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圍繞金融和實體經濟關系,開篇文章《貨幣原理》評述了現有的貨幣理論在解釋當前通脹等現象時的乏力,鑒于此,作者提出將貨幣類比為國家的“股份”,借用公司金融理論,重新構建新的理論來解釋法定貨幣及其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這一框架跳出了過去幾十年貨幣金融學的理論范式,推進了該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圍繞這一主題,本輯比較還從日本20世紀90年代“失去的十年”面臨的金融和實體經濟問題、歷史上不同類型的銀行危機、金融科技的監(jiān)管等角度入手論證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為讀者理解當下全球低增長和高通脹趨勢提供全方位視角。
1. 貼近經濟現實選題
2.作者均為相關領域的資深學者
3.緊跟經濟學前沿
吳敬璉,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榮譽成員,《比較》輯刊、《洪范評論》主編。1984—1992 年五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2011 年國際經濟學會授予他榮譽會長稱號,以表彰他對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及中外學術交流的杰出貢獻。
貨幣即資本:走向更繁榮社會的新貨幣理論 帕特里克·博爾頓
無恐慌的銀行業(yè)危機 馬修·巴倫 埃米爾·維爾納 熊偉
揭穿新古典經濟學的謬誤:麥克洛斯基關于思想觀念與財富大爆炸的觀點 巴里·溫加斯特
日本的20世紀90年代:失去的十年 林文夫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越南生產率報告:識別增長挑戰(zhàn),探尋前行之路(三) 大野健一 阮德成 范式香
制度邏輯研究的新方向:從工具到現象的轉變
龍思博 克里斯托弗·斯蒂爾 汪少卿 梅德琳·杜比亞納
現代經濟增長是如何開啟的:《人類之旅: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述評 劉培林
我國金融科技行業(yè)的發(fā)展路徑:模式、問題及監(jiān)管機制 陸瑤 李幫喜 施函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