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社會譯叢·歷史輯精選叢書內歷史領域的扛鼎作品,收錄了霍布斯鮑姆、湯普森、阿倫特、沃格林等當代史學大家的代表作,從人類歷史的經(jīng)典議題出發(fā),解讀歷史規(guī)律,破解歷史迷思,用歷史之眼審視人類文明的進程,為理解人性和世界趨勢提供鏡鑒。
國內代表性人文書系精選品種,傳承學術、激活思想、改變認知
人文與社會譯叢是譯林社在人文社科領域的代表叢書,是國內體量龐大、內容過硬、口碑良好的當代人文學術套系。譯林社秉持傳承學術、激活思想、改變認知的理念,嚴選各個領域的扛鼎作品,如今已出版20余年,品種達150種,是國內知識分子的口碑學術叢書。
以社會之思把握現(xiàn)代文明的脈搏,參透全球化和區(qū)域性群體生活的要義
本輯嚴選譯叢社會學領域的扛鼎作品,收錄了泰勒、默頓、貝克、威利斯、霍夫施塔特等當代社會學大家的代表作,從人類社會的經(jīng)典議題出發(fā),跨越時間的場合,探究人類社會的組織規(guī)律,用社會之思把握現(xiàn)代文明的脈搏,參透全球化和區(qū)域性群體生活的要義。
譯者的話
面對傳統(tǒng)的發(fā)明這樣一個新奇的題目,我們難免心生疑問:本應在時間的長河中緩慢積淀而成的傳統(tǒng)如何被發(fā)明、創(chuàng)造?本書的六位作者以一組精彩的論文告訴讀者,許多所謂的傳統(tǒng)實際上是為回應社會與政治的變遷而被建構出來的,它們貌似悠久,實乃晚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些論文主要討論了18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英國及其殖民地發(fā)明傳統(tǒng)的情況。
休?特雷弗羅珀與普賴斯?摩根分別考察了蘇格蘭與威爾士構建民族象征物、重塑民族傳統(tǒng)的進程。面對英格蘭的統(tǒng)治及其語言、文化的入侵,蘇格蘭與威爾士的愛國者們力圖通過頌揚各自的民族特性來保持文化上的獨立性,并加強其民族認同。特雷弗羅珀的研究指出,17至18世紀的蘇格蘭并沒有獨立的傳統(tǒng),所謂獨特的高地傳統(tǒng)乃是18世紀末和19世紀完成的追溯性發(fā)明。他著重揭示了蘇格蘭高地傳統(tǒng)的典型象征物克蘭格子呢短褶裙的真實起源。蘇格蘭短褶裙的樣式出自英格蘭的工業(yè)家之手,以格子呢的圖案區(qū)分氏族的想法則由投機的格子呢制造商們首創(chuàng)。耽于幻想、試圖通過想象與虛構來塑造高地文明的艾倫兄弟撰寫了《蘇格蘭的衣櫥》和《克蘭的裝束》,這兩本書憑借捏造的史實強化了克蘭格子呢起源悠久的觀念,重構了蘇格蘭業(yè)已消亡的克蘭體系。與蘇格蘭人創(chuàng)造高地傳統(tǒng)相比,摩根所展示的威爾士人文化發(fā)明的內容則更為豐富。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威爾士舊有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已然衰微甚至消亡,當?shù)氐膶W者和愛國者們自覺行動起來以保存、發(fā)展威爾士的事物。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追尋往昔,不斷地復活并改造傳統(tǒng),甚至創(chuàng)造傳統(tǒng),比如:復興衰落已久的威爾士詩歌大會;認定威爾士民族的凱爾特起源;提高威爾士語的地位,強調其純潔性,甚至將其描述為一切語言的根源;將英格蘭歌曲威爾士化,并創(chuàng)造威爾士歷史歌曲,從而把威爾士塑造成為古老的音樂之鄉(xiāng);制造民族英雄馬多;保護地方風景,賦予其歷史與人文意義。這些嘗試共同構建出一種新的威爾士特性。
接下來的四篇文章轉向了政治傳統(tǒng)的發(fā)明。大衛(wèi)?卡納迪恩分析了1820年至1977年間英國王室儀式精致化的過程,他將禮儀放置在廣泛的歷史背景之中考察其變遷,揭示儀式表演所暗含的意義。作者發(fā)現(xiàn),英國王室盛典的千年傳統(tǒng)絕非如此悠久,直至19世紀70年代末期,英國王室儀式仍是十分笨拙、魅力有限。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君主的真正權威逐漸衰落,卻成了民族的領袖,受大眾崇拜,被盛大的儀式慶典所環(huán)繞。若從國際環(huán)境著眼,此時國際關系日益緊張,各國儀式上的攀比也是展示競爭的手段。至20世紀前期,英國王室儀式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一個發(fā)生劇變的年代,君主制禮儀成了表達連續(xù)性與穩(wěn)定性的重要方式,它被人們描繪為悠久傳統(tǒng)的化身。
