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集《微風吹起黑色帷幕》,是一組黑色花蕊式的小說集合。那些小小的致命的欲望、那些真實刻骨人生細節(jié),幻化在新生成的故事場景中,它們在其中再生為孤寂與疼痛的新畫面:那個迷戀有著彈簧翅膀的蝴蝶發(fā)卡的女孩、陷入自欺不可自拔的女人、游動在女人胃里的魚、將自己的生命陷入和哥哥鏖戰(zhàn)之中的女孩、“光被太陽遮住不見”的意義不明的生活、醫(yī)院地上孤獨的兔子粉筆畫、潰爛的感情、與素未謀面的父親開始結識的年輕人……不管是瑣細日常還是奇情幻境,故事似乎都有象征性的黑色帷幕遮擋,但語言的微風正使其緩緩開啟,曝露出其中的糾結、難堪、荒唐、煎熬、迷茫,孤獨像云霧一般彌漫其間,并最終與你相遇。
序
鏡子的魔法
——序舒吾小說集《微風吹起黑色帷幕》
梁鴻鷹
舒吾的小說我是第一次集中閱讀,這個集子里的《微風吹起黑色帷幕》《永遠正確的人》《斑鳩之死》,以及《流放地》《飛鳥出現(xiàn)的時間》,一篇篇仿佛展開了一個個讓人頗感新鮮的世界,吸引著人們?nèi)フJ識世間不同的生活樣態(tài),而且這些小說像是站立成一面面鏡子,折射出人物的內(nèi)心,讓人從中看到生活的某些
真相。
由舒吾的小說,我們照例可以找到幾個關鍵詞,從而與一些作家建立起一定的印證關系。比如小城或小鎮(zhèn)經(jīng)驗。作為一個在小城長大的人,舒吾如同不少寫作者那樣,大多情況下面對的人生經(jīng)驗超不出小城的范圍。小城或者小鎮(zhèn)始終像是一個幽靈,不斷在文學之中出現(xiàn),就像現(xiàn)代文學中的鄉(xiāng)土,莫言、賈平凹和閻連科筆下的鄉(xiāng)土一樣。讓我們回憶一下,且說正在進行中的當代文學,多少后來出了大名的作家不是小城長大的呢?比如余華,當他十八歲離開小城的時候,他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小城會成為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資源,而更多的作家十八歲由自己生長的小城出發(fā)進入大學校園,恐怕更不會想到文學與小城的深刻聯(lián)系。文學的世界本來就是由諸多想不到構成的,意外、出格或突如其來,往往是成就文學不可或缺的要素。舒吾的創(chuàng)作雖尚屬起步階段,仍然可以從中看到小城的深刻影響。小城可能會是人間的萬花筒,只不過這個萬花筒在不同人的眼中是有著不同的材質、不同的結構、不同的色差。
我們眼前的舒吾,在小城度過了獨屬于自己的童年、少年。小城這個“萬花筒”里蘊藏著各種源泉,其中一個源泉便是不完整性。她認為,那些被人們損壞或廢棄的東西才是真的好玩,家里的小布頭、核桃殼,或是一小片打碎的鏡子,放在一起重新拼接起來,恰恰會成為一種新的形象。這種不完整,預示著與平凡生活的距離感或者間離性。它們被忽視、被拋棄,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蛟S這些只是早年生活的零碎印象,不料,她長大之后才發(fā)現(xiàn),生活中真正完整的東西原來是如此之少,“我們所能看見的幾乎每一面鏡子都是破碎的,這樣破碎的東西常常讓我覺得心痛,但它俯拾皆是。這些碎片后來成為了我寫作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換言之,它還有另外一個不太確切的名字,叫做經(jīng)驗”。
這就觸及了文學的本質性問題——經(jīng)驗乃人生之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經(jīng)驗,對于舒吾這樣一個涉世未深的女孩來講,完整、總體、全面,一定是要有待于將來的,她在不斷建構著自己,正如現(xiàn)實不斷自我建構著由零碎到完整的世界一樣。對于當下的寫作者而言,舒吾有理由盡可能利用兒時少時的記憶,即早年生活的零碎印象來進行,“將這些碎片以一種頗有用意的方式組合起來,渴求它變成我所期望的、能打動別人的形狀”?梢,她同樣在紙上也重建了一個人間萬花筒,諸般聯(lián)系起來,便是松弛的、流暢的、有意味的,既體現(xiàn)了作者對文字法度的敬畏,又帶有初出茅廬者的些許銳氣。這種氣度,一部分得自天性,一部分來自領悟力。而天賦與悟性,則正是成為一個致力于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的必備素質。對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寫作者而言,觀察力、經(jīng)驗和文字感覺,似乎缺一不可。
