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遺傳育種,是通過遺傳修飾與重組等現(xiàn)代實驗技術,突出與優(yōu)化微生物菌種的工業(yè)生產(chǎn)屬性,服務并革新生物制造工業(yè)技術體系。它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關聯(lián)的實驗科學,是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書在內容安排上,力求做到微生物遺傳育種原理與實踐并重,在保證學生學習與掌握微生物遺傳育種相關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側重介紹現(xiàn)代微生物育種相關技術的原理與應用方法。該書的特色之處是,將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學科中的重要理論與方法,通過微生物遺傳育種進行多層面的連接與綜合運用。在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掌握解決科學技術問題(微生物菌種獲得)的基本科學理論、科學思維方法與微生物育種技術內涵。
《微生物遺傳育種》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簡潔、系統(tǒng)地介紹與微生物育種相關的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知識;第三章介紹微生物育種過程評價方法;第四章介紹微生物育種材料及其獲得方法;第五至七章介紹與微生物育種相關的技術、原理及新進展;第八章主要介紹微生物菌種的保藏與共享。該書配套的數(shù)字課程附有知識拓展與進一步學習的文獻,多組編者科研工作獲得的育種案例,以及教學課件、自測題等供學生自主學習。
該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生物技術、生物工程、農學、醫(yī)學等相關專業(yè)的教學用書,也可供相關領域的科研和開發(fā)人員參考。
微生物遺傳育種,是通過遺傳修飾與重組等現(xiàn)代實驗技術,突出與優(yōu)化微生物菌種的工業(yè)生產(chǎn)屬性,服務并革新生物制造工業(yè)技術體系。它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關聯(lián)的實驗科學,是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教材在內容安排上,注重微生物菌種遺傳育種原理與實踐并重,在保證學生學習與掌握微生物遺傳育種相關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側重介紹現(xiàn)代微生物育種相關技術的原理與應用方法。本教材的特色之處是,將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等學科中的重要理論與方法,通過微生物遺傳育種進行多層面的連接與綜合運用,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掌握解決科學技術問題的基本科學理論、科學思維方法與微生物育種技術內涵。
本教材第一章由王正祥、路福平、李松負責編寫;第二章由陳守文、馬昕、魏雪團負責編寫;第三章由謝希賢負責編寫;第四章由張翠英負責編寫;第五章由邢新會、趙洪新負責編寫;第六章由潘力、王斌負責編寫;第七章由王正祥、馬挺、楊超、李松負責編寫;第八章由李松負責編寫。主編和副主編對本教材全部內容進行了統(tǒng)稿與必要的修訂與補充。
參與本教材編寫的專家及其研究方向如下:
王正祥 天津科技大學 教授發(fā)酵工程、工業(yè)微生物遺傳育種
邢新會 清華大學 教授 生物化工、生物育種技術與裝備、高通量技術
潘力華 南理工大學 教授 生物工程、工業(yè)酶制劑與工業(yè)菌種
馬挺 南開大學 教授 微生物學、微生物遺傳與育種
陳守文 湖北大學 教授 生物工程、微生物代謝工程
路福平 天津科技大學 教授 生物工程、微生物酶制劑與育種
謝希賢 天津科技大學 教授 生物工程、微生物代謝工程
張翠英 天津科技大學 教授 生物工程、微生物代謝工程
趙洪新 浙江理工大學 教授 生命科學、微生物學
李松安 徽工程大學副 教授 生物工程、工業(yè)酶制劑
王斌華 南理工大學 副教授 生物工程、工業(yè)酶制劑與工業(yè)菌種
楊超 南開大學 副教授 微生物學、微生物遺傳與育種
魏雪團 華中農業(yè)大學 副教授生物工程、微生物代謝工程
馬昕 湖北大學 高級實驗師 生物工程、微生物代謝工程
本書配套的數(shù)字課程附有知識拓展與進一步學習的文獻,附有多組編者研究中育種案例形成的詳細理論與技術運用解析,以及教學課件、自測題等供學生自主學習。
鑒于編著者水平,加之微生物遺傳育種理論與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書中不足之處請讀者不吝賜教,以茲后續(xù)再版時進一步完善。
1 緒論
1.1 微生物育種的重要性
