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簡明藥物化學(格雷厄姆·L.帕特里克)(原著第6版) 讀者對象:《簡明藥物化學》可作為藥物化學、藥學、藥物制劑、藥物分析、臨床藥學、制藥工程等藥學相關專業(yè)的本科高年級理論課教材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從事藥物化學研究相關工作的人員參考使用。 ![]()
《簡明藥物化學》全書共分為A~D四部分,共23個章節(jié)。其中,第1章為藥物和藥物作用靶標總論;第2~8章為A部分,主要概述藥物靶標(蛋白質、酶、受體、信號轉導途徑、核酸及其他靶標)及靶向這些靶標的抑制劑,并簡要介紹了藥物藥效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方面的基礎理論;第9~12章為B部分,總結了藥物發(fā)現(xiàn)、設計與開發(fā)過程中的基本理論與策略;第13~20章為C部分,本部分為藥物化學特定主題,精選了幾大類疾病治療藥物,對其作用機制、分類方法、開發(fā)歷程、合成方法、臨床應用等方面內(nèi)容進行了介紹;第21~23章為D部分,主要講述了當代藥物設計常用的研究方法與工具,包括組合和平行合成法、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和定量構效關系。此外,本書每章中均插入“關鍵知識點”“專欄”“習題”“拓展閱讀”模塊,全方面加強學生對各章節(jié)內(nèi)容的理解與掌握。書后有7個附錄,從不同方面作為本書正文內(nèi)容的支撐材料。特別是附錄7“案例研究”,通過10個案例的深入拓展學習,使學生逐漸意識到藥物化學已從反復試驗轉向了更科學的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理解疾病,然后相應地設計藥物分子。
《簡明藥物化學》可作為藥物化學、藥學、藥物制劑、藥物分析、臨床藥學、制藥工程等藥學相關專業(yè)的本科高年級理論課教材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從事藥物化學研究相關工作的人員參考使用。
尤啟冬,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尤啟冬教授課題組主要從事藥物化學、生物有機化學及化學生物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內(nèi)容涵蓋抗腫瘤藥物,心血管藥物、抗菌藥物、手性藥物等,承擔國家"十五"、"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973"科技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科技攻關等縱向研究項目20余項。尤啟冬教授發(fā)表論文260余篇,其中SCI論文80余篇, 申請專利34項,授權專利19項。
第1章 藥物和藥物作用靶標:總論 1
1.1 什么是藥物? 1 1.2 藥物靶標 3 1.2.1 細胞結構 3 1.2.2 分子水平的藥物靶標 4 1.3 分子間相互作用 5 1.3.1 靜電相互作用或離子鍵 5 1.3.2 氫鍵 5 1.3.3 范德華相互作用 7 1.3.4 偶極-偶極和離子-偶極相互作用 8 1.3.5 排斥相互作用 9 1.3.6 水的角色和疏水相互作用 9 1.4 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物 10 1.5 藥物的分類 11 1.5.1 根據(jù)藥理作用分類 11 1.5.2 根據(jù)化學結構分類 11 1.5.3 根據(jù)靶標系統(tǒng)分類 11 1.5.4 根據(jù)靶標分子分類 11 1.6 藥物和藥品的命名 11 習題 12 拓展閱讀 13 A部分 藥物靶標,藥效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 第2章 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16 2.1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16 