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變熱流下固體可燃物熱解著火動力學》較為系統(tǒng)地介紹作者及國內(nèi)外同行多年來在隨時間變化輻射熱流下固體可燃物熱解著火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內(nèi)容包括常用固體可燃物熱解測試方法、熱解反應動力學參數(shù)確定方法、常用著火測試方法與標準、恒定熱流和時變熱流特性、輻射源類型及熱流光譜分布、材料光學系數(shù)與熱流光譜關系、多種形式的時變輻射熱流、材料對輻射熱流的表面與深度吸收、常用著火臨界參數(shù)、不同時變熱流下材料表面和內(nèi)部溫度及著火時間的解析與數(shù)值模型等。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發(fā)明協(xié)會創(chuàng)新獎一等獎
目錄
前言
第1章緒論1
1.1固體可燃物及其火災危險性3
1.1.1固體可燃物分類3
1.1.2固體可燃物火災危險性4
1.2固體可燃物著火測試方法5
1.3自燃與引燃6
1.4著火臨界參數(shù)7
1.4.1臨界溫度7
1.4.2臨界質(zhì)量損失速率8
1.4.3臨界能量9
1.4.4復合著火判據(jù)10
參考文獻10
第2章固體可燃物熱解機理及動力學參數(shù)確定方法14
2.1固體可燃物熱解機理14
2.1.1固體可燃物組成及熱解過程14
2.1.2固體可燃物熱解測試方法16
2.2熱解反應動力學參數(shù)確定16
2.2.1數(shù)值模型17
2.2.2優(yōu)化算法17
參考文獻19
第3章輻射熱流的表面與深度吸收22
3.1輻射源的光譜特性23
3.1.1電阻型輻射加熱源23
3.1.2鹵素燈型輻射源24
3.1.3火焰輻射源25
3.2固體可燃物的輻射吸收25
3.2.1固體可燃物熱解著火及燃燒數(shù)值模型25
3.2.2表面吸收29
3.2.3深度吸收34
3.2.4表面深度耦合吸收及深度吸收系數(shù)的影響37
3.3輻射熱流光譜與深度吸收系數(shù)測定方法47
3.3.1輻射熱流光譜測定方法47
3.3.2深度吸收系數(shù)測定方法49
3.3.3深度吸收系數(shù)與熱流光譜的關系51
參考文獻54
第4章恒定熱流與時變熱流特性58
4.1恒定熱流特性58
4.1.1恒定熱流標準58
4.1.2恒定熱流時空穩(wěn)定性59
4.2上升型時變熱流59
4.2.1線性上升熱流59
4.2.2平方上升熱流61
4.2.3自然指數(shù)上升熱流62
4.2.4多項式上升熱流63
4.2.5冪指數(shù)上升熱流64
4.3衰減型時變熱流65
4.3.1自然冷卻衰減熱流65
4.3.2線性衰減熱流67
4.4其他形式時變熱流67
4.4.1拋物線型時變熱流67
4.4.2周期熱流68
4.4.3上升恒定熱流70
參考文獻71
第5章恒定熱流下固體可燃物熱解著火73
5.1恒定熱流下表面吸收熱解著火73
5.1.1解析模型73
5.1.2數(shù)值模型及實驗78
5.2恒定熱流下深度吸收熱解著火99
5.2.1解析模型99
5.2.2解析模型結果分析103
5.3恒定熱流下表面深度耦合吸收熱解著火109
5.3.1解析模型109
5.3.2解析模型結果分析111
參考文獻112
第6章上升型時變熱流下固體可燃物熱解著火114
6.1線性上升熱流下PMMA熱解著火114
6.1.1表面溫度114
6.1.2質(zhì)量損失速率116
6.1.3著火時間118
6.1.4有限厚度材料118
6.1.5解析模型驗證與結果分析128
6.2冪指數(shù)上升熱流下可燃物熱解著火138
6.2.1解析模型139
6.2.2表面溫度144
6.2.3質(zhì)量損失速率153
6.2.4著火時間157
6.2.5冪指數(shù)上升熱流著火應用——滴落引燃163
6.2.6冪指數(shù)上升熱流著火應用——OSB熱解著火176
6.3自然指數(shù)上升熱流下可燃物熱解著火188
6.3.1解析模型188
6.3.2表面溫度194
6.3.3著火時間196
參考文獻198
第7章衰減型時變熱流下固體可燃物熱解著火202
7.1線性衰減熱流下PMMA熱解著火202
7.1.1實驗研究202
7.1.2數(shù)值模型205
7.1.3解析模型207
7.1.4表面溫度212
7.1.5質(zhì)量損失速率214
7.1.6復合自燃著火判據(jù)216
7.1.7著火時間219
7.2自然冷卻型衰減熱流220
7.2.1實驗研究220
7.2.2數(shù)值模型221
7.2.3著火時間225
參考文獻228
第8章其他形式時變熱流下固體可燃物熱解著火230
8.1拋物線型時變熱流230
8.1.1**著火理論230
8.1.2實驗研究231
8.1.3數(shù)值模型232
8.1.4著火判據(jù)234
8.2上升恒定型時變熱流236
8.2.1理論分析236
8.2.2數(shù)值模型245
8.2.3表面溫度247
8.2.4著火時間248
8.3四次方熱流254
8.3.1實驗研究254
8.3.2實驗結果256
8.4周期熱流257
8.5時變熱流著火時間預測的一般理論258
8.5.1無表面熱損失的時變熱流解259
8.5.2有表面熱損失的時變熱流解259
8.5.3固體著火時間一般解260
參考文獻260
第9章時變熱流下固體可燃物熱解著火影響因素263
9.1含水率263
9.1.1實驗研究265
9.1.2理論分析266
9.1.3數(shù)值模擬270
9.1.4表面溫度和內(nèi)部溫度271
9.1.5臨界熱流278
9.1.6臨界溫度278
9.1.7著火時間279
9.2可燃物受熱變形與開裂280
9.3表面受迫對流282
9.3.1實驗研究283
9.3.2數(shù)值模型286
9.3.3熱惰性著火理論286
9.3.4臨界溫度288
9.3.5表面溫度291
9.3.6著火時間300
9.4引火源位置303
參考文獻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