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后文學”到“新人文”為線索,在描述晚近三十余年新興的文學/文化現(xiàn)象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相關理論命題,它們包括賽博格的現(xiàn)實與書寫、碎片化時代總體性思考的可能性、后革命時代歷史感的確立、“傳統(tǒng)”的發(fā)明與使用、“真實性”話語的詩學與政治學、文化多樣性的資源及其危機、世俗化時代的信仰及其表述等,并對“抒情傳統(tǒng)”“華語語系文學”和“文化多元主義”等話語進行了論辯。
全書通過棱鏡式的結構,從不同的角度與維度切入到我們時代最為根本的文學/文化現(xiàn)象與問題,較之于為了取得形式上的整飭而強行在某個理論架構中進行鈕合,作者劉大先更希望它是“散點透視”的、生長性的,保持著敞開的態(tài)度。
新媒體文藝 / 青春亞文化 / 底層與城市文學 / 科幻浪潮 / 武俠類型的拓展 / 邊疆與少數(shù)民族書寫
打破現(xiàn)有的真理體制,以直觀、情感與體驗的方式整全性的、含混性地想象與思考“不可思議”之事
【前言/序言】:前言需要完整,必須文字格式。有則必填
“微光/青年批評家集叢”策劃人語
金 理
在今天這樣的時代里,嘗試獲取對于“文學批評”的共識,恐非易事。不過,既然我們的集叢以此為名義來召集,勢必需要提出若干“嚶鳴求友”般的呼聲——
首先,文學批評“能夠憑借自身而獨立存在”(弗萊:《批評的解剖》),其意義并不寄生于創(chuàng)作,批評與創(chuàng)作并肩而立,共同面對生機勃發(fā)的大千世界發(fā)言,“如共同追求一個理想的伴侶”——這個說法來自陳世驤先生對夏濟安文學批評特質的理解:“他真是同感的走入作者的境界以內,深愛著作者的主題和用意,如共同追求一個理想的伴侶,為他計劃如何是更好的途程,如何更豐足完美的達到目的。……他在這里不是在評論某一個人的作品,而是客觀論列一般的現(xiàn)象,但是話盡管說的犀利俏皮,卻決沒有置身事外的風涼意,而處處是在關心的負責!保愂荔J:《〈夏濟安選集〉序》)
其次,在理性的賞鑒與評斷之外,批評本身是一門藝術,拒絕陳詞濫調,置身于“陌生”的文學作品中,置身于新鮮的具體事物中。文學批評應該是美的、創(chuàng)造的,目擊本源,“語語都在目前”。
再次,誠如韋勒克的分疏:“‘文學理論’是對文學原理、文學范疇、文學標準的研究;而對具體的文學作品的研究,則要么是‘文學批評’(主要是靜態(tài)的探討),要么是‘文學史’!钡绕鋸娬{這三種方法互為結合、彼此支持,無法想象“沒有文學理論和文學史又怎能有文學批評”(韋勒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故而,凡在文學理論的闡釋、文學史的建構方面有新發(fā)見的著述,均在本集叢收入之列。
叢書名中的“微光”二字,取自魯迅給白莽詩集《孩兒塔》作序:“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借用“微光”大概表示兩個意思:微光聯(lián)系著新生的事物和謙遜的態(tài)度,本書是一套為青年學者開放的集叢;態(tài)度謙遜但也不自視為低,微光是黎明前刺破黑夜的第一束光,我們也寄望這套書能給近年來略顯沉悶的學界帶來希望。
此外,“微光”還讓我們聯(lián)想起加斯東·巴什拉筆下的“孤獨燭火”,聯(lián)想起巴什拉在《燭之火》中描繪的一幅動人圖畫:遐想者凝視孤獨燭火,這是知與詩、理性與想象的結合!霸谒械男蜗笾校鹈绲男蜗蟆獰o論是樸實的還是最細膩的,乖巧的還是狂亂的——載有詩的信息。一切火苗的遐想者都是靈感豐富的詩人。”(《燭之火·前言》)——在這一意義上,“微光”獻給“一切火苗的遐想者”。
我們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師友加盟后續(xù)的出版計劃。最后,集叢出版得到上海文藝出版社陳征社長、畢勝社長前后兩任社長及李偉長兄的鼎力支持,胡遠行先生與林雅琳女史亦獻策出力,尤其遠行先生本是集叢策劃者,但他甘居幕后不愿列名,這都是我們要特為致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