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件技術》對當今主流的平板顯示技術作了較為全面的敘述和深入淺出的介紹,全書共分8章。第1章介紹顯示技術的相關基礎知識,第2章-第8章分別對等離子體顯示器(PDP)、液晶顯示器(LCD)、發(fā)光二極管(LED)、有機電致發(fā)光顯示器(OLED)、無機電致發(fā)光顯示器(ELD)、場致發(fā)射顯示器(FED)、熒光顯示(VFD)、立體顯示和投影顯示的原理、器件結構、制作工藝和驅動電路作了全面的介紹。
《顯示器件技術》是在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顯示物理”課程講義的基礎上,結合目前平板顯示的狀況,對信息顯示與光電技術專業(yè)多年的教學、科研和實驗成果總結編寫而成的!讹@示器件技術》既可作為大專院校光電子技術、物理電子技術、通信等相關專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廣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和研發(fā)人員參考。
隨著人類社會信息化進程步伐的加快,液晶顯示器(LCD)、等離子體顯示器(PDP)和有機電致發(fā)光顯示器(OLED)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由于上述顯示器具有平面化、輕、薄、省電等特點,符合未來顯示器的發(fā)展趨勢,目前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的陰極射線管(DRT)顯示器成為主流顯示技術。進入21世紀后,CRT淡出電視市場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此外,在手機通信顯示、數碼相機取景器、多媒體終端和軍事領域的武器瞄準系統和宇航特裝設備顯示器等領域,完全是LCD和OLED的市場。本書就是在這個顯示技術更新換代的大背景下進行編著的。
全書在內容編排上具有以下特點。
(1)內容新穎:在著重介紹主流顯示技術的基礎上,對顯示領域的最新技術也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如柔性顯示、微顯示和立體顯示技術。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了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還配有相關的實驗指導書,包括綜合實驗5項、演示實驗1項、綜合設計性實驗2項。
(3)立體化教材:除了文字教材這一基本形式外,還配有學習指南和習題解答以及實驗室的仿真實驗指導操作訓練。還準備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制作電子出版物(電子幻燈片),以利于學生自學。
本書的作者都是多年從事各類顯示器件技術教學的教師和科研人員。電子科技大學的于軍勝教授擔任主編并編寫了第1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蔣泉副教授編寫了第2章、第5章和各種顯示器件的驅動技術,張磊講師編寫了第3章和第4章。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還得到鐘建副教授、林慧博士、婁雙玲博士、王軍博士和李璐、余雙江、劉峰、曲建軍、陳蘇杰、李儀、陳浩、馬文明等研究生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由于編者學識水平有限,書中謬誤在所難免,希望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第1章 顯示技術基礎
1.1 概述
1.1.1 顯示技術
1.1.2 顯示技術的發(fā)展史
1.1.3 顯示技術分類
1.2 光度和色度
1.2.1 視覺系統介紹
1.2.2 電磁輻射和光的度量
1.2.3 表色系和色度圖
1.3 圖像的分辨力特性
1.3.1 臨界分辨力
1.3.2 空間調制傳遞函數
1.3.3 分辨力與清晰度
1.4 顯示器件畫面質量評價
1.5 視頻接口
1.5.1 復合視頻接口
1.5.2 S-Video接口