博納德?科恩與特倫斯?蘭杰的研究視野拓展到了英帝國的殖民地,討論了歐洲的傳統(tǒng)是如何被移植到印度和非洲的?贫麝P注的是,19世紀英國統(tǒng)治者如何建立起一種向印度人展示英國之權威的儀式風格。1858年之前,由于莫臥兒皇帝仍然是印度政治秩序的核心象征,英國人無法用象征手段將印度人吸收進他們的統(tǒng)治之中。因為存在文化差異,英國人在沿用印度本土的禮儀時大大改變了其意義。1858年后,維多利亞女王被確立為印度的君主,為滿足直接統(tǒng)治的需要,英國統(tǒng)治者要在印度建立新的認同中心,并且要以儀式、象征的手段將印度的王公貴族納入新的等級秩序之中。實際上,印度總督以歐洲的模式以及相關的禮儀創(chuàng)造出了封建的印度貴族的等級,將印度王公變成了英國的爵士,以換取他們的忠誠?贫髦攸c考察了1877年的帝國集會,正是這次集會以儀式活動與象征手段展現(xiàn)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權威以及印度王公與女王的關系。以往的研究僅將1877年的集會視作無聊的表演,科恩卻不這樣看。他認為,這次盛會奠定了一種儀式風格,成為印度人和歐洲人衡量公共儀式的標準,更意味深長的是,印度早期的民族主義運動所采納的公共政治風格也深受其影響。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20世紀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生于德國科隆,求學于維也納大學,并成為該校法學院的政治科學教授。為躲避希特勒的迫害,1938年和妻子移民美國,并于1944年成為美國公民。沃格林的大部分學術生涯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慕尼黑大學以及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度過。主要著作包括八卷本《政治觀念史稿》和五卷本《秩序與歷史》。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享譽國際的近代史大師,巴爾贊獎得主,不列顛學院成員、皇家文學學會成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榮譽成員,曾任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的崛起、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主要著作有年代四部曲、《民族與民族主義》等。
E.P. 湯普森(E. P. Thompson),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作家,社會主義者,和平主義運動家。曾參加過英國共產(chǎn)黨,在英國新左派運動中擔任重要角色,投身歐洲反核運動等和平反戰(zhàn)運動。以研究18世紀至19世紀的英國歷史而聞名,代表作有《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理論的貧窮》、《燭下夜話》、《輝格黨與獵人》、《公眾習俗》等。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美籍德圍猶太哲學家,曾師從于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54年殲始,阿倫特先后在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著有《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在過去和未來之間》(1961)和《論革命》(1963)等,她以天才的洞見和雋永的智慧,為當代政治哲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矚目的人物。
《秩序與歷史 卷一:以色列與啟示》
《秩序與歷史 卷二:城邦的世界》
《秩序與歷史 卷三: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秩序與歷史 卷四:天下時代》
《秩序與歷史 卷五:求索秩序》
《馬克思主義與歷史學:一種批判性的研究》
《懷舊的未來》
《性的起源:次性革命的歷史》
《過去與未來之間》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
《大屠殺與集體記憶》
《傳統(tǒng)的發(fā)明》
《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圖繪暹羅:一部國家地緣機體的歷史》
《廢墟上的未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與和平之夢》
《論革命》
《歷史與記憶》
《馬基雅維里時刻:佛羅倫薩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義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