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俗的口語,對該經(jīng)的宗趣大意,特別是一般人不易讀懂的偈頌作了別開生面的講解,并附列了有關“行愿”(修行與大愿)方面的各種資料。書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愿”而言的!度A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原是唐代般若譯的《華嚴經(jīng)》四下卷中的最后一卷,因其文理俱優(yōu),切于日用,譯后不久,便函獨成一經(jīng),廣為流傳。經(jīng)中主要講述了普賢菩薩的十大行愿,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誦的《普賢菩薩十大愿》即源于此!秾W佛者的基本信念》是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普賢行愿品》的講記。作者以通俗的口語,對該經(jīng)的趣大意,特別是一般人不易讀懂的偈頌作了別開生面的講解,并附列了有關行愿方面的各種資料。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愿而言的。
在中國一談到宗教,仿佛立即會讓人聯(lián)想到了牛鬼蛇神,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當代的西方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被人等同于一個不道德的人。以至于信仰馬列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被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的老百姓下意識視成可怕的妖魔,最終被那些有目的的政客徹底地誤導。更進一步,對于確實存在的數(shù)億的宗教信徒,我們?nèi)绻芏徽劊瑢嵲谑怯悬c不太明智,與其讓一些邪教來占領信仰的地盤,不如讓那些正規(guī)的經(jīng)過幾百年的歷史考驗的教派合理地發(fā)展起來。所以能如此正大光明的來探討宗教問題,實在是《學佛者的基本信念》非常大的貢獻。
一趟絢麗多彩的佛學之旅華靖(北京大學物理系碩士)
復旦大學的一套南氏國學講記,一時間引起了大陸各高等院校中學生們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審視的熱潮,南懷瑾的名字被大學生頻頻的談論,其談論的次數(shù)可能快逼近了中學生們對影視明星的談論次數(shù)。
這不能不算一個奇跡,因為嚴格的講,南氏的儒學著作只能算是正統(tǒng)儒學研究的邊緣論述。雖然承襲了清代國學大師們的儒釋道三家通學的風骨,南氏的最大興趣點顯然是在于他的佛學研究。并且在眾家的研究中,是明顯有著其獨特風格的一支。這一套講錄則非常完備地再現(xiàn)了南氏的獨特風格,是欲求真正了解南懷瑾的人所不可放過的一套書。
在《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中南氏的風格不由得讓人感覺到,他欲求在國學研究的框架里加入自然科學的研究態(tài)度。自然科學理論本身再美麗或巧妙,都不能影響實驗數(shù)據(jù)作為最終真理之聲的絕對地位。這種實驗的最高地位,被南氏引入到了佛學的研究中,他提倡身體力行的研究態(tài)度,認為佛學研究中不能缺少在自身身體上的研究。從而由此論點為出發(fā),洋洋灑灑為我們揭開了一次令人眼花繚亂的佛學之旅。文章的主線是普賢菩薩十大行愿,他是佛家修行的入門寶典,同時也是佛弟子應該貫穿一生的修行準則!镀召t行愿品》何以有這么高的地位呢?在南氏的侃侃講述下,你可以感覺到,原本僅僅只是華麗的文字,一個個生動地活了過來,于是乎觀誦《普賢行愿品》變成了一件如此有趣的事情,本人忍不住來回數(shù)十次,仍然意猶未盡。相信你一定不愿意錯過這么有趣的一趟人生經(jīng)歷。
而《定慧初修》則可以算是南氏以自我實踐為本寫下的一份實驗報告,報告中詳細地記錄了實驗的方法、手段。不能不說南氏是對自我學說的最佳支持者。書中除了南氏自己的多年禪修實證經(jīng)驗,同時還有他的老師袁煥仙先生對于禪觀等法門的簡介。何謂禪宗的修觀,參話頭,如何修凈土宗的念佛觀佛法門,都有很好的揭示,并且對大家關心的禪凈雙修,提出了自己的調(diào)和意見。
眾所周知,南氏擅長講述一個個迷人的小故事,而就在你感嘆南氏博學的國學功底的時候后,他已經(jīng)通過他的小故事妥帖地表達了所欲表達的意見。在《藥師經(jīng)的濟世觀》中南氏一如既往地向大家講述著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而這次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則是“盲目的信仰就是迷信”。雖然南氏自己說他演講的對象是出家人,但是我們不妨把這本講演錄看成是一大堆實驗數(shù)據(jù)報告后的理論總結。不過如果將他看成是佛教學子的日常生活的百科全書,我覺得也并不過分,從此更讓我們體會到了藥師經(jīng)內(nèi)容的博大,因為所有的內(nèi)容都是以解釋藥師經(jīng)鋪襯展開的。南氏在講解的緣起一章里,說藥師經(jīng)的文字只要認識字的人都看得懂,但是其中真正的意義,學問最好的知識分子根本就沒看懂過。如此語句的挑戰(zhàn),相信很多知識分子都會忍不住誘惑來看一看,南氏到底在書里面說了什么?不得不承認,南氏的講解的確非常精彩。讀過南氏《論語別裁》的讀者,一定會對南氏所提出來的反正統(tǒng)論語解釋,忍不住拍案叫好,本來學術之聲就不應該讓一個聲音獨大。各家言說,精彩紛呈,才是我們渴望看到的畫面。所以不管大家是不是都贊成南氏的意見解釋,他解釋的精彩還是應該得到公認的。而對他的解釋是正評價還是負評價,相信讀完這本書的有心人,一定會有你自己獨到的見地。
