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古籍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原刊本為底本,校本有清同治六年(1867)本、同治九年(1870)本、光緒九年(1883)本等。
道學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的老傳統(tǒng),華夏民族文化的元基因。道學文化又是一種貴生的文化,因而有追求清凈、長生的風尚,注重修身養(yǎng)性。
伍沖虛和柳華陽是明清以來道家*影響力的丹道大師,分別著《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和《金仙證論》、《慧命經》等。清光緒年間鄧徽績將二者合刻一處,名為《伍柳仙宗》,刊行之后,風行遐邇,影響甚大,甚至遠及日本與東南亞等地,后人因之合稱其丹法為伍柳丹法或伍柳派。該書幾經翻刻,各有增損,魯魚頗多。書中伍柳主張清靜修持,強調先煉己,即是修煉自己的本心、本性,這是修煉的基礎、筑基,從而成真,達至安神、虛靜之所。
本書作者廣泛搜集善本,得伍沖虛《天仙正理直論增注》、《伍真人丹道九篇》、《嫡傳增注天仙論語仙佛合宗》、《金丹要訣》和柳華陽《金仙證論》、《慧命經》六部丹經著述,互校訛誤,恢復原始面貌,聚珍而成新�!段榱勺凇啡珪1緯η鬄榈澜�、丹道專業(yè)研究人員和養(yǎng)生愛好者提供優(yōu)選的、有價值的終極善本。
前言
一、道學重在貴生
道學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文化角度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道學,創(chuàng)立于史官,以《老子》為代表,提倡靜、柔、謙、弱、下、和之六德。道學文化,實際是繼承了母系氏族文化傳統(tǒng),擁有幾十萬年的實踐和發(fā)展經驗,是華夏民族的老傳統(tǒng),是我們民族文化的元基因。二是儒學,創(chuàng)立于孔子,以《詩》、《書》、《禮》、《易》為代表,推行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儒學文化,是繼承了夏商周三代的父系氏族文化傳統(tǒng),是華夏民族的新傳統(tǒng),是我們民族文化元基因的外延和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實不過都是祖述道家而已。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的信函中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在《而已集·小雜感》中進一步說: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的大半。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著名學者、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李約瑟博士(19001995)也指出: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教文化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分量。道學與道教合流,道學與道教并行不悖,不明道學不足以識道教,不知道教不足以悉道學。
