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時間為線索,根據傳統(tǒng)學術發(fā)展的特點與規(guī)律,共包括先秦學術概論、秦漢學術概論、三國兩晉學術概論、南北朝學術概論、隋唐五代學術概論、宋代學術概論、遼金元學術概論、明代學術概論、清代學術概論與近代學術概論十大段。
每個階段根據又具體分為經學、史學、子學、玄學、佛學、文學理論等章節(jié)進行專門闡述,根據各個階段學術發(fā)展特點,每一段側重不同,在厘清學術發(fā)展脈絡的同時,盡量做到重點突出,特征鮮明。首先做到縱橫結合,就是時間與空間相交叉,呈現(xiàn)一個立體的學術發(fā)展原景圖。其次是點面結合,每個階段既要概括各門學術的發(fā)展全貌,還要重點介紹其代表人物。先總結其觀點,后羅列其原始文獻,不做空泛之談。
緒言:中國傳統(tǒng)學術史的前世今生
學術是知識活動的高層產物,知識活動的專門化使其持有者的抽象思維水平日益提高、見解日益系統(tǒng)化,并通過思辨、傳習和文字記載來表達或保存這些系統(tǒng)性的見解,從而形成了早期的學術。學術的發(fā)展有著明顯的持續(xù)性,這是由于學術系統(tǒng)內充滿理性認識因素,可以使積極的學術繼承與認識的革新有機結合起來。學術在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遺產,清理和評價這一中國古代文化財富中最為睿智的組成部分,是學術史研究的要務。
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的歷史可上溯到經典時代,距今約3000年。中國學術史的論文,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后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莊子·天下》篇或許是中國最早的一篇學術史,然后才是《荀子·非十二子》、《韓非子·顯學》和《易傳》,漢代有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指》和《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等。據傳世文獻看,系統(tǒng)、全面的學術史專著始于趙宋,盛于明、清兩朝。
趙宋的系統(tǒng)學術史專著,以理學的脈絡最為清晰,其中特以濂、關、洛、閩之學為主,以朱熹的《伊洛淵源錄》與李心傳的《道命錄》為開端,這類學術史的撰寫貫穿了有明一代并延至清初。直到黃宗羲《明儒學案》與《宋元學案》的出現(xiàn),才開啟了學術史著作會異同、戒門戶的新階段。有清一代,不僅學分漢、宋,并且分南北、劃地域,所以學術史的寫作也是異彩紛呈,雖各有特點,但少見會同之作。
清末民初以后的學術史研究,內涵稍有轉化。一是所謂國學研究,力圖繼續(xù)從中國人文傳統(tǒng)自身發(fā)展的內在理路來述說中國學術的發(fā)展;二是引進了西方的學科概念,有了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之分,出現(xiàn)了學科發(fā)展史(如文學史、史學史、哲學史)的研究,在形式上和方法上借助西方學術來剪裁和處理中國學術。在中國學術界內部,雙方曾經有過爭論和較勁,在西學處于強勢文化的近百年,后者便成了主流選擇。但對中國學術史特殊性的強調,在中國仍有相當強的生命力。
梁啟超是近代最早身體力......
尹玉珊,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緒言:中國傳統(tǒng)學術史的前世今生001
上編
第一章 先秦學術史概論005
總論:六經的初生與子學的長育007
第一節(jié) 道家014
老子016
宋尹學派018
莊子020
楊朱022
第二節(jié) 儒家024
孔子025
曾子028
子思029
孟子031
荀子033
第三節(jié) 墨家035
墨子036
第四節(jié) 法家039
商鞅040
申不害041
慎到043
韓非044
第五節(jié) 名家046
公孫龍047
惠施049
第六節(jié) 縱橫家051
蘇秦052
第七節(jié) 農家053
許行054
第八節(jié) 陰陽家056
鄒衍056
第九節(jié) 兵家058
孫武058
吳起061
孫臏063
第十節(jié)雜家065
尸子065
呂不韋067
第二章 秦漢學術史概論069
總論:經分今古與子學的融通071
李斯075
董仲舒076
陸賈078
賈誼080
晁錯082
京房084
揚雄087
桓譚090
劉歆091
王充093
王符095
仲長統(tǒng)097
馬融098
鄭玄100
許慎101
何休102
蔡邕104
張衡106
劉劭108
第三章 三國兩晉學術史概論111
總論:玄學為主的多元學術113
曹丕121
徐干123
何晏125
王弼126
嵇康130
裴頠132
郭象134
歐陽建136
楊泉137
王肅140
杜預142
范寧143
皇侃145
釋道安147
支道林148
鳩摩羅什150
慧遠151
僧肇153
竺道生155
陸機156
葛洪158
干寶160
寇謙之162
陸修靜163
第四章 南北朝學術史概論167
總論:文學的個性與學分南北169
何承天171
范縝173
陶弘景174
范曄176
沈約177
劉峻179
蕭繹180
蕭統(tǒng)182
劉勰183
鐘嶸186
顏之推187
酈道元189
楊衒之191
第五章 隋唐五代學術史概論193
總論:與佛學相伴相生的學術195
王通199
孔穎達201
顏師古203
成玄英205
王玄覽207
司馬承禎208
神秀209
慧能211
法藏213
劉知幾215
趙蕤217
殷璠218
陸贄220
杜佑222
韓愈223
李翱225
柳宗元227
皎然228
劉禹錫230
司空圖231
無能子232
杜光庭235
譚峭236
下編
第一章 宋代學術史概論239
總論:理學為主的多元學術241
胡瑗245
孫復246
石介248
范仲淹249
歐陽修251
李覯254
司馬光255
王安石257
蘇軾260
周敦頤263
張載265
邵雍267
程顥、程頤269
張栻272
沈括274
朱熹275
陸九淵277
呂祖謙279
陳亮、葉適281
謝良佐283
黃庭堅284
鄭樵286
嚴羽287
張伯端288
第二章 遼金元學術史概論291
總論:理學與心學之間293
耶律楚材295
元好問297
丘處機298
許衡299
方回302
郭守敬304
劉因305
吳澄307
馬端臨310
許謙311
第三章 明代學術史概論315
總論:心學為主的多元學術317
劉基320
宋濂322
方孝孺324
陳獻章326
湛若水327
王守仁330
羅欽順332
王廷相333
王艮335
楊慎337
王畿339
羅洪先341
李贄342
呂坤344
張岱345
第四章 清代學術史概論349
總論:傳統(tǒng)學術的復興與大總結351
黃宗羲354
顧炎武357
王夫之359
傅山361
金圣嘆363
萬斯同364
惠棟366
全祖望368
袁枚370
顏元371
戴震373
紀昀376
趙翼378
錢大昕379
章學誠381
崔述383
黃丕烈385
焦循387
阮元389
魏源391
郭嵩燾393
王韜395
薛福成396
主要參考文獻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