1.5.3 YPbPr/YCbCI色差接口
1.5.4 VGA接口
1.5.5 DVI接口
1.5.6 HDMI接口
1.5.7 BNC接口
1.5.8 小結
1.6 平板顯示器件的驅動電路原理
1.6.1 平板顯示器件的基本結構
1.6.2 F板顯示器件專用控制、驅動集成電路
習題1
參考文獻
第2章 等離子體顯示
2.1 概述
2.1.1 等離子體顯示器發(fā)展
2.1.2 等離子體顯示的特點
2.2 物質的第四態(tài)——等離子體
2.2.1 雷電、極光等自然現象
2.2.2 “等離子體”名稱的發(fā)明
2.2.3 等離子體的基本概念
2.3 氣體放電的物理基礎
2.3.1 帶電粒子的產生
2.3.2 原子的激發(fā)和電離
2.3.3 分子的激發(fā)與離解、電離
2.3.4 低壓氣體放電
2.3.5 輝光放電
2.3.6 湯生放電理論
2.3.7 帕邢定律和放電著火電壓
2.4 交流等離子體顯示(AC-PDP)
2.4.1 單色AC-PDP
2.4.2 彩色AC-PDP
2.5 PDP制造工藝
2.5.1 前基板制作工藝
2.5.2 后基板制作工藝
2.5.3 總裝工藝
2.6 彩色AC-PDP的驅動技術
2.6.1 ADS驅動技術
2.6.2 ALIS驅動技術
2.7 PDP的應用
習題2
參考文獻
第3章 液晶顯示
3.1 緒論
3.1.1 液晶顯示器發(fā)展歷史
3.1.2 液晶的發(fā)展過程
3.1.3 液晶顯示器的特點
3.2 液晶及其分類
3.2.1 熱致液晶
3.2.2 溶致液晶
3.3 液晶的物理特性
3.3.1 指向矢(Director)
3.3.2 有序參數
3.3.3 液晶的連續(xù)體理論
3.3.4 液晶的光學性質
3.4 液晶顯示器的基本結構及其制備
3.4.1 液晶顯示器件基本結構
3.4.2 液晶顯示器的主要性能參量
3.4.3 液晶顯示器的主要材料
3.4.4 液晶顯示器的主要制作工藝
3.4.5 彩色濾色膜
3.5 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模式及其工作原理
3.5.1 扭曲向列型液晶顯示器件(TN-LCD)
3.5.2 超扭曲向列型液晶顯示器件(STN-LCD)
3.5.3 賓主效應液晶顯示器件(GH-LCD)
3.5.4 相變液晶顯示器件(PC-LCD)
3.5.5 電控雙折射液晶顯示器件(ECB-LCD)
3.6 液晶顯示器件的驅動技術
3.6.1 液晶顯示器件的電極排列
3.6.2 靜態(tài)驅動技術
3.6.3 液晶顯示器件的動態(tài)驅動技術
3.7 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件
3.7.1 二端有源器件
3.7.2 三端有源器件
3.8 液晶顯示器的新進展
3.8.1 TFT一ICD的廣視角技術
3.8.2 提高響應速度
3.8.3 倍頻插幀技術
習題3
參考文獻
第4章 發(fā)光二極管(LED)
4.1 概述
4.1.1 發(fā)光二極管
4.1.2 發(fā)光二極管的開發(fā)經歷及今后展望
4.2 發(fā)光二極管的工作原理、特性
4.2.1 發(fā)光機理
4.2.2 電流注入和發(fā)光
4.2.3 發(fā)光效率
4.2.4 光輸出和亮度
4.2.5 調制特性
4.2.6 發(fā)光二極管和激光二極管
4.3 發(fā)光二極管的材料
4.4 發(fā)光二極管的制作工藝技術
4.4.1 外延生長技術
4.4.2 摻雜技術
4.4.3 單元化技術
4.4.4 元件制作及組裝技術
4.5 發(fā)光二極管的特性
4.5.1 GaP:ZnO紅色LED
4.5.2 GaP:N綠色LED
4.5.3 GaAsP系紅色LED
4.5.4 GaAsP:N系列黃色、橙色LED
4.5.5 GaAlAs系列LED
4.5.6 InGaAlP系橙色、黃色LED
4.5.7 紅外LED
4.5.8 藍色發(fā)光二極管
4.5.9 LED的可靠性
4.6 發(fā)光二極管的應用以及發(fā)展前景
4.6.1 指示燈
4.6.2 單片型平面顯示器件
4.6.3 混合型平面顯示器件
4.6.4 點矩陣型平面顯示器
4.7 LED的驅動
4.7.1 直流驅動
4.7.2 恒流驅動
4.7.3 脈沖驅動
4.7.4 點陣型LED驅動
4.8 發(fā)光二極管顯示的其他應用
4.9 研究課題與展望
習題4
參考文獻