三本書一氣呵成,同時不失分立性。每一本都可以獨自拿來閱讀,甚至每本書的每一個小節(jié),每一個小故事都可以拿來獨自閱讀。作為一個人品上可以得到公認的人,當南氏給你講述著那些他自己親自經(jīng)歷的玄奇經(jīng)歷的時候,真的會激起人們很大的好奇心。相信在讀到南氏二十八天不吃食物的辟谷經(jīng)歷的詳細報告時,你一定會對自己那個身體的潛力感到極大的好奇。南氏的記錄又是這么的詳細,從他如何從每餐三碗飯的飯量,慢慢的把飯量減到一碗,然后是一口,最后是減到三顆花生,又如何用茶解饞,直到全然斷絕,全都一一描寫了下來,而斷食后的身心體驗也有詳細陳述。告訴大家最難克服的其實是自己想吃飯的習氣,當一旦過了第三天的極限,精神竟然會變得越來越好。在書里南氏同時也記錄了一個不知道辟谷方法的學生,也學他辟谷,最后進了醫(yī)院的事實,原來辟谷也是要講究方法的!那么那個方法又是什么呢?書里類似的小故事還很多。不能不承認,南氏的很多讀者都是被南氏的這些有趣小故事吸引過來的?傊@一套講記可以稱得上是南氏將儒學研究的功底,結合科學實驗的態(tài)度,用在佛學追求上的一份精彩紛呈的系統(tǒng)報告。有人褒,有人貶,這正是南氏欲給我們帶來的一家之言!
在中國一談到宗教,仿佛立即會讓人聯(lián)想到了牛鬼蛇神,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當代的西方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被人等同于一個不道德的人。以至于信仰馬列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被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的老百姓下意識視成可怕的妖魔,最終被那些有目的的政客徹底地誤導。更進一步,對于確實存在的數(shù)億的宗教信徒,我們?nèi)绻芏徽,實在是有點不太明智,與其讓一些邪教來占領信仰的地盤,不如讓那些正規(guī)的經(jīng)過幾百年的歷史考驗的教派合理地發(fā)展起來。所以能如此正大光明的來探討宗教問題,實在是這套書非常大的貢獻。
2002年12月于燕園
南懷瑾:1917年生于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tǒng)私塾的嚴格教育。青年時代曾任教于中央軍校,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四十年代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于云南大學,后又講學于四川大學。1949年春赴臺,先后執(zhí)教于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并應邀至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1985年夏,離臺赴美。在美國期間,成立了“東西學院”,旨在推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有著作三十多種。
上篇: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記
下篇: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
附錄一:普賢菩薩的行愿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愿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凈行品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jīng)
法華經(jīng)普賢菩薩勸發(fā)品
楞嚴經(jīng)普賢菩薩心聞法門
附錄二:諸佛菩薩的行愿
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愿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
大智文殊菩薩十大愿
大悲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與三十二應身
大愿地藏王菩薩之圣德大愿
附錄三:發(fā)大心文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所以,我們現(xiàn)在還只是在這修行的道路過程中而已,為了證得無上菩提而努力,發(fā)愿與釋迦牟尼佛修行時一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輪回中上求下化,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回中來來往往時,不敢作牛、作馬,你還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嗎?千萬要如此學佛發(fā)愿,“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羅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薩轉生示現(xiàn)的教化。佛菩薩所濟度的不只我們?nèi)硕,所以我們要趕快發(fā)愿修菩薩行,轉到“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樣最后才能圓滿佛果。