道學文化是一種貴生的文化。《易經》中講: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辭下》)指出生是天地間最高的、最大的德,是所有事務最高、最大存在合理性的檢驗標準。道教最早的經典《太平經》里面也強調:要當重生,生為第一,余者自計所為。(《卷114·不用書言命不全訣》)認為沒有任何事情或事物比生再高大的�!稛o量度人經》中也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這些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道教唯生論和貴生度人的特點,是道教最鮮明的特征。正是在道教這種大德曰生、貴生的思想作為中華民族的基本信仰和價值觀念的影響下,才孕育出來了中華民族古代豐富璀璨的科技成果和經濟實力,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帝國歷千年而不衰。
道教追求長生而學仙之風由來尚矣。《史記·封禪書》講:黃帝且戰(zhàn)且學仙……百余歲然后得與神通。《莊子》記載黃帝登空同山,拜廣成子問道學仙,道統(tǒng)仙宗由此而濫觴,道教也由此而現(xiàn)雛形�!稘h書·藝文志》中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神仙之學,就是內丹學,是參天地、同日月、契造化的金丹大道,又是返自然、還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學,淵源流長,與道學同源,肇始于伏羲、神農、黃帝上古時期,老子、莊子集其成,陰長生、魏伯陽、葛洪、魏華存奠其基,鐘離權、呂洞賓、陳摶、劉海蟾將內丹學理論體系發(fā)展成熟。隨后內丹流派紛呈,有南、北、中、東、西五大流派之說。南宗創(chuàng)始于浙江天臺張紫陽(9841082),有《悟真篇》等記其法訣;北宗創(chuàng)立于陜西咸陽王重陽(11121170),傳全真七子,金蓮演派;中派肇始于元朝李道純,著《中和集》等,調和南北兩派丹學于一爐,后世稱之為中派。東派創(chuàng)立于揚州陸潛虛(15201606),著《方壺外史》等流傳于世。西派創(chuàng)立于清道光、咸豐年間樂山李涵虛(18061856),得呂祖、張三豐傳以丹訣秘奧,著有《圓嶠內篇》。
明、清二朝,內丹學家輩出,各領風騷。期間明朝伍沖虛(1574-1644?)著《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清乾隆嘉慶年間柳華陽(1736-?)復著《金仙證論》和《慧命經》,光緒二十三年(1897)鄧徽績將伍、柳著作合刻,題名為《伍柳仙宗》,因之伍沖虛與柳華陽蟬聯(lián)在一起,世稱之為伍柳派�?冀行薜さ勒�,大多數(shù)以伍柳派丹法為圭臬,遂伍、柳之名大噪于丹道界,《伍柳仙宗》也成為為丹道研究必讀之書。
二、伍沖虛與柳華陽
伍守陽(15741644?),原名陽,字端陽,號沖虛子,江西南昌縣人。十歲時奮志明經學,十三歲時喜聞道學,尋求真出世之道。伍氏族譜稱:幼習儒書功甚勤敏,長見明季閹宦專權,時政顛倒,哲人知幾,厭薄榮利,慕留侯赤松之游、希夷華山之隱,超然有出世之想,與同祖弟守虛師事曹還陽真人。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得曹還陽親傳丹法,遂遍閱仙圣之書。閔一得《金蓋心燈·伍沖虛律師傳》稱曾師事李泥丸、王常月,曾授三壇大戒,為龍門派傳人。自署為豫章三教逸民丘長春真人門下第八派分符領節(jié)受道弟子沖虛子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火候經》)。伍沖虛自萬歷癸巳(1593)初遇曹還陽,至萬歷壬子(1612)歷二十年始得仙佛合宗全旨全法全訣(《天仙正理直論·直論起由》)。受曹還陽丹訣后,苦志修持,始得道成真。侍母至孝,為母在,故訓徒奉養(yǎng)母終。仙隱,宗黨咸稱為孝弟神仙(伍氏族譜)。母逝遂隱跡而去,至清朝中葉復出,傳柳華陽后不知所蹤。伍沖虛作為明代后期著名內丹家,是當時內丹清修派的集大成者,在丹道理論上對北宗全真派傳統(tǒng)丹訣有所革新,及門拜學者甚眾,門庭極盛。親傳弟子伍太初、朱太和、顧與弢、朱星垣等,著述有《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丹道九篇》、《金丹要訣》等。