第5章 有機電致發(fā)光顯示技術
5.1 引言
5.1.1 OLED的發(fā)展過程
5.1.2 OLED的技術特點
5.2 有機電致發(fā)光的基本理論
5.2.1 有機電致發(fā)光器件的基本結構
5.2.2 有機電致發(fā)光器件的物理機制
5.3 有機電致發(fā)光材料及薄膜制備
5.3.1 有機小分子材料
5.3.2 有機聚合物電致發(fā)光材料
5.3.3 電極材料
5.4 OLED器件的制備工藝
5.4.1 小分子OLED器件制備工藝
……
第6章 電致發(fā)光顯示(ELD)
第7章 場致發(fā)射平板顯示器
第8章 其他顯示技術
尺寸高分辨力、逐行掃描的視頻全彩色圖像是最困難的,可以說是對顯示器質量指標的最嚴格檢驗。一種顯示器要在平板顯示器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必須具備顯示大尺寸全彩色高分辨力視頻圖像的能力。反之,只要上述4條中有一條達不到,就進入不了顯示技術的主流領域。
其他分類方式還有按顯示材料(固體、氣體、液體、等離子體、液晶),按顯示結構(瓶頸狀、平板狀)及按驅動方式(靜態(tài)、動態(tài)、矩陣)等進行分類。
1.2 光度和色度
電子顯示技術的主要作用是在將電信號或原本是圖像的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經處理傳輸后再變成光信號并作用于人的視覺系統,因此,不僅要了解顯示電子學的有關問題,還要了解人的視覺生理和心理特性。顯示技術必須首先考慮人眼的視覺特性,因此,人眼的視覺空間特性和時間特性以及光度學基本概念是研究顯示技術的必備知識。
顯示器顯示的圖像是供人眼觀看的,因此圖像的參數應滿足人眼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要求。在人機系統中,人和機器同是系統的組成部分。要使兩者順利地交換大量的信息,除了要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之外,還必須研究人的潛在能力,以便發(fā)揮人機系統的最大效率。視覺生理的研究在顯示技術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為顯示參數的選擇提供重要依據。
1.2.1 視覺系統介紹
人眼的形狀為橢球體,其前后直徑約為24mm~25mm,橫向直徑約為20mm,由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構成。眼球包括屈光系統和感光系統兩部分。
眼球的屈光系統可以控制進入眼球內的光通量,還可以自動聚焦使外界的物體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楚的圖像。感光系統主要由視網膜構成,視網膜為眼球的最內層。它為一透明薄膜,由視覺感光細胞一錐體細胞與桿體細胞組成。感光細胞在視網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如圖1-3所示。在中央窩,主要是錐體細胞,每平方毫米有140000個~160000個。離開中央窩,錐體細胞急劇減少,而桿體細胞迅速增加,在離開中央窩20~的地方,桿體細胞數量最多。視網膜上的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的這種分布狀態(tài),使得視網膜的中央部位與邊緣部位具有不同的視覺功能。
對人眼進行的大量研究結果表明,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執(zhí)行著不同的視覺功能。由于它們所含的感光物質不同,錐體細胞的感光靈敏度低,在亮度3cd/m。以上的光亮度條件失去作用,它能夠分辨顏色和物體的細節(jié),這叫錐體視覺,為明視覺:桿體細胞只能在黑暗的條件下(亮度為0.001cd/m。以下)作用,這叫桿體視覺,也稱為暗視覺。如果亮度介于明視覺與暗視覺所對應的亮度水平之間,視網膜中的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同時起作用,則稱為介視覺或中問視覺。顯然,明視覺的視場較小,一般規(guī)定為2。;暗視覺的視場較大,一般應大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