舒吾這一代人已經(jīng)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了,即時通信工具,人們的互動方式,與他人的關系,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創(chuàng)作,她創(chuàng)作《斑駁的眼》便得自互聯(lián)網(wǎng)引發(fā)的一些事件,這反映了舒吾的敏銳觀察。當科技的后果讓人警覺,人被迫與現(xiàn)實疏離,我們還能建構什么樣的故事呢,我們的建構還會有深刻的意義嗎?舒吾的小說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而生活本身也在教育著人們,完善著寫作者的紙上建構。
生活中的細節(jié)所具有的啟發(fā)意義,有時候可能遠超出完整的虛構故事。比如《你不應如此顫抖》這篇小說中,文學描寫互證著現(xiàn)實,生活支離破碎,完整需要文學重建,但完整又是不可靠的,片段也好,細節(jié)也罷,有待小說藝術加以自洽:“一面完整的鏡子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同樣,隨意排列的鏡子碎片也是一樣!蔽膶W就是要知不可為而為之,試圖重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自我是舒吾小說的另外一個關鍵詞,現(xiàn)實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鏡子里的我,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被糾正、定型或刻板化的?她發(fā)現(xiàn):“鏡中的形象也許會在某種程度上被美化,抑或被扭曲,但大致的形象是真實的。但大多數(shù)情況之下,我們只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庇纱,舒吾將小說理解為一種紙上的裝置藝術,是幻象,是再造的我們內(nèi)心,不止是我們自己,我更想理解為拼接之后對現(xiàn)實的升華。
未知也可以構成對舒吾的概括。我們的所知誠然是有限的,“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未知”,每一次設想都通向未知,導致不同的歷險,不同的歷險則開拓著不同的可能。比如《酸魚》這個小說中的米米、張磊和“我”,原來“在彼此眼里都是不可探尋的未知,他們無法從對方的行為判斷對方的想法。事實上,每個人都在私下過著秘密的生活,懷揣著隱秘的思想,這些東西永遠都不會呈現(xiàn)在其他人的面前,換句話來講,我們永遠也無法體察一個人真正的幸福與悲哀,我們最真實的喜悅與痛苦永遠也不能被他人得知!
好在探索未知正是文學的使命,有幸成為寫作者,就是要用文學這種方式,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發(fā)問、去質疑,有時候未知不但能將人與人用一種奇妙的方式連接起來,同時,未知也像是一個試金石,檢驗我們作家到底有怎樣的發(fā)現(xiàn)能力,并且能夠經(jīng)由怎樣的方式,去鋪就通往社會或自然界未知事物的路徑。
現(xiàn)在文學越來越受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但文學的使命,在于以自己的方式揭開未知的謎底,舒吾所說的人心之間永遠橫亙著的那一條“無法逾越的陌生河流”,正是文學探險的領地。文學也好、藝術也罷,處理的最終都是人的精神層面的問題,信仰、情感、意志、價值堅守以及生命力。比如,親情在與愛情的試金石面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會交出考問的不同答卷,但肯定不會有標準答案,或者“真正答案”。文學的工作永遠只是一種試探,或者,永遠只是一種找尋。人之為人在于有情感,有“人性”,有卑微與高尚、魅力與雜色,文學的使命和危險其實是同在的,使命便是探尋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如舒吾所說,這是宇宙中深不可測的,且永遠流轉著的未知。但文學也具有一種極端的危險性,那就是不自覺地將文學書寫淪為目的,淪為工具,而忽略了在探索未知過程中所感悟到的一切,對于豐富內(nèi)心、完善自我,成長為一個更加全面發(fā)展的“人”其實大有裨益。我想以這些感想,作為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也是對舒吾的希望,因為,文學的希望,畢竟是寄托在舒吾他們的身上的。
我總會時不時控制不住自己泛濫的欲望。我將這原因歸結于與生俱來的缺陷。
