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思考,克服焦慮、自我懷疑和自我破壞
定 價:42 元
- 作者:[美]約瑟夫·阮/著 畢然/譯
- 出版時間:2024/3/1
- ISBN:9787559672773
- 出 版 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 中圖法分類:B842.6-49
- 頁碼:160
- 紙張:
- 版次:1
- 開本:32開
我們的諸多煩惱、焦慮和痛苦,皆源于想得太多,即過度思考,正所謂——焦慮是不加節(jié)制的思考,心流是不加思考的節(jié)制。
該書的內(nèi)容并不構(gòu)成真理,但它們指向真理,能夠從根本上解除束縛,讓人釋然、坦然,用全身心去感知這個真實的世界。就像很多讀者描述的那樣,那是一種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感覺,仿佛漂泊的游子歷歷萬鄉(xiāng),終歸故里。
★ 亞馬遜排名 #1 焦慮癥與恐慌癥榜單!印度時事通訊名單排名#1!英文原版首印 12 個月內(nèi)銷售超過110,000 冊!翻譯超過31種語言!
★ 當我們想得太多時,就會相信所想的一切,將頭腦中的想法當成現(xiàn)實,這不可避免會讓我們與真實的世界疏離,變得感受遲鈍、麻木,繼而焦慮、抑郁,開始自我懷疑、自我破壞!恫灰嘈拍闼氲囊磺小分荚趶母旧辖獬`,讓你釋然、坦然,用全身心去感知這個真實的世界。
中文版序
“你為什么愛我?” 新婚的妻子問丈夫。
丈夫滔滔不絕列舉了很多理由,比如她的笑容很燦爛、笑聲很悅耳,她心地善良、非常顧家,她很聰明……總之,理由多得根本說不完。
之后,丈夫問妻子同樣的問題。
“我也不清楚,但我就是知道我愛你——非常愛!”妻子回答說。
丈夫感到困惑,他能輕而易舉說出一大堆愛妻子的理由,而妻子既然愛他,為什么說不出愛他什么呢?他越想越心事重重。
直到幾個月后,丈夫?qū)徱曌约毫信e的那些愛她的理由時,才忽然明白為什么妻子無法說出愛他的理由。他問自己:“我是因為妻子笑容燦爛、樂于助人才愛她嗎?如果有一天她不愛笑、不幫助別人了呢?如果有一天她不再做那些我喜歡她做的事,是不是我就不再愛她了?”
丈夫意識到,一旦他為“愛她”設定了各種理由,他對她的愛就是有條件的,是受限于那些特質(zhì)和行為的。如果她不再做那些事,不再擁有那些特質(zhì),他對她的愛是不是就消失了?
那一刻,丈夫忽然懂了,妻子無法說出她愛他的理由,是因為她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她愛他,與他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毫無關系;她愛他不需要理由,她對他的愛凌駕于一切理由之上,不摻雜任何互惠互利的心態(tài)。
上面這個故事源自最近熱銷歐美的心理暢銷書《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在于想得太多,即過度思考,過度分析,忙于評判對錯,尋找理由,而喪失了對生活的感受力、覺察力。
當我們想得太多時,就會相信所想的一切,將頭腦中的想法當成現(xiàn)實,這不可避免會讓我們與真實的世界疏離,變得感受遲鈍、麻木,繼而焦慮、抑郁,開始自我懷疑、自我破壞。
我認識一位過度思考的人,他思維縝密,邏輯推理能力超強,但感受力卻極差。他親口對我說:“不是我騙你,很多文學作品我真的看不懂,別人說的那些感受,我絲毫體會不到。”他告訴我他患有嚴重的抑郁癥,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感受是靈魂的語言,感受力缺失的人很容易失魂落魄。
事實上,很多心理疾病都是感受力缺失導致的,而過度思考則是其根源。
過度思考導致感受力缺失,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強迫癥,所謂強迫癥,就是想得太多,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以至于對生活失去了感受力,活得緊張、沉重、焦慮。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旨在從根本上解除束縛,讓你釋然、坦然,用全身心去感知這個真實的世界。正如很多讀者描述的那樣,那是一種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感覺,仿佛漂泊的游子歷歷萬鄉(xiāng),終歸故里。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段話作為結(jié)尾:
