著名悲劇,例如前者的《愛米麗雅·迦洛蒂》,后者的《羅 密歐與朱麗葉》和《奧賽羅》等等。不過比較起來,《陰謀 與愛情》的政治和社會意義似乎更明顯,批判的鋒芒也更銳 利、有力,也正因此,它才成為“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 戲劇”。
綜上所述,《陰謀與愛情》是席勒的一部杰作,不僅在德語 文學史和世界戲劇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少有地 精彩和好看。
古典和近代的德語文學,其在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的長篇小說無疑是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短篇小說 則為施篤姆的《茵夢湖》,而劇本恐怕就數(shù)席勒的《陰謀與 愛情》了,雖然以中文譯本之多論,它遠遠無法與已有十 多二十種中譯本的《少年維特的煩惱》與《茵夢湖》相比。 包括眼前的拙譯在內(nèi),《陰謀與愛情》迄今僅出版了三種譯 本,即還有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張富歲譯本,和
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廖輔叔譯本。拙譯曾于1993年 收入本人的三十年譯文自選集《德語文學精品》(漓江出版 社出版),后來還入選權(quán)威的《世界經(jīng)典戲劇全集》(童道明 主編,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次出單行本時做了相當多 的修訂和潤色。不論在席勒本人的創(chuàng)作中,還是在整個德國 戲劇文學中,《陰謀與愛情》都可稱是一部最為中國讀者和 觀眾所熟知和喜愛的作品。
這一論斷,可以從下面一些似乎不乏文化思想史意義的 事件和事實,得到印證。
首先,在我國的三個不同歷史時期,《陰謀與愛情》至 少由三個不同的中國劇團公演過,這在席勒本人乃至整個德 語戲劇文學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最為人熟知和受人稱道的一次演出是在1959年,演出的 劇團為北京著名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簡稱“青藝”)。那
一年的11月,為了紀念席勒誕辰兩百周年,我國首都文化界
千余人舉行盛大集會,出席紀念會的有文化部部長沈雁冰和 首都文藝界的丁西林、老舍、田漢等知名人士,以及德意志 民主共和國駐華大使汪戴爾等外交官員。被國外某些研究者 稱為“中國的席勒”a的田漢,在會上作了長篇報告,分析 了包括《陰謀與愛情》在內(nèi)的一系列席勒代表作。作為盛大 紀念會的最后一個節(jié)目,青藝首演了由周來執(zhí)導的《陰謀與 愛情》。會后,此劇又連演許多場,成為當時首都文化生活 中的一件大事。
從報刊發(fā)表的一系列報道和評介文章看,這次為配合席 勒誕辰紀念而帶應景和急就章性質(zhì)的演出很是成功,致使著 名戲劇評論家李健吾發(fā)出感嘆說:“看一出演得好的席勒的 戲,還想克制沸騰著的熱情,是需要功夫的!眀
但是,演出盡管成功,仍難免帶有那年頭奉為圭臬的文 藝為政治服務的鮮明印記,具有不可忽視的外交和政治意 義。難怪評論在極力突出原劇的政治和階級斗爭含義之余, 還要順帶批判一下西德的“反動勢力”。
1959年青藝的演出,曾由電視臺在一間僅兩米見方的簡
a 田漢年輕時就曾以席勒自比,詳見他與宗白華、郭沫若合著的《三頁集》。
b 李健吾:《現(xiàn)實與理想——看〈陰謀與愛情〉的演出》,載《光明日報》1959年
12月16日。
陋演播室中直播了十五分鐘;可以想見,觀眾面仍然很是狹
窄。不過,話雖如此,對于席勒作品特別是《陰謀與愛情》 一劇在中國的影響和接受來說,青藝的演出不能不說具有相 當重要的意義。
《陰謀與愛情》的另一次演出,遠遠不像青藝的演出那 么受人重視。從1959年的一兩篇文章中得知,那是在“多年 前”,即解放前,而且“不怎么成功”。李健吾先生說: “首先,把首相改成警察局局長(記得是這樣類似的身 份),政治背景縮小了,憤恨的目標也就縮小了。階級對立 的情況被抹殺,故事落入一般貧富之間的婚姻糾葛。就當時 來說,這樣的改編是出于不得已……”由此,我們不也可以 窺知“多年前”那次演出的時代特色么?
