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鮑曼嘗試對文化的意義進行分類,他區(qū)分了作為概念的文化、作為結構的文化和作為實踐的文化,并分析了“文化”這一概念在各類情境下的不同用法。對于鮑曼來說,文化是人類互動中一個不斷變化的方面,它必須作為人類生活整體中的一個部分來被理解與研究。
鮑曼認為,文化是內在矛盾的。因此,文化既是失序的能動者,也是秩序的工具;既會陳舊過時,也會永垂不朽;文化的運轉并不在于保存自身,而在于確保進一步實驗和變革的條件。
本書是文化研究和社會理論領域的經典之作,也展示了社會學大師鮑曼思想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鮑曼自己認為,在他的著作中,這是第一部探索一種新的社會理論而非謬誤的作品。
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當代西方著名社會理論家之一。鮑曼出生于波蘭的一個猶太家庭,1954年起在波蘭華沙大學哲學與社會科學系任教,1968年被反猶主義者逐出波蘭,1972年起任教于英國利茲大學,1990年被授予雅馬爾費獎(Amalfi Prize),1998年被授予阿多爾諾獎(Theodor W. Adorno Prize),著有《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流動的現(xiàn)代性》《共同體》《個體化的社會》《懷舊的烏托邦》《門口的陌生人》等作品。
譯者簡介
蘇婉,女,1991年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人類學博士,目前為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后。
導 言
作為現(xiàn)代社會自我意識的文化
系統(tǒng)還是矩陣?
文化與認同
文化的相對性和人性的普遍性
第一章 作為概念的文化
作為等級概念的文化
文化作為差異性概念
文化的一般性概念
第二章 作為結構的文化
結構的概念
結構的本體論地位和認識論地位
結構主義規(guī)劃的綱要
第三章 作為實踐的文化
文化的與自然的
文化與社會學
主題索引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