無論你是誰,來自哪里,擁有何種背景,做過或沒做過什么,也無論你有沒有地位和財富,是不是來自火星,你都能在人生中發(fā)掘無盡的平靜祥和、毫無保留的愛、徹底的滿足和豐盛的喜悅。
涂道坤
約瑟夫·阮,是一位精神思想領袖,他的使命是幫助他人實現(xiàn)他們的神圣目標,釋放他們自己心靈的無限潛能,過上沒有心理痛苦的豐富生活。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寫作、指導、教學、演講和分享永恒的智慧上,幫助人們從內(nèi)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神性。
引 言 本書內(nèi)容及其閱讀方式 1
第 01 章 尋找痛苦根源之旅 1
第 02 章 一切痛苦之根源 5
第 03 章 “念”緣何而起? 15
第 04 章 想法與思考 18
第 05 章 “所感、所思”與“喜悅、感念” 27
第 06 章 人類體驗何以形成—— 三原理 34
第 07 章 如何停止思考,從根源斬斷痛苦? 38
第 08 章 如何停止思慮,心懷坦蕩? 45
第 09 章 停止思考會不會消磨意志,
影響我們追求夢想? 49
10 章 創(chuàng)造與無條件的愛 64
第 11 章 獲得靜、愛、喜之后 71
第 12 章 沒有什么是非好即壞的 76
第 13 章 如何不做思考而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80
第 14 章 如何追隨直覺? 85
第 15 章 為奇跡騰出空間 97
第 16 章 “無思”路上的障礙 103
第 17 章 然后呢? 106
“無思”概述 111
“無思”指南 116
如何知道自己正處于無思狀態(tài)? 121
無思環(huán)境營造指南 123
如何清除思考誘因? 125
如何營造無思環(huán)境? 128
如何在工作中做到“無思”? 132
破壞性習慣行為克服指南 134
致 謝 138
第 01 章
尋找痛苦根源之旅
“人很難放下自身的痛苦。出于對未知的恐懼,人們寧愿忍受 他們熟悉的痛苦!
—— 一行禪師
關于痛苦,首先需要做一個重要的澄清。本書所指的“痛苦”,是心理和情感層面的痛苦。面對生活中的變故,你總有選擇不去承受心理和情感之苦的權利。
這并不意味著苦難的經(jīng)歷只是人們憑空捏造或想象出來的。每時每刻,世界的某一角落都在發(fā)生可怕或不幸的變故。我要說的是,盡管人難免經(jīng)歷生命不可承受之痛,但承受痛苦并不是一堂必修課。換言之,生命之痛是人生必經(jīng)的一道坎,但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重大變故與艱難處境取決于我們自己,并進而影響我們對痛苦的感受。
佛教《雜阿含經(jīng)》中有一種說法,人遭不幸,猶如身披兩箭。肉身受箭,其痛自不待言。但心為箭傷(即痛苦),其痛更甚。
佛言:“當于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幾年前,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時,不禁感到困惑。
道理我懂,但我不知道要如何在生活中踐行。如果人有選擇痛苦與否的權利,恐怕沒有哪個心智正常的人會選擇承受痛苦吧。
如何“不生心受”?如果行如言一般容易,我想這世上恐怕再無受苦之人。直到數(shù)年后,我對痛苦從何而來有了新的認識,我終于能從根源處消除痛苦。
在自我提升的旅程中,我曾接觸過無數(shù)種致力于幫助人們克服問題的課程、研究和方法。我閱讀上百本書,學習心理學,約見心理咨詢師,追各路思想領袖的演講,嘗試改變個人習慣,凌晨 4 點起床,調(diào)整飲食,訓練自己更有條理、更自律,研究人格類型,每日冥想,參加心靈靜修班,追隨心靈導師,研究各派傳統(tǒng)宗教。
任何你能想到的方式,我恐怕都嘗試過。我瘋狂地追尋答案,因為我想知道如何消除生命中的痛苦,度己,度人。
盡管上述方法確實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我的痛苦并未休止。
我仍然日日沉溺在焦慮恐懼、空虛沮喪、煩躁憤怒中,身心俱疲。我把這些方法一一試過,心中的疑問卻仍不得解,甚至比早先更加迷茫。
我的人生渺無方向,找不到目標,看不到希望。我惶然四顧,不知自己該做什么,也不知該向誰傾訴。但就在這人生的至暗時刻,一點希望如微光般出現(xiàn)。
經(jīng)歷了日復一日的追尋,一次偶然的因緣,我遇到一位導師,指引我走上心靈成長之路,并向我揭示了“不生心受”的奧秘。
在揭開其奧秘之前,首先要弄清我們大腦的工作機制,以及人類體驗的創(chuàng)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