五歲的那個夏天我迎來了記事以來欲望的第一次失控,可能此前這種失控在我的父母看來早已稀松平常。例如在購買放滿瓜子仁的糖糕被拒絕之后的號啕大哭啦,想揪住二姑腦后那股黑發(fā)而被無視時的歇斯底里啦,但是這些事情無法在我當時尚且稚嫩的腦仁上留下任何蛛絲馬跡——還是回到五歲的那個夏天,那時的我已經(jīng)漸漸開始從小孩子的中性中走脫,顯現(xiàn)出一個女孩兒的可愛神色來?谡f無憑,這是有事實依據(jù)的:我開始由對于食物濃厚的興趣轉變?yōu)閷α宅槤M目五顏六色發(fā)飾的熱愛。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一對裝著彈簧翅膀和彩色塑料珠子的蝴蝶發(fā)夾,它的神奇之處在于輕輕晃動或者用手指觸碰,它的翅膀便會優(yōu)美而又飽含節(jié)奏感地上下顫動,彩色的珠子在這顫動中發(fā)出攝人心魄的迷幻色彩。我無數(shù)次想象著它落在我頭頂上的情形,左右的小辮子上一邊一只,只要我輕輕晃動小腦袋,就會羽化登仙,飛上云霄。在我向母親表達了我對蝴蝶發(fā)夾的熱切渴望之后,母親果然把我?guī)У搅穗s貨店里,但她最后滿意地付完錢并鄭重其事地夾在我頭上的卻是兩片粉色的樹葉。之后的幾天我一直在猜想母親沒有買下那對蝴蝶發(fā)夾的原因。我想原因應該是這樣的,其一,蝴蝶發(fā)夾的彈簧是裸露在外面的,很容易和我細致脆弱的發(fā)絲纏繞在一起,可能會傷到我幼嫩的頭皮,這個擔心母親很明確地在雜貨店里向店員表達過;其二是我自己主觀臆斷的,但并非沒有事實依據(jù)。想想,蝴蝶發(fā)夾五塊錢,而樹葉發(fā)夾卻只需要五毛錢,兩個五毛是一塊,五個一塊才是五塊,天哪,這個價格對于剛剛學會算術不久的我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shù)字,我的零花錢一周才有五毛錢,如果我堅持一周不買糖豆和話梅吃,那么攢夠這筆錢需要多少周呢,我的腦瓜高速運轉起來。
最終我還是放棄了這個太過復雜的算術問題,它讓我感到沮喪和絕望。我的目光開始在房間里漫無目的地搜尋起來,越過整潔的床鋪,一塵不染的地板,方頭方腦的電視機和掉漆嚴重的電視柜,最終停留在了沙發(fā)上一個黑色的物體上,好像一開始就是在搜尋它,別的只是欲蓋彌彰的掩飾。為了化解這尷尬的氛圍,我使勁咳嗽了一聲,但實際上房間里除了我再也沒有別的人了。那個黑色的物體,靜靜地躺在那里,仿佛已經(jīng)等候多時。
那是個黑色的皮包,側面有一點輕微的掉皮,好像從我記事那天母親就一直用著它了。老舊的款式,顯得有點莊嚴肅穆,不茍言笑的樣子。我看著它,感覺它同樣也在看著我。我伸出一只手拉開了它的拉鏈,“吱”的一聲尖銳的聲音,像是誰在尖著嗓子笑,我確信它是在嘲笑我了。但我毫不在意,孤注一擲地打開了伊甸園的大門,悄然無息地看著那張粉紫色的紙片從一大堆紙片中輕輕滑到了我的指尖,又從我的手心中翻滾著躺進了那條綠色呢絨褲的口袋。
那張粉色的紙片在后來不單單換來了那對翅膀晃悠的蝴蝶發(fā)夾,還有理所當然的一頓毒打。母親在外面對人一向和和氣氣,但關起門來教育我時就像是一只被火柴燙到了腳的野貓。她用科室里的止血帶纏成一股,奮力地在我的身上抽打著,看起來快樂又兇狠,但不出一會兒,她自己又哭了起來,嚶嚶的,還像是一只貓。
母親的極端式教育并未奏效,并不是說她打得不夠狠未能威懾到我,而是欲望的力量太過于強大,有時候完全掩蓋住了恐懼,那種一瞬間的快感似真似幻,總是那么容易地蠱惑住我,讓我沉淪。
母親是一個極其正直,三觀極其正確的女人。她在一家婦科醫(yī)院上班,醫(yī)院的主業(yè)是為來墮胎的女人們做無痛人流,副業(yè)從做婦科檢查到切除乳房的癌變部位無一不全。母親的主要工作是為那些因為各種各樣不同原因即將殺死親生孩子的女人打麻醉,以使她們免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痛苦。如果讓一個思想比較守舊的人來看,這無非是一個沒有節(jié)操的職業(yè),甚至可以說是殺人兇手的幫兇。但是在我看來卻是無比高尚的,一個女人無論出于何種原因拋棄孩子總歸是無可奈何又痛苦萬分的,心理上的痛苦既然無法免除,那消除身體上的痛苦總歸是可以辦到的吧。我所知道的母親是不會對病人冷嘲熱諷,說一些刻薄話的,無論對方是不諳世事的未成年少女還是已有兒女的少婦,她的態(tài)度和言語永遠是溫柔的,安慰的,善良的。這在我多年以后第一次做婦科檢查的時候更加深有感觸,那個面相丑陋的女醫(yī)生粗暴兇狠地對著姿態(tài)尷尬的我吼道:“怕什么,我又不會把你怎么著!”“年紀這么小,處女膜都破成這樣”“爽的時候怎么不想想現(xiàn)在呢”,極盡冷嘲熱諷,甚至欺騙恐嚇我得了宮外孕。這時候我忍不住想到了我的母親,她是那么地溫柔,高雅,渾身充滿了職業(yè)道德和操守。而她卻不過是一個中專學校畢業(yè)縣城小醫(yī)院里的一名最普通的醫(yī)生,而我面前的那位鼻孔朝天頤指氣使的女人胸牌上卻寫著軍醫(yī)大學畢業(yè)省級二甲醫(yī)院門診教授。
甚至在和父親鬧離婚的那一段時間,她依然恪守著本分和道德,絕不會像別的母親那樣為了示威和顯示憤怒而拒絕做飯和做家務,讓孩子和丈夫餓著肚子蓬頭垢面地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