柳華陽(1736?),清代洪都(今江西南昌市)人。據(jù)《慧命經·序》稱,柳自幼好佛,因入梵宇有悟,常懷方外想,見僧輒喜,出家為僧人。聞長者講,昔五祖弘忍三更時私授六祖慧能道法。側聽歡然,憬如夢覺,始知修煉家必賴師傳。乃尋求不已,足跡遍荊楚間,迄無所遇。后乃投皖水之雙蓮寺落發(fā),愈加咨訪。凡三教之師,靡不參究,竟無悉慧命之旨者。因自嘆曰:人身難得,遂此虛度乎?忽發(fā)一念,于每夕二鼓余,五體投地,盟誓虔叩上蒼,務求必得。閱及半載,幸遇合洪、沖虛師,傳之秘旨,豁然通悟,乃知慧命之道。嗣至匡廬,又遇壺云老師,竊聆論緒,知為非常人。勤懇聽受,繼以哀吁,乃大發(fā)鴻慈,開悟微密,中邊奧竅,罔不周徹。及臨行,囑說:佛教雙修,今已斷滅,子當續(xù)其命脈,以度有緣。柳隱跡江左,與二三道侶焚修切究,苦修而成舍利,默契師傳,故纂集著書,畫圖立相,開古佛之秘密,泄師祖之玄機,為接引后學之梯筏。柳力主清靜修持,仙佛合宗,著有《金仙證論》、《慧命經》。
柳華陽充分利用自己是佛教僧人的身份,以所掌握的佛學知識,在其所著的《金仙證論》《慧命經》二書中發(fā)揮伍沖虛《仙佛合宗》遺緒的同時,援佛入道,用丹法來分釋佛法。因之被佛教大德印光法師(18621940)斥其為魔民,《印光法師文鈔》中謂:國(清)初魔民柳華陽作《慧命經》,盡用佛經祖語,證煉丹法。挽正作邪,以法謗法。未開眼人見其邪說,認為真實,正見永失。所言所修,皆破壞佛法。而猶囂囂自得,謂吾幸遇真乘,得聞正法。所謂認賊為子,煮砂作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可不哀哉。(轉引自丁福�!斗饘W大辭典》)
三、《金仙證論》《慧命經》作者之謎
伍柳派重要的兩部丹經《金仙證論》和《慧命經》的作者,向來都認定是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的僧人柳華陽所著,如道光二十六年梁靖陽刊本、李宗境光緒九年刊本,及最流行的鄧徽績光緒二十六年養(yǎng)云軒刊本,都沒有懷疑柳華陽不是二書的作者。及至近代有人謂《金仙證論》和《慧命經》二書是清朝康熙年間謝凝素所作。如田誠陽道長在《道經知識寶典》中講:從尊重歷史的角度出發(fā),《伍柳仙宗》當為《伍謝仙宗》,以還其真實面目。
考田誠陽道長執(zhí)此說的來源,也非他孤明獨現(xiàn),實因在清嘉慶年間道教北宗龍門派高士閔一得(1748-1836)在他所著的《金蓋心燈》卷三《謝凝素律師傳》中謂:嘉慶四年(1799年),有僧稱柳華陽者,寓京師之天壇東側,年約四五十許,有謂安慶人,有謂武進人。余慕而造訪,出示著書(與謝凝素著《金仙證論》、《慧命經》),目同而文小異,今且付梓�?烧f是否定柳華陽為《金仙證論》、《慧命經》作者的第一人。后來閔小艮(一得)的弟子圓嶠真逸陳文述在他的詩作《自然好學齋詩鈔》據(jù)《謝凝素律師傳》為典詠詩《孤山詠謝凝素》,云:謝凝素,名太虛(按:《謝凝素律師傳》作太易),武進人。嘗寓毗陵紅梅閣,月夜聞群仙環(huán)佩聲,得白玉蟾注《道德經》,伍沖虛為之解釋。嘗居孤山,謁王昆陽于宗陽宮,后返金蓋梅花島。黃赤陽稱為梅仙,陶靖庵比之白鶴。嘗著《金仙證論》及《慧命經》二書,今為僧柳華陽所刻。紅梅閣畔棲元處,金蓋山中種樹年。放鶴有亭來偶爾,冥鴻無跡去翩然。訣從道德真經得,書任華陽釋子傳。欲向巢居問和靖,生前生后總神仙。也是從其師閔一得之說。陳攖寧先生(1880-1969)鈔此詩時曾作按語說:世人皆知二書為柳華陽所作,獨此處謂是謝作柳刻,惜余無暇考證,姑存其說而已。
據(jù)閔一得《金蓋心燈》卷三《謝凝素律師傳》中謂:謝凝素,名太易,自號凝素子,清初江蘇武進人。性情沉毅,明崇禎十六年(1643)至孤山,得《白注道德經》,始勤奮求道,就正于姚耕煙(太寧)。姚耕煙(?-1643)是伍沖虛高弟,引薦謝凝素去廬山訪伍沖虛。伍遂為之解釋章注,縱談玄奧,一動一靜咸囑體認。隨游至武陵,授以龍門宗旨大誡,及諸修煉秘法。后返江南,至金蓋訪梅華島,寄跡何山趙莊。康熙三年(1664),晉謁王常月(1522-1680)于宗陽宮,又多授受。康熙二十二年(1683)云游出山,不知所終。著有《白著道德經疏》,《參同契注疏》及《金仙正論》、《慧命篇》、《金丹火候》,又《梅隖清賞集》、《植梅譜》、《日用編》等凡十余種傳世。