談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種子,是不會掉失的,就像你們起初學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來,最后總是會發(fā)心出家精進修行的。這就是阿賴耶藏識中,有這學佛的宿命種子存在,沒有這種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干的,不可能走上這條成佛之路。那么學佛又為何要在六趣中輪轉呢?因為在六道中輪轉、精進,能夠面對種種苦難,磨煉菩薩百忍不隳的心態(tài),長養(yǎng)解脫煩惱的智慧,或就重重濟世利生的殊勝功德,轉得愈深,墮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這種墮落是菩薩的墮落,乃秉承普賢大行的慈悲愿力而來,與一般主夫貪求五欲,作業(yè)造罪的墮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謂“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們發(fā)無上菩提心,在無余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學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曉得出家修持凈戒。出家小一定當和尚,和尚只對人道的出家而說,一切趣中都有發(fā)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學家中,有條狗生了一場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愈后,便不再吃葷,這也是一種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離畜牲道之苦的初步發(fā)心。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
那么,既然出家講求的是心,為何我們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這是為了在某個修道過程,免除情愛欲的拖累,專心進修;同時也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現(xiàn)正式的名份角色來住持傳續(xù)。出家修持凈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薩、三昧耶等顯密戒律,而其終極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們現(xiàn)在講的《普賢行愿品》正可以作為它的具體表征,行得普賢行便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境界,心中沒有一個垢穢的念頭,并且一切心行“無破、無穿漏”。譬如煩惱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遺憾?鬃拥拈T生子夏說:“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這是子夏論為人處事的方便談法,還是有滲漏之處。“大德不逾閑”,根本性的倫理道德不要越軌超過范圍,至于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諒一點沒關系,一般人道中的標準也只能如此。其實要做到“大德不逾閑”也頗不容易。而“無垢、無破、無穿漏”的漏盡通境界,在生命修養(yǎng)的層次而言,乃是臻于沒有一點空隙,極嚴密莊嚴的地步,一點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
合于本份,沒有絲毫不如法的差錯。以此標準而言,要修得了無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們?nèi)裟茈S時安住佛制的道德凈戒中,則可真實體會出寒山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那種心行如明月般無垢、無破、無穿漏,晝夜恒常清凈無瑕的現(xiàn)量境界。如現(xiàn)在你們修準提法,心觀月輪上崦字,二六時中,剎剎那那毫不丟失,在綿密的觀照中,一點念頭來就化開,任何雜想無隙可乘。月輪上崦字之觀想,如果有一時不在,便屬滲漏,如果掉了半天,才再想到提起觀回,這便早就漏光了!問問你們自己,像現(xiàn)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隨時都在漏丹中,對不對?唉!要努力!要真正“無垢、無破、無穿漏”,才是常隨佛學的出家行。
天龍夜叉鳩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上面一偈講出家行,現(xiàn)在則講人世行。“天龍夜叉鳩盤茶”,天是忉利以上欲界、色界、五色界諸天,龍是指龍神,夜義則屬修羅道之一,介于天道與人道之間,勉強叫說是一種勇健怒目能飛騰空中的大力鬼,但并非鬼道眾生,另外,鳩盤荼為一種啖人精氣之鬼,以上四者加上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總稱天龍八部,這些佛學的普通常識大家應該曉得,在此不贅述。那么談到人世行,則三界六道中,各類眾生的語言都要通達。這是最初步,而我們呢?人道中各國語言都學不好,怎么還談得上其他,更談不到為了宣揚佛道而“悉以諸音而說法”了。
講到這些,表面上與行愿品無啥牽連,其實很有關系。尤其我一再強調(diào)的念誦法更與《行愿晶》息息相關。我再婆婆媽媽地講一次,早上容易昏沉的時候,法器的敲打應快些、密集些,念聲也要大些,如此精神振作,妄想減少。念時要回轉來聽自己的音聲,不是聽別人的,一覺昏沉趕緊張眼,密集大聲地念,念到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念誦轉為金剛念誦,心氣慢慢就自然合一了。金剛念誦是唇齒之動輕微,而以舌根彈動,當很平靜時,慢慢地念,但不能太慢,太慢就成唱誦了。又開口念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為無相光,身心俱忘,F(xiàn)在佛前供了七盞照世明燈,光輝柔和安詳,張開眼念是很好的。
