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相對主義與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與真理觀甚囂塵上,甚至成為了學術界的正統(tǒng)觀點。保羅·博格西昂在本書中檢驗了這些觀點,指出它們的根本缺陷,表明哲學仍然為常識提供堅若磐石的根基,即我們能夠?qū)κ挛镞_成客觀理性的信念,而這種信念與認識者的社會和文化視角沒有關聯(lián)。博格西昂的這本小書系統(tǒng)梳理了建構主義的缺陷,在他看來尼采、?、羅蒂以來的相對主義陷入了誤區(qū),F(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超越敘事相對主義與事實客觀主義的時候了。
哲學觀念很少在學術界的廣大知識社群中獲得普遍認同。由于哲學本身的性質(zhì),哲學上的論斷往往涉及面廣、概括性強,也因此容易引。
然而,大約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學術界(至少是人文與社會科學界,即便不算科學界的話)對一個有關人類知識的觀點達成了驚人的共識。
這個觀點就是:知識是由社會建構的。
“社會建構”雖然是相對較新的術語,但我們將會看到,它背后的想法牽涉到的,其實是有關心靈與實在兩者之間關系的老問題。這些問題也是初吸引我投人哲學的原因。
如果本書對德·羅蒂的著作投入的關注顯得過多,這不僅僅是因為羅蒂對當代建構主義觀點的巨大影響,也因為我是在羅蒂的研討班上,才次領會到那些觀點的力量。那是在1979年,我還是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年級研究生。這些觀點同我自身強烈的客觀主義傾向(源于我大學的物理學背景,也伴隨著了研究院)產(chǎn)生了激烈的沖突,然而我發(fā)覺,至少有某些建構主義觀點(理性信念的建構主義)的論證令人焦慮不安。我還認為,學院哲學對于這些論證的駁斥過于草率。
我一直都很感激羅蒂讓我認識到同這些觀念打交道確實是有必要的。
因為本書討論的問題已吸引了廣泛的讀者,我力圖讓這本書不僅能被職業(yè)哲學家理解,也能被任何看重嚴肅論證的讀者理解。我雖然不知道自己在這方面成績?nèi)绾,但我可以確定自己以前嚴重低估了這項任務的難度。
因此,本書的寫作時間遠超預期。在這個過程中,我從許多朋友、同事以及學生的中獲益良多,是以下這些人:內(nèi)德·布洛克、詹妮弗·丘奇、斯圖爾特·科恩、安娜麗莎·科利瓦、保拉·法里亞、阿布阿里·法曼法邁安、基特·費恩、艾倫·吉伯德、安東尼·葛特萊布、伊麗莎白·哈曼、保羅·霍維奇、保拉·萊奧納爾迪、邁克爾·林奇、安娜—莎拉·馬爾姆格倫、托馬斯·內(nèi)格爾、拉姆·尼塔、德里克·帕菲特、詹姆斯·普賴爾、斯蒂芬·希弗、尼西滕·沙阿、阿蘭·索卡爾、丹·斯佩柏、戴維·魏勒曼、羅杰·懷特,以及牛津大學出版社的一位匿名評審。邁克爾·伯格為我提供了美學上的建議;馬修·柯岑幫助我準備本書的平裝版;戴維·詹姆斯·巴奈特編寫了索引;約書亞·謝克特仔細檢查了書稿,并同行了許多小時的愉快談話,探討這些問題和其他問題,在此一并致謝。我對文理學院院長德·弗利、教務長戴維·邁克勞克林和校長約翰·塞克斯頓懷有一份特殊的謝意,不僅因為他們對我的研究的支持,也因為他們對紐約大學杰出的哲學系的支持。后,感謝塔姆辛·蕭對我的鼓勵和建議。
保羅·博格西昂,美國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紐約大學哲學所長,紐約大學哲學系西爾弗教授,研究議題主要涉及認識論和精神哲學,著有《對知識的恐懼》《先驗新論》《內(nèi)容與證成》等。
導論
第二章知識的社會建構
第三章建構事實
第四章事實的相對化
第五章捍衛(wèi)認識相對主義
第六章反駁認識相對主義
第七章解決兩難困境
第八章認識理由和信念的解釋
尾聲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