2.2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17 2.2.1 α-螺旋 18 2.2.2 β-折疊片層 18 2.2.3 β-轉角 19 2.3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19 2.3.1 共價鍵:二硫鍵 20 2.3.2 離子鍵或靜電鍵 21 2.3.3 氫鍵 21 2.3.4 范德華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 21 2.3.5 鍵合相互作用的相對重要性 22 2.3.6 平面肽鍵的作用 23 2.4 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23 2.5 翻譯和翻譯后修飾 24 2.6 蛋白質組學 25 2.7 蛋白質的功能 26 2.7.1 結構蛋白 26 2.7.2 轉運蛋白 26 2.7.3 酶和受體 27 2.7.4 其他蛋白質和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 27 習題 28 拓展閱讀 28 第3章 酶和酶抑制劑 29 3.1 酶作為催化劑 29 3.2 酶如何催化反應? 30 3.3 酶的活性位點 30 3.4 底物與活性位點的結合 31 3.5 酶的催化作用 31 3.5.1 結合相互作用 32 3.5.2 酸堿催化 33 3.5.3 親核基團 33 3.5.4 過渡態(tài)的穩(wěn)定性 34 3.5.5 輔因子 35 3.5.6 酶的命名和分類 36 3.5.7 酶與遺傳多態(tài)性 37 3.6 酶的調節(jié) 37 專欄3.1 一氧化氮對酶的外部調控 39 3.7 同工酶 39 3.8 酶動力學 40 3.8.1 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 40 3.8.2 Lineweaver-Burk圖 41 3.9 作用于酶活性位點的抑制劑 42 3.9.1 可逆抑制劑 42 專欄3.2 防凍劑中毒的治療方法 43 3.9.2 不可逆抑制劑 44 專欄3.3 治療肥胖癥的不可逆抑制劑 45 3.10 作用于變構結合位點的抑制劑 45 3.11 反競爭性抑制劑與非競爭性抑制劑 45 3.12 過渡態(tài)類似物:腎素抑制劑 46 3.13 自殺底物 47 專欄3.4 自殺底物 48 3.14 抑制劑的同工酶選擇性 49 專欄3.5 設計具有同工酶選擇性的藥物 49 3.15 作為藥物使用的酶抑制劑 50 3.15.1 用作抗菌藥的酶抑制劑 50 3.15.2 用作抗病毒藥的酶抑制劑 50 3.15.3 用于自身酶的酶抑制劑 51 專欄3.6 毒素對酶的作用 51 3.15.4 酶調節(jié)劑 52 3.16 酶動力學 53 3.16.1 Lineweaver-Burk圖 53 專欄3.7 激酶抑制劑 53 3.16.2 抑制劑的比較 55 習題 55 拓展閱讀 58 第4章 受體,激動劑和拮抗劑 59 4.1 受體的作用 59 4.2 神經(jīng)遞質和激素 61 4.3 受體類型及亞型 62 4.4 受體的激活 62 4.5 結合位點的形狀改變 63 4.6 離子通道受體 64 4.6.1 概述 64 4.6.2 結構 65 4.6.3 門控 66 4.6.4 配體門控和電壓門控離子通道 67 4.7 G蛋白偶聯(lián)受體 67 4.7.1 概述 67 4.7.2 結構 68 4.7.3 視紫紅質樣受體家族 69 4.7.4 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的二聚化 70 4.8 激酶受體 70 4.8.1 概述 70 4.8.2 酪氨酸激酶受體的結構 71 4.8.3 酪氨酸激酶受體的激活機制 71 4.8.4 酪氨酸激酶受體作為藥物研發(fā)中的靶標 72 4.9 細胞內(nèi)受體 74 4.10 受體活性的調節(jié) 74 4.11 遺傳多態(tài)性與受體 75 4.12 受體作為藥物靶標的概述 75 4.13 激動劑的設計 75 4.13.1 結合基團 76 4.13.2 結合基團的位置 77 4.13.3 分子的大小和形狀 78 4.13.4 其他設計策略 78 4.13.5 藥物效應動力學和藥物代謝動力學 79 專欄4.1 意料之外的激動劑 79 4.13.6 激動劑的例子 79 4.13.7 