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158 元
叢書名:環(huán)境污染源頭控制與生態(tài)修復系列叢書
- 作者:黨志[等]著
- 出版時間:2018/7/1
- ISBN:9787030580412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X530.5
- 頁碼:
- 紙張:
- 版次:
- 開本:16開
本書是一部關于石油污染修復技術之吸附去除與生物降解研究的成果專著。全書共7章,在簡單介紹環(huán)境中石油遷移轉化特性及石油污染修復技術與材料的基礎上,系統(tǒng)總結了作者研究團隊在基于吸附原理的石油吸附材料研制和基于生物降解原理的石油降解菌劑開發(fā)方面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可為有效控制與修復石油污染水體及土壤提供科學依據(jù)與技術手段。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石油污染修復技術的理論基礎
第1章 石油及石油污染特性 3
1.1 石油的性質(zhì)、存在形態(tài)及遷移轉化規(guī)律 3
1.1.1 石油及其制品的基本性質(zhì) 3
1.1.2 石油的存在形態(tài)及遷移轉化規(guī)律 5
1.2 石油污染的現(xiàn)狀及危害 7
1.2.1 石油污染的現(xiàn)狀 7
1.2.2 石油污染的危害 9
第2章 石油污染修復技術與材料 11
2.1 石油污染的修復技術 11
2.1.1 水體石油污染的修復技術 11
2.1.2 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復技術 13
2.2 石油吸附材料及其應用 16
2.2.1 吸附材料的分類 16
2.2.2 吸附材料的吸附機理 18
2.2.3 吸附能力的影響因素 20
2.2.4 秸稈吸附材料及改性 21
2.3 石油降解微生物及其應用 29
2.3.1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種類 29
2.3.2 微生物降解石油烴機理 30
2.3.3 微生物降解石油烴的影響因素 31
2.3.4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篩選利用 33
2.3.5 石油污染的生物強化修復技術 33
2.3.6 石油污染的固定化生物修復技術 36
第二部分 基于吸附原理的石油污染去除
第3章 秸稈吸附材料的化學改性 43
3.1 天然秸稈吸附材料 43
3.1.1 天然秸稈吸附材料的表征 43
3.1.2 天然秸稈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45
3.2 脂肪酸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 46
3.2.1 脂肪酸改性方法 46
3.2.2 脂肪酸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表征 46
3.2.3 脂肪酸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47
3.3 H2O2/NaOH改性秸稈吸附材料 48
3.3.1 H2O2/NaOH改性方法 48
3.3.2 H2O2/NaOH改性秸稈吸附材料的表征 49
3.3.3 H2O2/NaOH改性秸稈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52
3.3.4 H2O2/NaOH改性秸稈吸附材料的組分變化 52
3.4 苯乙烯接枝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 53
3.4.1 苯乙烯接枝改性方法 54
3.4.2 苯乙烯改性玉米秸桿吸附材料的表征 54
3.4.3 苯乙烯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56
3.5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復合接枝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 61
3.5.1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復合接枝改性方法 62
3.5.2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表征 62
3.5.3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64
第4章 秸稈吸附材料的生物改性 67
4.1 秸稈材料的生物降解 67
4.1.1 纖維素分解酶及其應用 67
4.1.2 纖維素降解菌及其應用 69
4.1.3 木質(zhì)素降解菌及其應用 70
4.2 纖維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 71
4.2.1 纖維素分解酶改性方法 72
4.2.2 纖維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表征 73
4.2.3 纖維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77
4.2.4 纖維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組分變化 80
4.3 纖維素分解酶與化學方法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比較 81
4.3.1 不同纖維素分解酶改性方法 81
4.3.2 不同纖維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表征 85
4.3.3 不同纖維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89
4.3.4 不同纖維素分解酶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吸附機理 91
4.4 纖維素降解菌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 97
4.4.1 纖維素降解菌改性及酶活測定方法 98
4.4.2 黑曲霉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 100
4.4.3 適于黑曲霉改性的吸附材料選擇 105
4.4.4 適于改性玉米秸稈吸附材料的菌種選擇 112
4.5 木質(zhì)素降解菌改性吸附材料 115
4.5.1 木質(zhì)素降解菌改性及酶活測定方法 115
4.5.2 木質(zhì)素降解菌改性吸附材料 117
4.5.3 木質(zhì)素降解菌改性吸附材料的特征 119
4.5.4 木質(zhì)素降解菌改性吸附材料的吸油性能 125
4.6 真菌改性吸附材料的吸附特性及機理 128
4.6.1 吸附材料投加量的影響 129
4.6.2 初始油量的影響 130
4.6.3 吸附動力學行為 131
4.6.4 吸附等溫線擬合 134
第三部分 基于生物降解的石油污染修復
第5章 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篩選馴化、生物強化及固定化 141
5.1 稠油降解菌的篩選鑒定及降解性能 141
5.1.1 稠油降解菌的篩選鑒定和降解性能研究方案 141
5.1.2 稠油降解菌的篩選鑒定結果 143
5.1.3 環(huán)境條件對稠油降解菌降解性能的影響 143
5.2 單菌株原油降解性能的馴化 149
5.2.1 馴化及降解性能研究方案 149
5.2.2 菌株原油降解性能馴化結果 153
5.2.3 馴化菌株的降解性能 154
5.3 高效混合菌群的構建及其降解性能 157
5.3.1 菌群的構建及降解性能研究方案 157
5.3.2 高效混合菌群的構建 158
5.3.3 環(huán)境條件對混合菌G8降解性能的影響 162
5.4 固定化混合菌的構建及其降解性能 168
5.4.1 混合菌G8的固定化及降解性能研究方案 168
5.4.2 固定化混合菌G8的降解性能 169
第6章 藻菌共生體系的構建及其對原油的降解性能 173
6.1 微藻的分離鑒定與培養(yǎng) 174
6.1.1 微藻的分離鑒定與培養(yǎng)方法 174
6.1.2 微藻分離培養(yǎng)結果 177
6.2 單種藻降解原油性能的初步研究 181
6.2.1 單種藻降解原油性能的研究方案 181
6.2.2 單種藻的原油降解性能 183
6.3 微藻對原油的耐受性能研究 185
6.3.1 微藻的原油耐受性能研究方案 186
6.3.2 微藻的原油耐受性能 187
6.4 單種藻體系生物多態(tài)性研究 193
6.4.1 PCR-DGGE研究方案 193
6.4.2 單種藻體系生物多態(tài)性 197
6.5 單種顫藻體系的原油降解過程研究 205
6.5.1 單種顫藻原油降解過程研究方案 205
6.5.2 單種顫藻的原油降解過程 206
6.6 石油組分降解菌構建人工藻-菌體系 213
6.6.1 人工藻-菌體系構建及其降解性能測定方法 214
6.6.2 人工藻-菌體系的構建結果及降解性能 215
6.7 人工藻-菌體系降解原油過程研究 223
6.7.1 人工藻-菌體系降解原油過程研究方案 223
6.7.2 人工藻-菌體系降解原油過程 223
6.7.3 人工藻-菌體系生物多態(tài)性變化 229
第7章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231
7.1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方案 231
7.1.1 修復土壤及材料選擇 231
7.1.2 土壤修復方案設計 234
7.1.3 修復效果分析方法 237
7.2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效果 239
7.2.1 表面活性劑的篩選結果 239
7.2.2 單菌株的篩選結果 241
7.2.3 正交試驗修復結果及應用 243
參考文獻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