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平,1961年5月出生于江蘇省大豐縣。我國培養(yǎng)的首屆電影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曾多次赴香港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并擔任主講教授。獨立承擔國家青年基金課題、國家年度課題、國家重點項目;兩次獲批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重點科研項目。主要成果:發(fā)表學術文章三百余篇。出版?zhèn)人著作《藝術文化學》《影像中國(中國電影藝術1945—1949)》《老電影時代》《電影的蹤跡(中國電影文化史評)》《影像時代(中國電影簡史)》《中國當代電影史》等,共計12部。擔任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國電影》、《電視藝術》主編。曾任文化藝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總編輯。先后獲首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很好成果獎、0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很好學術論文獎、第4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一等獎、第5屆中國高等教育影視學術著作一等獎、首屆“飛天獎”論文評獎理論類一等獎。
教師篇
關于影片《劉三姐》討論的雜感
中國電影的起源與發(fā)展——《中國影片大典》前言
對現代電影美學思潮的幾種看法
愛森斯坦蒙太奇美學管窺
技嫻藝湛相得為文——論吳印成的藝術道路及其電影攝影
蘇聯戰(zhàn)爭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的成就
電影批評:在反思中前行——中國電影批評30年的演進與嬗變
中國電影的帝國大廈——當今中國電影管窺
影像藝術通論——從影視的三重結構看影視藝術融合
對一個文藝創(chuàng)作政策性口號的思考——“觀賞性”辨析
銀幕上的社會危機——蘇/俄轉型期的青年電影創(chuàng)作
紀錄片《西湖》《南宋》《中國村落》和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
建構藝術批評的文化標準
電影的跨界研究與方法論取向
政治、文化的撞擊:30年代電影的多重面貌
光明影院:無障礙視聽傳播的研究與實踐
自來電影出青壯
有關中國電影通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一代人的愛與怕——阮玲玉:默片史上的天才演員
關乎人文 化成天下——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電影
無聲的存在——電影史文獻集《中國無聲電影》前言
影像敘事與中國新世紀電影改編——中國新世紀電影名著改編的后現代解讀
全球化與中國電影反向性策略
移植與重構:美國瘋癲喜劇與戰(zhàn)后中國浪漫喜劇片
從“宣傳品”、“作品”到“產品”——中國電視50年節(jié)目創(chuàng)新的三個發(fā)展階段
編寫《中國攝影史》:歷史與當下的反思
“八一”戰(zhàn)爭電影的悲劇審美特性
存在與現實:當下中國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現實主義策略
空間、身體與存在:當代科幻電影敘事的文本建構邏輯
東方學視野中的中國照片——從拍攝中國的西方攝影家看攝影中的東方學問題
從華語圈到全球化——四十年來中國內地與境外電影合拍的流變及影響
關于內地/香港早期電影幾個問題的再分析
視覺文化轉向:泛娛樂影像生產合流
記錄苦難——來自馬克馬爾巴夫家族的聲音
融中西思維之長,創(chuàng)電影理論之新
《我不是藥神》:社會英雄類型片的中國經驗
2016年美國電影商業(yè)美學實踐的觀察與思考
歷史劇大討論述略及其對中國歷史電影發(fā)展的影響
國家認同、主體狀態(tài)與社會反思——從近期圍產影視劇看中國崛起時代的文化經驗
學生篇
喚醒與改變:和電影生活在同一時代是真正重要的事情——論改革開放40年中國電影演進及其文化邏輯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主體性、整體觀與具體化
重審家庭倫理片:家的鏡像與情感重建
影像中的眷村:一個時代的記憶——臺灣“眷村電影”的軌跡與特質
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對美國電影的態(tài)度
重訪20世紀20年代:中國早期電影民族認同問題再思考
紀錄的悖論
香港電影的本土特色和歷史價值
城邦神話的電影空間想象及其文化再生產
傳統電影美學的現實延伸——數字化電影再思考
電影的隱喻本質
紙上光影:電影刊物與早期中國電影史書寫
早期滬外影業(yè)制片公司的地域表達和區(qū)域性特征研究
《太平輪·彼岸》:無法承載歷史的溫情主義書寫
新世紀以來二次元美學視野下游戲改編電影的角色創(chuàng)造研究
2015年韓國、日本、印度電影與產業(yè)策略分析
20世紀30年代廣東影人南下及其后續(xù)影響
演進、建構與想象:制度變遷下的賀歲檔之路
電通公司經營策略——一次“吸引力電影”視角下的考察
對生命哲學的探索與感知——鄭芬芬導演研究
影像濫觴與早期中國電影的發(fā)生——從戲曲電影說起
“西游”神話跨時代的改編語境透析
論謝晉電影
在時代和觀眾之間尋找中國之路——從“新劇”的歷史定位說起
紀實性革命:抗戰(zhàn)時期中國電影的美學顯面與“復調效應”
第六代與第六代之后——中國當代新青年電影的精神圖景
柔光鏡像:霍建起電影的視覺語言構成與敘事形態(tài)研究
淺談《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宏觀視野與微觀視點
Electronic Sports——信息時代的產業(yè)化競技選擇
電影營銷的全民狂歡時代與院線、影院發(fā)展之路——以2014年的中國電影產業(yè)發(fā)展為例
中國部動畫電影考源
從游戲到銀幕的跨越——兼從玩家角度解讀游戲改編的電影
現實主義與“人文關懷”——論賈樟柯及其電影
醫(yī)療紀錄片《人間世》的倫理問題探討
個體·欲望·他者:波蘭斯基早期八部短片三題
布爾迪厄電視媒介理論中的“符號暴力”研究
愛國者還是“叛國者”?——評傳記電影《斯諾登》
簡論王麗萍家庭倫理劇《歲月如金》的敘事結構
2017年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綜述
時間重構:電影敘事表意范式研究
電影《馬可·波羅》:一部35年前的合拍巨制
鏡像下的臺灣社會與臺灣人——楊雅喆導演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