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概論(第2版)》共分5個章節(jié),主要對比較文學概論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nèi)容包括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能、比較文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比較文學的基本類型和研究方法、文學范圍內(nèi)比較研究的若干領域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初版序言
第一章 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能
第一節(jié) 歷史的必然
第二節(jié) 定義之爭
第三節(jié) 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和基本特征
第四節(jié) 可比性
第五節(jié) 比較文學的目的和功能
第二章 比較文學的歷史和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國外比較文學
第二節(jié) 中國比較文學
第三節(jié) 現(xiàn)狀與前景
第三章 比較文學的基本類型和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影響研究
第二節(jié) 平行研究
第三節(jié) 闡發(fā)研究
第四節(jié) 接受研究
第五節(jié) 中外比較研究中的方法論
第四章 文學范圍內(nèi)比較研究的若干領域
第一節(jié) 神話和民間文學的比較研究
第二節(jié) 文類學
第三節(jié) 主題學
第四節(jié) 媒介學
第五節(jié) 形象學
第六節(jié) 比較詩學
第七節(jié) 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的比較研究
第五章 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第一節(jié) 文學和藝術
第二節(jié) 文學和宗教
第三節(jié) 文學和語言學
第四節(jié) 文學和心理學
第五節(jié) 文學和哲學
第六節(jié) 文學和科學
參考書目
一、外文部分
二、中文部分
索引
初版后記
第2版后記
響各國文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一國文學的發(fā)展已不可能脫離國際環(huán)境與異國影響。此時,從世界文學的角度來研究各國文學的相互聯(lián)系,比較其異同,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這就導致比較文學的萌芽。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來臨”,同一年,法國“比較文學之父”維耶曼在巴黎大學講課時正式采用“比較文學”的名稱,這絕不僅僅是時間的巧合。就中國而言,正是在五四前后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中,比較文學學科才開始興起。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有了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躍的形勢,這才有比較文學的復興和穩(wěn)定發(fā)展。
有文化交流,才有各民族文學之間的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有文化交流,才能提供比較研究的參照系;有文化交流,才能誘發(fā)比較研究的意識。因此,從這些意義上講,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比較文學;有了文化交流,就必然會產(chǎn)生和促進比較文學。
當今世界,交通工具、傳播媒體極為發(fā)達,文化交流已經(jīng)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泛地進行,任何一國的文學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獨立發(fā)展,比較文學大發(fā)展的新階段就必然到來。
另外,我們還必須看到,比較文學是文學研究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和必然結果。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文學研究,是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逐步形成的。最初的文藝學中雖然包含著比較文學的因素,但是那時的文學研究,尤其是文學史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國別的范圍之內(nèi),只有少數(shù)學者的眼光能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界限。當然更缺少專門的比較文學研究著作。到了19世紀,隨著各國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民族文學與科學思想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地注意到國際交流對于民族文學的巨大影響,注意到只有通過比較研究才能確認民族文學的特點與民族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于是有了比較文學的=々門研究。比較文學從文學史研究中脫胎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如韋勒克所說:“比較文學的興起是為反對大部分19世紀學術研究中狹隘的民族主義,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國文學的許多文學史家的孤立主義�!雹俚菚r,它僅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以研究各民族文學之間相互影響的事實聯(lián)系為其主要任務。在進化論和實證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比較文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曾經(jīng)取得巨大成果,對于文學的研究,特別是對于西方文學史的研究產(chǎn)生了積極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