第三次也即最近的一次演出,是在“文革”結(jié)束不久的
1979年。雖說那時文藝演出異常貧乏,它卻并未為一般研究 者和評論界所重視。原因也許在演出單位是沒有太大名氣的 東北某省劇團。但是,這次筆者曾在北京通過電視轉(zhuǎn)播觀看 的演出,在當年對于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格外敏感的中國觀眾 看來,卻有著超乎尋常的巨大現(xiàn)實意義。a人們自覺不自覺
地把舞臺上發(fā)生的事情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目睹成了封建等級
a 在同一時期,還演出了宗福先的《于無聲處》和布萊希特的《伽利略的水平》等 意義鮮明的戲劇,顯然并非偶然。
制度犧牲品的年輕主人公的悲劇,很自然地便想到現(xiàn)實生活
中曾經(jīng)遭受反動血統(tǒng)論戕害的千百萬青年男女的不幸遭遇, 就把憤怒的目光和批判的矛頭同樣對準以搞陰謀為其特長的 “四人幫”。所以,《陰謀與愛情》的第三次公演不論成功 與否,也不論演出的劇團水準高低和評論界反映怎樣,在我 們研究《陰謀與愛情》的接受和影響時都不應該忽視。
其次,通過上述的三次公演,通過后兩次公演時的電視 轉(zhuǎn)播和德發(fā)電影制片廠同名影片的反復放映,通過兩三個 文學譯本和一冊江浚、譚曉春編繪的同名連環(huán)畫(天津人 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流傳,《陰謀與愛情》的故事在中國 可以說差不多家喻戶曉,并在中國公眾特別是在青年一代中 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可以舉一個反映在文學作品中的具體例子。1982年,中國 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葉辛的《蹉跎歲月》,在這部曾經(jīng)十分暢 銷并改編成了同名電影的長篇小說中,有兩個與《陰謀與愛 情》關系密切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 一天夜里,剛認識不久的男女主人公在莊稼地里值夜,
他向她談到了家庭出身不好給自己帶來的苦惱;她想給他宣 傳黨的政策,可是沒起多大作用。隨后,她關切地問:“哎, 我來的時候,你在看什么書?我見你看書時眼里有淚光,這書
一定很好看吧!”“是劇本,《陰謀與愛情》!彼统鲆槐
薄薄的小書,說。“這樣的書?”她有點意外!笆前,德國 人席勒作的。寫一對出身、門第相當懸殊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悲 劇!彼卮饡r“帶著深深的感情”?沙錾怼凹t五類”的她 呢,對這類“封、資、修”的書卻不感興趣,“一聽名字就覺 得不是好書,什么陰謀與愛情,肯定又是寫哪個資本家的兒子 愛上了一個貧窮的姑娘,不擇手段耍陰謀想達到目的。聽著都 作嘔。”a
第二個場面:
三年后,她因父親被打成“走資派”而淪為“黑五 類”,受到了迫害。一天,她臥病在床,為了排遣自己對他 的相思,把從他手里借來的《陰謀與愛情》翻了開來。這 時作者葉辛寫道:
杜見春(小說女主人公)看了第一場戲,就被深深地吸引 住了。她捧著書,聽不到雞啼狗吠,聽不到走過集體戶門外人 的說話聲,忘記了自己是個病人,一口氣,把這本薄薄的小書 讀完了。尤其是最后那場戲,杜見春讀著讀著,不由自主地落 下淚來,低聲抽泣著。
看完書,她沒有把最后那一頁合上,呆癡癡地坐著,仰起
a 見《蹉跎歲月》,第40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臉來,兩眼瞪得老大,凝視著光線晦暗的屋頭。根本沒察覺,
時間已是午后。也根本不覺得肚子餓。a
這兩個場面很是感人。它們有力而具體地說明,中國青 年——包括出身經(jīng)歷不同的現(xiàn)代青年——是怎樣理解和接受 席勒的悲劇杰作《陰謀與愛情》的。
至此,自然會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這部在兩百年前產(chǎn) 生于德國詩人筆下的劇本,能獲得中國文藝界和中國觀眾包 括現(xiàn)代青年的理解和喜愛,產(chǎn)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呢?
原因應該說不止一個,除了原著本身巨大的文學魅力,除 了中文譯本、青藝等的演出以及德發(fā)電影制片廠的影片都相當 成功,還須提及的是中國也有許多類似題材的傳統(tǒng)文學作品, 因而群眾接受起來沒有任何困難。但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 因,仍在于劇本那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和門閥觀念、爭取戀愛自 由和個性解放的題材和主題思想。具有這類題材和主題的優(yōu)秀 作品,一般較易超越時代和地域的限制,因為它們表達了人類 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對于剛剛脫離“四人幫”封建法西斯桎 梏的中國,人們的這一理想和追求又更加強烈。在中國,封建 社會持續(xù)的時間特別長,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很不徹底,千百年
來以至于“文革”時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知演出了多少“陰謀與
a 見《蹉跎歲月》,第402-403頁,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愛情”的悲劇。也就難怪,《陰謀與愛情》這部杰作能為我們
的讀者和觀眾很快地理解、接受。出于同樣的原因,《少年維 特的煩惱》和《茵夢湖》則成了在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 德文古典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這樣一類的文學接受現(xiàn)象,應 該講絕非偶然或巧合,而是讀者集體心理意識的曲折流露和群 眾理想追求的隱蔽反映。也就是說,從讀者的接受和反應不僅 可以判斷作品優(yōu)劣,而且能窺知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這,似乎也 證明了文學接受與影響研究的意義和價值。
楊武能
四川文軒-JD授權(quán)書.jpg
費里得利!は丈1759年11月10日,逝于1805年5月9日。席勒是德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作品,無論劇作、抒情詩和敘事詩都充滿著憤怒的抗暴精神和要求自由的強烈愿望。他反映政治的暴君,也再現(xiàn)教會的專橫,他對冷酷的現(xiàn)實強烈不滿,追求自由和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