從柳華陽和伍沖虛的著作看,《金仙證論》、《慧命經》與《天仙正理》、《仙佛合宗》的關系十分緊密,《金仙證論》、《慧命經》可以說是對《天仙正理》、《仙佛合宗》的詮釋和補充,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如果沒有得到伍沖虛的傳授恐難以作出,非私淑者所能為之。在時間上,謝凝素更有可能得到伍沖虛的親傳,具備撰寫《金仙證論》、《慧命經》有能力。
《金仙證論》與《慧命經》作者問題確實存在著疑問,是謝凝素著耶?還是柳華陽著耶?《金仙證論》首有高雙景寫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序,第二篇是妙悟寫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序,正文有柳華陽寫于乾隆五十五年的自序,可知此書應在乾隆五十五年至乾隆五十六年間出版的。而《慧命經》要晚于《金仙證論》幾年,前有孫廷璧的序和柳華陽的自序,都是作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痘勖洝妨A陽自序說:隱跡江左,與二三道侶焚修切究。因碧蟾、了然、瓊玉、真元苦修已成舍利,默契師傳,故籑集是書,命曰《慧命經》。說明《慧命經》是柳華陽師徒之間經過修證得到一定證驗后才寫得,因此書中多問答語。又此書幾乎全是用道家丹法詮釋佛典,雖極盡牽強之能事,還偽造佛經作據(jù),但都與柳華陽以前是個僧人有深刻的聯(lián)系,所以從這點看柳華陽確是二書的原作者。
四、伍柳丹法點睛
《伍柳仙宗》一書,是明清以來在丹道修仙界最具盛名的丹書,所述丹法世稱伍柳丹法。近代以來凡是修煉丹道者,幾乎沒有不閱讀《伍柳仙宗》的,可見該書在丹道修煉上的重要性。雖然修煉丹道者都閱讀《伍柳仙宗》,但是大多不得入門法竅,或意守山根,或意守丹田,在身體穴竅上捉摸,被丹道先哲認為不是伍、柳二真人之嫡旨也。如近代丹道大師陳攖寧先生(18801969)和張義尚先生(19102000)都對伍柳丹法有過精辟的闡述。
陳攖寧先生指出:伍沖虛、柳華陽二位所做的工夫,下手著重在調息,而不在乎守山根。心息相依,神氣合一是他們最要緊的下手訣。(《湖南省常德電報局某君來函(并答》)張義尚先生也講:北派七真,皆出王重陽一門,其中以丘長春之龍門派為最盛行,傳至沖虛伍守陽,著《天仙正理直論》、《丹道九篇》,其徒柳華陽復作《金仙證論》、《慧命經》,力主清凈功法,移陰陽于身內,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仿易道無極而太極,兩儀四象之理,逆之而復歸于無極。其初關小周天功法,據(jù)云以神定息,合先后二氣而返為一炁,百日筑基,可以復還童體。然后來有志之士,依之修習,百無一驗,縱有所得,亦是依稀仿佛,虛幻不實,是何故乎?反復思考,始知一緣未得師指,不能盡合仙機,一則昧于窮理盡性之功,忽略最初還虛之論,直以識神為元神,于陰陽未交,微陽未產之際,即強行搬運,空轉法輪,等同兒戲,此系學者自己盲昧,非古哲立言之有謬也。須知身內陰陽交媾之功,西派曰鉆杳冥,以李涵虛之資稟,猶言在洞天中學鉆杳冥七八年,然后稍有把柄。曹文逸《大道歌》亦云: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可知決非一蹴而能就者。因地不真,則果招迂曲,動言周天已通,筑基已成者,自欺欺人耳。何況訣中有訣,法外有法也。
能將伍柳丹法下手機關揭露無余者,當屬大江西派汪東亭真人也。將下手之竅,下手之訣,形于筆墨之間,不知此伍柳丹法奧妙就沒有成功的希望,不可輕易放過也。其在《伍沖虛真人秘本<仙佛合宗>序》中講解:因訪友江西,覓得伍沖虛秘本《仙佛合宗》一部,與各省所售,大不相同。后得吳(天秩)師解說,師曰:此書全部,盡言火候,真丹家至寶也。最奇妙者,以心息相依四字,直貫到底。惜乎虛空一著,尚未發(fā)明。噫!吾已懷抱四十余載矣,故今作序盡說虛空,以補其缺,共成全璧。……如得訣者,則在虛空中下手,即是性命雙修,若離虛空別無路矣。經云:天地有壞,虛空不壞,就在這個不壞之處,修成這個不壞之人。