1.1.1 微生物菌種的特征
1.1.2 微生物菌種選育主要內容
1.1.3 獲得工業(yè)菌種的一般方法
1.2 微生物育種在生物制造工業(yè)中的應用
1.2.1 生物制造與工業(yè)生物技術
1.2.2 生物工藝創(chuàng)新與微生物育種
1.3 微生物育種技術發(fā)展歷程
1.3.1 自然選育
1.3.2 誘變育種
1.3.3 基因組重組育種
1.3.4 基因工程育種
1.4 微生物育種技術在工業(yè)制品生產(chǎn)中的應用
1.4.1 抗生素
1.4.2 酶制劑
1.4.3 生物能源
1.4.4 氨基酸
1.4.5 有機酸
1.4.6 維生素
1.4.7 多不飽和脂肪酸
1.4.8 色素
1.4.9 其他生物活性物質
2 微生物育種的遺傳與分子生物學原理
2.1 微生物基因組
2.1.1 原核微生物基因組
2.1.2 真核微生物基因組
2.2 基因
2.2.1 基因的化學組成
2.2.2 基因的基本結構
2.2.3 基因復制
2.2.4 基因轉錄
2.2.5 蛋白質的翻譯
2.2.6 基因表達調控
2.3 基因突變
2.3.1 突變類型
2.3.2 基因突變規(guī)律
2.3.3 自發(fā)突變
2.3.4 誘發(fā)突變
2.3.5 誘發(fā)突變發(fā)生過程
2.4 微生物遺傳重組
2.4.1 真菌的有性生殖
2.4.2 真茵的準性生殖
2.4.3 轉化
2.4.4 接合
2.4.5 轉導
2.5 DNA重組
2.5.1 同源重組
2.5.2 轉座重組
2.5.3 殊位重組
2.6 基因編輯技術
2.6.1 鋅指核酸酶技術
2.6.2 類轉錄激活因子效應物核酸酶技術
2.6.3 CRISPR/Cas9技術
3 微生物育種過程評價方法
3.1 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檢測
3.1.1 微生物形態(tài)學檢測
3.1.2 代謝產(chǎn)物檢測
3.1.3 營養(yǎng)缺陷型突變檢測
3.1.4 微生物耐受性檢測
3.1.5 搖瓶發(fā)酵
3.1.6 微生物生長及代謝實時檢測
3.2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學檢測
3.2.1 PCR擴增檢測
3.2.2 限制性酶切圖譜
3.2.3 核苷酸序列測定與分析
3.2.4 核酸分子雜交
3.2.5 蛋白質電泳
3.2.6 蛋白質免疫檢測
3.2.7 組學分析技術
3.3 高通量篩選技術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
3.3.1 微生物菌種高通量篩選技術
3.3.2 高通量篩選技術育種流程
4 微生物育種生物材料
4.1 微生物育種生物材料概述
4.1.1 出發(fā)菌株遴選基本依據(jù)
4.1.2 出發(fā)菌株的遴選
4.1.3 分子元件與材料的準備
4.2 微生物出發(fā)菌株的篩選
4.2.1 自然樣本的采集
4.2.2 微生物菌種的富集培養(yǎng)
4.2.3 微生物菌種的分離與純化
4.3 克隆與表達載體
4.3.1 克隆載體
4.3.2 穿梭質粒載體
4.3.3 整合載體
4.3.4 表達載體
4.3.5 人工染色體
4.3.6 其他載體
4.4 常用的工具酶
4.4.1 限制性內切核酸酶
4.4.2 DNA連接酶
4.4.3 DNA聚合酶
4.4.4 堿性磷酸酶
4.4.5 核酸酶
4.5 宿主細胞或宿主菌
4.5.1 原核宿主細胞
4.5.2 真核宿主細胞
5 誘變育種
5.1 誘變劑的類型及其應用
5.1.1 化學誘變劑
5.1.2 物理誘變劑
5.2 新型物理誘變育種技術
5.2.1 等離子體誘變技術
5.2.2 重離子束輻照育種技術
5.3 誘變育種的步驟及方法
5.3.1 誘變育種的基本流程
5.3.2 出發(fā)菌株的選擇及培養(yǎng)條件確定
5.3.3 誘變處理
5.3.4 突變株的篩選
5.3.5 遺傳穩(wěn)定性檢測
6 基因組重組育種
6.1 微生物雜交育種
6.1.1 微生物雜交育種原理
6.1.2 微生物雜交育種方法
6.2 酵母雜交育種
6.2.1 酵母生活史和繁殖方式
6.2.2 酵母雜交育種原理和方法
6.3 準性生殖育種
6.3.1 異核體的形成
6.3.2 雜合二倍體的形成和檢出
6.3.3 體細胞交換、分離和單倍化
6.4 微生物的原生質體融合育種
6.4.1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的原理
6.4.2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的特點
6.4.3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6.4.4 原生質體融合育種的應用
6.5 基于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的基因組改組育種
6.5.1 基因組改組技術的原理
6.5.2 基因組改組技術的特點
6.5.3 基因組改組技術在微生物育種中的應用
……
7 基因工程育種
8 微生物菌種與育種材料的保藏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