變構調節(jié)劑 79 4.14 拮抗劑的設計 80 4.14.1 拮抗劑與結合位點的作用 80 專欄4.2 雌二醇和雌激素受體 82 4.14.2 作用于結合位點之外的拮抗劑 83 4.15 部分激動劑 84 4.16 反向激動劑 86 4.17 脫敏作用和敏化作用 86 4.18 耐受性和依賴性 87 4.19 受體的類型和亞型 88 4.20 親和力、效能和效價 90 習題 92 拓展閱讀 93 第5章 受體與信號轉導 95 5.1 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的信號轉導通路 95 5.1.1 受體-配體復合物與G蛋白的相互作用 95 5.1.2 涉及α亞基的信號轉導通路 96 5.2 涉及G蛋白與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信號轉導通路 97 5.2.1 通過αs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 97 5.2.2 蛋白激酶A的激活 98 5.2.3 Gi蛋白 99 5.2.4 關于涉及cAMP的信號級聯(lián)的一般觀點 99 5.2.5 βγ-二聚體的作用 100 5.2.6 磷酸化 100 5.3 涉及G蛋白和磷脂酶Cβ的信號轉導 101 5.3.1 G蛋白對磷脂酶Cβ的作用 101 5.3.2 第二信使的作用:二酰甘油 102 5.3.3 第二信使的作用:肌醇三磷酸 103 5.3.4 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的再合成 103 5.4 涉及激酶受體的信號轉導 104 5.4.1 信號蛋白與酶的激活 104 5.4.2 MAPK信號轉導途徑 105 5.4.3 激酶受體激活鳥苷酸環(huán)化酶 106 5.4.4 JAK-STAT信號轉導途徑 106 5.4.5 PI3K/Akt/mTOR信號轉導途徑 107 5.5 刺猬(hedgehog)信號通路 108 習題 109 拓展閱讀 109 第6章 核酸作為藥物靶標 111 6.1 DNA的結構 111 6.1.1 DNA的一級結構 111 6.1.2 DNA的二級結構 112 6.1.3 DNA的三級結構 114 6.1.4 染色質 115 6.1.5 遺傳多態(tài)性與個性化醫(yī)療 116 6.2 核糖核酸與蛋白質合成 116 6.2.1 RNA的結構 116 6.2.2 轉錄與翻譯 117 6.2.3 核小RNA 119 6.2.4 RNA的調節(jié)作用 120 6.3 遺傳性疾病 120 6.4 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 121 6.5 作用于DNA的嵌入劑 123 6.6 拓撲異構酶毒劑:非嵌入 125 6.7 烷化劑和金屬化試劑 126 6.7.1 氮芥類 127 6.7.2 亞硝基脲 128 6.7.3 白消安 129 6.7.4 順鉑 129 6.7.5 達卡巴嗪和丙卡巴肼 129 6.7.6 絲裂霉素C 130 6.8 鏈剪切劑 131 6.9 鏈終止劑 132 6.10 基因轉錄的控制 133 6.11 作用于RNA上的藥物 134 6.11.1 結合于核糖體上的藥物 134 6.11.2 反義治療 134 習題 136 拓展閱讀 137 第7章 其他藥物靶標 139 7.1 轉運蛋白作為藥物靶標 139 7.2 結構蛋白作為藥物靶標 139 7.2.1 病毒結構蛋白作為藥物靶標 140 專欄7.1 作用于轉運蛋白的抗抑郁藥物 140 7.2.2 微管蛋白作為藥物靶標 140 7.3 生物合成結構單元作為藥物靶標 142 7.4 生物合成過程作為藥物靶標:鏈終止劑 143 7.5 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 143 專欄7.2 靶向轉錄因子-蛋白相互作用輔激活劑 144 7.6 脂質作為藥物靶標 147 7.6.1 “隧道分子” 147 7.6.2 離子載體 149 7.6.3 膜連接物和錨 151 7.7 糖類作為藥物靶標 151 7.7.1 糖組學 151 7.7.2 抗原和抗體 153 7.7.3 環(huán)糊精 153 專欄7.3 環(huán)糊精作為藥物清除劑 153 習題 155 拓展閱讀 155 第8章 藥物代謝動力學及相關研究 156 8.1 