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以記言為主,又善于通過神情語態(tài)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它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一部最古老的人類思想寶庫,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源頭。
★用簡潔精巧的文字,詮釋透徹圓融的智慧。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jīng)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學者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后編定于戰(zhàn)國初期。因其成于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孔子(公元前552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原屬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國的大臣,后遷于魯。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jīng)衰落,但他在早年還是接受了良好的貴族教育,對傳統(tǒng)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十分熟悉?鬃犹熨Y聰穎,又極為謙虛好學,故而學識日進。到三十歲左右,已經(jīng)以博學知名于世,開始招收門徒,傳授《詩》、《書》、《禮》、《樂》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一方面對以前的文化、思想資料進行系統(tǒng)總結(jié),同時也結(jié)合春秋后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形勢,對一系列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創(chuàng)建了儒家學派。
孔子早年曾在魯國執(zhí)政季氏手下?lián)喂芾韨}儲、牛羊的小官,都能恪盡職守。因魯國內(nèi)亂,一度旅居齊國。后仍回魯國收徒講學,門下弟子達三千之眾。年過五十以后,一度被魯國國君委以官職,做到司寇,主管魯國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強國君權(quán)威,削弱卿大夫權(quán)力,與當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產(chǎn)生矛盾,最終被迫棄官離開魯國。這段做官的時間,大約不超出五年。此后,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各國,先后到過衛(wèi)、曹、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并曾在衛(wèi)國、陳國停留了較長時間。然而,他始終沒有得到機會參與各國的政治活動,也沒有找到賢明的君主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一般只是被供養(yǎng)起來裝點門面,還有很多時候備受冷遇和迫害。在這段時間里,孔子堅持不懈地進行治學和教育,與弟子們反復探討人生、社會的重大問題,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論。在公元前四八四年,經(jīng)過大約十四年的流浪生涯之后,孔子終于重返魯國,將余生的精力傾注于文化、教育事業(yè)。他一邊繼續(xù)講學,一邊整理文化典籍,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古籍進行刪訂,編成最后的教材定本。晚年的孔子在魯國受到較高規(guī)格的禮遇,但仍沒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生活上也迭遭不幸,獨子孔鯉和兩個重要弟子顏淵、子路都先他而去。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病逝于家中。魯哀公專門寫了悼詞,弟子們?yōu)榭鬃优e行了隆重的葬禮,并守孝三年。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鬃诱J為:一個人如想達到“仁”的標準,就必須“克己復禮”,通過對自己的克制和約束以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符合禮的要求。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本褪钦f:自己要在社會上取得自立,在事業(yè)上順暢通達后,也要幫助別人做到這樣。孔子的學生概括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體現(xiàn)出一種關(guān)懷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義精神?偟膩碚f,孔子將“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準則,也是道德的總體?鬃舆提到很多其他道德名目:如忠、孝、義、信、廉、儉等等。但在他看來,這些名目屬于局部性的東西,能做到某項或幾項,值得肯定,但還不能算是達到“仁”!叭省钡母拍钤凇墩撜Z》中出現(xiàn)百次以上,它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關(guān)鍵所在。
孔子把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領(lǐng)域,提出“仁政”的學說。他希望統(tǒng)治者“節(jié)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對人民過分剝削、壓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張。他又希望統(tǒng)治者“為政以德”,反對一味使用嚴刑峻法,而要先用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通過道德感化搞好政治。春秋后期,禮崩樂壞,社會處于大變革的時代?鬃訉Ξ敃r的社會變動感到不滿,希望恢復西周時的禮樂政治。但同時他也敢承認:社會政治制度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損益,進行局部的修正或改良。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tài)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相對于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強調(diào)人的主觀努力,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yōu)先地位。從總體上說,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這一特點對數(shù)千年以來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中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鬃邮侵袊幕械暮诵膶W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鬃幽贻p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鬃拥乃枷爰皩W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序
第一篇學而
第二篇為政
第三篇八佾
第四篇里仁
第五篇公冶長
第六篇雍也
第七篇述而
第八篇泰伯
第九篇子罕
第十篇鄉(xiāng)黨
第十一篇先進
第十二篇顏淵
第十三篇子路
第十四篇憲問
第十五篇衛(wèi)靈公
第十六篇季氏
第十七篇陽貨
第十八篇微子
第十九篇子張
第二十篇堯曰
《論語》對后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