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無到逍遙 ——魏晉玄學研究
本書由董仲舒天之尊君、屈君二重功能及其仁之美,《淮南子》自然之天與美學問題導入論述,以王充思想作為從天向人轉換的理論環(huán)節(jié),通過漢末士風的轉變,揭示經(jīng)歷黨錮之禍的士人如何疏離王權政治,退回人自身。對于王弼玄學,分析如何從老子的道演進為王弼的無,細致討論王弼圣人體無的理論意義,通過黃憲無德而稱的人格器量,到《人物志》以無名的中庸至德作為理想人格,解釋王弼體無之理想人格建構的思想脈絡、具體涵義以及對于魏晉美學發(fā)生的深遠影響。從樂與儒學的關系來透視阮籍《樂論》,搜尋其從篤守儒學到以老解儒,終至引莊入玄的轉變;從齊物的逍遙的角度探析阮籍所蘊含的莊學思想以及道教神仙觀念的人格內涵。嵇康任自然的逍遙包括精神與現(xiàn)實兩個層面,作為音樂自然之理的聲無哀樂讓欣賞者自由地表現(xiàn)人生情感。郭象經(jīng)由自生、適性分開出的逍遙旨在把逍遙轉化為人人皆可以實現(xiàn)的自由生活,逍遙具有世俗化的傾向。支遁基于佛教般若學的立場提出至人之心的逍遙。陶淵明即事多所欣是把玄學追求的自由理想落實到自我的生活中,開顯一種不離世情、不廢人事卻又超邁高蹈的審美人生境界。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