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核物理實驗課程的任課教師結合自己多年的實驗教學、科研工作以及帶領學生從事科研實踐活動的經(jīng)驗編寫而成的。內(nèi)容采用專題模塊架構,包括放射性測量和輻射防護、放射性測量中的統(tǒng)計學實驗、射線與物質(zhì)相互作用的實驗、輻射探測器實驗、能量和時間測量實驗以及綜合性實驗6大專題。除保留基礎教學實驗部分的內(nèi)容外,還將近十幾年的一些新技術以及教師科研開發(fā)的新實驗寫進教材。本教材既可作為高等學校核物理專業(yè)本科高年級學生的核物理實驗課程教材,也可作為核工程、核技術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實驗課程教材,以及相關科技人員的參考書。
第1章放射性測量和輻射防護.
1.1 電離輻射劑量測量
1.2 基本核電子學插件使用實驗
第2章放射性測量中的統(tǒng)計學實驗
2.1 核衰變的統(tǒng)計規(guī)律實驗
2.2 平方反比定律實驗
第3章射線與物質(zhì)相互作用的實驗
3.1 a粒子的能量損失實驗
3.2射線在鋁膜中的吸收研究實驗
3.3 r射線的吸收
第4章
輻射探測器實驗
4.1 NaI(TI)閃爍譜儀實驗
4.2 LaBr; 探測器實驗
4.3 液體閃爍體探測器實驗
4.4 半導體譜儀實驗
4.5 雙面硅條探測器實驗
4.6 高純鍺(HPGe)r譜儀實驗
4.7 高氣壓電離室實驗
4.8 多像素光子計數(shù)器(MPPC)實驗
4.9 BaF,探測器實驗
4.10多絲正比室(MWPC)實驗
第5章能量和時間測量實驗
5.1 3粒子能譜測量
5.2 r-r方向角關聯(lián)實驗
5.3 塑料閃爍體時間分辨的測量
5.4 宇宙線子平均壽命的測量
5.5 利用塑料閃爍體探測器測量射線在空氣中的速度
第6章綜合性實驗
6.1-r符合法測量放射源的絕對活度
6.2 LaBr(Ce)、NaI(T1)和塑料閃爍體探測器性能比較
6.3 通過測量13Cs的衰變和內(nèi)轉換電子能譜研究其衰變特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