藥物作用的三個階段 156 8.2 口服活性藥物的典型體內(nèi)歷程 156 8.3 藥物吸收 157 8.4 藥物分布 159 8.4.1 血液供應的分布 159 8.4.2 組織分布 159 8.4.3 細胞分布 159 8.4.4 其他分布因素 159 8.4.5 血腦屏障 160 8.4.6 胎盤屏障 160 8.4.7 藥物-藥物相互作用 160 8.5 藥物代謝 161 8.5.1、裣啻x和Ⅱ相代謝 161 8.5.2 細胞色素P450酶催化的Ⅰ相轉化 162 8.5.3 黃素單加氧酶催化Ⅰ相代謝轉化 164 8.5.4 其他酶催化的Ⅰ相轉化 164 8.5.5、蛳噢D化 165 8.5.6 代謝穩(wěn)定性 167 專欄8.1 抗病毒藥物的代謝 168 8.5.7 首過效應 170 8.6 藥物排泄 170 8.7 藥物給藥途徑 171 8.7.1 口服給藥 171 8.7.2 通過黏膜吸收 171 8.7.3 直腸給藥 172 8.7.4 局部給藥 172 8.7.5 吸入給藥 172 8.7.6 注射給藥 172 8.7.7 植入給藥 173 8.8 藥物劑量 174 8.8.1 藥物半衰期 174 8.8.2 穩(wěn)態(tài)濃度 175 8.8.3 藥物耐受性 175 8.8.4 生物利用度 175 8.9 劑型 176 8.10 藥物遞送 176 習題 178 拓展閱讀 179 B部分 藥物的發(fā)現(xiàn)、設計與開發(fā) 第9章 藥物發(fā)現(xiàn):尋找先導化合物 183 9.1 選擇疾病 183 9.2 選擇藥物靶標 183 9.2.1 藥物靶標 183 9.2.2 尋找藥物靶標 184 專欄9.1 近期發(fā)現(xiàn)的藥物靶標:胱天蛋白酶 184 9.2.3 物種間靶標的特異性和選擇性 185 9.2.4 體內(nèi)靶標的特異性和選擇性 185 9.2.5 靶向特定器官和組織的藥物 186 9.2.6 困難 186 專欄9.2 選擇特定靶標時的陷阱 186 9.2.7 多靶標藥物 187 專欄9.3 早期毒性試驗 187 9.3 確定生物活性 189 9.3.1 生物活性測定方法的選擇 189 9.3.2 體外試驗 189 9.3.3 體內(nèi)試驗 190 9.3.4 試驗的可靠性 190 9.3.5 高通量篩選 190 9.3.6 核磁共振篩選 191 9.3.7 親和力篩選 192 9.3.8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192 9.3.9 閃爍迫近分析法 192 9.3.10 等溫滴定量熱法 193 9.3.11 虛擬篩選 193 9.4 發(fā)現(xiàn)先導化合物 193 9.4.1 天然產(chǎn)物篩選 194 9.4.2 民間傳統(tǒng)醫(yī)療 196 9.4.3 合成化合物庫篩選 197 9.4.4 現(xiàn)有藥物 197 專欄9.4 副反應選擇性優(yōu)化(SOSA) 199 9.4.5 從天然配體或調節(jié)劑出發(fā) 199 專欄9.5 天然配體作為先導化合物 200 9.4.6 組合與平行合成 201 9.4.7 先導化合物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201 9.4.8 機緣巧合和有準備的頭腦 201 專欄9.6 偶然發(fā)現(xiàn)先導化合物的例子 202 9.4.9 基于結構數(shù)據(jù)庫進行計算機虛擬篩選 203 9.4.10 基于片段的先導化合物發(fā)現(xiàn) 203 專欄9.7 NMR波譜在尋找先導化合物中的應用 204 專欄9.8 原位點擊化學 205 9.4.11 先導化合物的理化性質 205 9.5 分離和純化 206 9.6 結構測定 206 9.7 草藥 206 習題 207 拓展閱讀 208 第10章 藥物設計:優(yōu)化靶標相互作用 210 10.1 構效關系 210 10.1.1 醇和酚的結合作用 211 10.1.2 芳環(huán)的結合作用 212 10.1.3 烯烴的結合作用 212 10.1.4 酮和醛的結合作用 213 10.1.5 胺的結合作用 213 10.1.6 酰胺的結合作用 214 10.1.7 季銨鹽的結合模式 215 10.1.8 羧酸的結合模式 216 10.1.9 酯的結合模式 217 10.1.10 烷基鹵化物和芳基鹵化物的結合模式 217 