……張景和云:若向未生前見得,明知必是大羅仙。呂純陽云:窮取生身受氣初,莫怪天機都泄盡。尹清和云:欲識本來真面目,未生身處一輪○明。張紫陽云: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原是藥王。蓋此四翁,乃列仙中之錚錚者,皆教人在虛空中下手也�!稛捥摳琛吩疲簽橄蔀榉鹋c為儒,三教單傳一個虛。亙古亙今超越者,悉由虛里做工夫。學仙虛靜為丹旨,學佛潛虛禪已矣�?塾鑼W圣事如何?虛中無我明天理。道體虛空妙莫窮,乾坤虛運氣圓融。陰陽造化虛推蕩,人若潛虛盡變通。此瑩蟾子言三教單傳,皆在虛空中作為也。《性命圭旨》云:修煉金丹,全在玄牝一竅,而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煉在此,沐浴在此,溫養(yǎng)在此,結胎在此,至于脫胎神化,無不在此。修煉之士,誠能知此一竅,則金丹之道盡矣,所謂得一而萬事畢者是也。夫玄牝一竅者,玄,天也;牝,地也;一竅者,一個虛空也。此又言,始終工夫,寸步不能離虛空也�?膳c張紫陽《金丹四百字序》同參,則更明白矣。和陽子《虛中歌》云:我身自向虛中來,我身應向虛中去。來來去去在虛中,可于虛中種業(yè)樹。種得業(yè)樹根株深,枝條充塞去來路。此又言生死輪回,皆是虛空主宰,能在虛空中種這業(yè)樹者,則無有生死輪回矣。……孔子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而不知者何?而不知虛空是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宗祖也。最可笑是今日之學者,不但不識宗祖,反硬在身上有形有象處強猜瞎摸,以為是道。余謂確實是鄉(xiāng)里人交媾,雌雄在外鼓舞,欲望生子,不亦遠乎?……上陽子云:火候之奧,非可一概而論,中有逐節(jié)事條,可不明辨之乎!譬如心息相依,是算法九九八十一歸除;逐節(jié)事條者,是火候之細微也。而其中變不盡變、化不盡化者,則是見子打子也。豈易知哉?不明辨之,可乎?凡是求師,務必執(zhí)弟子之禮,虛心下問。……以此書印證,參悟明辨之也。……更進申之,金丹之學,自始至終,火候變化,全在外面運用,總與人身毫無干涉。……吾觀諸家著作,言說虛空處極多,奈何學者,皆不留意,總是身上強猜瞎摸。如不下功便罷,假若下功,毫無效驗,久之大病一場,無藥可醫(yī),反責自己工夫不勤。天乎!天乎!吾心著實不忍,今得暢言,大快樂也�;騿枺杭炔挥蒙硇摹⒅R、意,效驗如何得見?答曰:只要外面火候不錯,則身中自然效驗。悟么?
五、出版感言
伍沖虛、柳華陽合著的《伍柳仙宗》是明清以來在道教丹道界最負盛名的丹經,近代修煉丹道者無不深研該書作為實修指導手冊。本次新版收錄《天仙正理直論》、《伍真人丹道九篇》、《天仙論語仙佛合宗》、《金丹要訣》、《金仙證論》、《慧命經》等,校者依據(jù)多種善本精校,不做任何刪節(jié),是當前對伍柳著作收集最全面、資料最完整、版本最完善的版本,堪稱研究和實修丹道人士必藏之寶書,極具閱讀和收藏價值。
本書從立項到殺青歷時二年有余,在點校本書的過程中周全彬兄左眼罹遇眼疾達七八月之久,校稿惟艱是可以想象,但是以無比的堅忍力克服病魔的干擾終于完成了點校的工作。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需要懷感恩之心。一冊圖書可以通過鈔票輕易購買到手,但出版一冊圖書從校者搜集各種資料、尋覓善本、文字錄入、句讀點校、比對版本、厘定訛誤,到出版社編輯審讀、校訂、排版、印刷,都付出了諸多的寶貴時間和艱巨的勞苦。
本書的出版,感謝華夏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謝廣東省巴蜀書畫院院長、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太極推手名家、書法家任德全老師題寫書名,感謝眾多讀者的無私資助和幫助!
盛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