另外關于“唱誦”,每句最后一個字音之拉長,在這字音的平、上、去、人音節(jié)之內(nèi),以舌頭去彈動,人聲的氣是往內(nèi)部下沉,吸氣進來,不往外散。念得如法,喉嚨自開,而且因耳通氣海,耳根自然向內(nèi)反聞自性,不往外馳求,心氣合一,夫復何難?!得止得定,早晚成辦。唱誦修好了,氣息深長微細,睡時無呼吸聲,此即龜息,若一躺床上入睡,人便呼呼大響,那是身心不調(diào),業(yè)氣粗重之人。以道家精氣神而言,觀想是煉神,念誦是修氣,端容正坐為煉精,精、氣、神層層升華調(diào)和,身心氣質自然轉化,所以三業(yè)專精的話,成就便快。你們下座后,要把這些念誦原理細細品味,融會貫通,好處不可言喻。上戒下德老和尚的唱誦很標準,你們叮以向他學,重要在于“調(diào)子”是固定的,要學正確;而“腔”因各國各地乃至各人環(huán)境、背景都不同,可以因人而異。朱博士有一卷印度人以現(xiàn)代音樂配唱的六字大明咒,非常動人,一聽,身心皆忘,俗慮煩惱消失無蹤,所以唱誦之功德不可輕忽。有日寸你們獨自修持,在夜深人靜時刻,心中有很大的煩惱感慨,不妨在佛前一站,一首詩、一個偈子,唱完了它,煩惱沒了,萬緣也就放下了。一切戲舞詠曼、詩詞歌賦都是給人調(diào)節(jié)身心用的,古代祖師及一些行者,詩詞都作得很好,一面借供調(diào)心,一面方便說法,雖是戲論,也是功德。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xiàn)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盤,我皆往詣而親近。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xiàn)三世莊嚴剎”,處處皆是佛法,古德云:“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一毛端極微中含藏三世如來的莊嚴寶剎,大家相信嗎?只要心念一動,任何景象皆可顯現(xiàn),一個念頭可觀想成一座高山,此即芥子納須彌。這里所言一毛端是最小的嗎?——還不是。這一念最小,隨時在第六意識中,這么一提,莊嚴佛剎即時觀成,能如此學佛才算上路。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國等等,一念之間就要觀起來,尤其標榜學密者,更應作到。觀不觀得起,牽涉到慧力與業(yè)力的問題,切莫觀不起來,就說本來一切空。這不是空,是懶,是無能。須觀得起來,而后再空掉它,這就對了。
學佛的人,不但要能觀得“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xiàn)三世莊嚴剎”,還要做到“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等于說修持真得利,不但白天明明了了,晚上夢中也能夠作主,夢中知道作夢,可以不夢,而夢中照夢,重重無盡法界,一層一層在一念之間都普現(xiàn)出來。并且六根可以并用,不相妨礙,一念可起多種相反的功用而彼此圓融無阻。“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xiàn)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都能“我皆深入而嚴凈”,這道理在“心包太虛”、“一切唯心”、“即用即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上。嚴凈是莊嚴清凈諸佛國土,不但理上懂
得,要事上修到才行。
今天再給你們講瑜伽念誦的道理,要搞清楚,好好體會,F(xiàn)在靜下來的時候,并不是叫你參禪。“心聞洞十方”,進入這三個昧,就不是初心了。假使能夠人,當然獲圓通。文殊菩薩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問你自己,云何獲圓通·大家正在修學,想證得菩提,就要細心參究。觀音法門從耳根人,到了普賢法門,亦同耳根有關連,聞聲在心,這一旨要已透露了《楞嚴經(jīng)》是無上的密宗。
你看佛說法五處放光,五次放光每次不同。你念誦的音聲只要打通那一輪,都能體會到個中道理的。不要說我坐在這里,心空一念就好了,萬緣不起,那是大昏沉;即使做到完全“空”了,也不過是小乘的果位,因為你那個空還是意識現(xiàn)量的一個境界。那么,我說“有”呢?也是意識現(xiàn)量的境界。所以永嘉禪師告訴過我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因此古人再三告誡我們修行的道理:“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一落了空,轉身很難。
所謂金剛念誦如此——唇齒不動,音聲、氣脈在里面念,完全融在一片音聲氣海里,這個里面就是指你的色殼子。所以用不著修氣脈,氣脈自然都震開了。但是我們念誦不在求氣脈震開,在求專一得止,與“都攝六根,凈念木相繼”,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窮叫喚,我聽到你們只在那里吵吵嚷嚷,不是念誦,F(xiàn)在再來念幾遍試試看,看你們懂了沒有?
今天好你有一點聽懂了。注意呀!我在場不在場都如此修法,沒有不成就的,功德自然圓,自然可以證得菩提。剛才你們自己也聽到了,已經(jīng)不同了,不是嗎?不過你們還沒有完全上路。不完全上路,散亂昏沉便依然如故,這個四大業(yè)報之身也就沒辦法轉化。
要知道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誦,嘴巴不會發(fā)干的,稍微有點感冒,這樣一念,出身汗就好了,都化掉了。精神不好的,待精氣神一充滿,當然好了。乃至腸胃不通也會走通了,心臟不好也會打通了,肺部不清也能清理了,這些都是附帶的功能,目的不在醫(yī)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