10.1.11 硫醇和醚的結合模式 218 10.1.12 其他官能團的結合模式 218 10.1.13 烷基與碳骨架的結合模式 218 10.1.14 雜環(huán)的結合模式 218 10.1.15 電子等排體 220 10.1.16 測試流程 221 10.1.17 藥物優(yōu)化中的SAR 221 10.2 藥效團的鑒定 221 10.3 藥物優(yōu)化:藥物設計策略 223 10.3.1 取代基的變化 223 10.3.2 結構的拓展 226 專欄10.1 通過拓展策略將酶底物轉化為抑制劑 227 10.3.3 鏈的延長與縮短 228 10.3.4 環(huán)的擴張與收縮 228 10.3.5 環(huán)的變化 229 10.3.6 環(huán)的融合 230 10.3.7 電子等排體和生物電子等排體 230 10.3.8 結構的簡化 232 專欄10.2 簡化 233 10.3.9 結構的剛性化 234 專欄10.3 藥物設計中的剛性化策略 235 10.3.10 構象限制 236 10.3.11 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和分子模擬 236 專欄10.4 克唑替尼: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 237 10.3.12 通過核磁共振光譜進行藥物設計 238 10.3.13 運氣和靈感 238 10.3.14 設計能和多個靶標相互作用的藥物 238 習題 240 拓展閱讀 242 第11章 藥物設計:藥物的優(yōu)化過程 243 11.1 優(yōu)化親水/疏水性 243 11.1.1 通過掩蓋極性官能團來減少極性 244 11.1.2 通過增加或者減少極性官能團來改變極性 244 11.1.3 通過改變疏水基團來改變極性 244 11.1.4 通過改變N-烷基取代基改變pKa 245 11.1.5 通過改變芳香取代基來改變pKa 245 11.1.6 極性基團的生物電子等排體 245 專欄11.1 使用生物電子等排體來促進吸收 246 11.2 增加藥物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對酶的代謝穩(wěn)定性 246 11.2.1 通過空間位阻保護 246 11.2.2 生物電子等排體的電性效應 246 11.2.3 空間位阻和電性優(yōu)化 247 11.2.4 代謝阻滯 247 11.2.5 去除或替換代謝敏感的基團 248 11.2.6 基團轉移 248 11.2.7 環(huán)變換和環(huán)取代 249 11.3 增強藥物的代謝穩(wěn)定性 249 11.3.1 引入對代謝敏感的基團 250 11.3.2 自毀藥物 250 專欄11.2 縮短藥物的作用時間 250 11.4 靶向藥物 251 11.4.1 靶向腫瘤細胞: “尋找并摧毀”的藥物 251 11.4.2 靶向胃腸道感染 251 11.4.3 靶向外周系統(tǒng)而不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251 11.4.4 通過細胞膜連接物進行靶向 252 11.5 減小毒性 252 專欄11.3 鑒別和替換潛在的毒性基團 253 11.6 前藥 254 11.6.1 使用前藥策略來提高透膜性 254 專欄11.4 改變前藥中酯的類型 254 11.6.2 利用前藥來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 255 11.6.3 使用前藥來掩蓋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256 專欄11.5 使用前藥來掩蓋毒性和副作用 257 11.6.4 使用前藥來降低水溶性 257 11.6.5 使用前藥來增加水溶性 258 專欄11.6 使用前藥來提高水溶性 258 11.6.6 使用前藥來使藥物具有靶向性 258 11.6.7 使用前藥來提高化學穩(wěn)定性 259 11.6.8 通過外部影響來激活的前藥—休眠藥物 259 11.7 藥物聯(lián)用 260 11.7.1 “哨兵”藥物 260 11.7.2 限定藥物的作用區(qū)域 260 11.7.3 增加吸收 260 11.8 用作藥物的內(nèi)源性物質 261 11.8.1 神經(jīng)遞質 261 11.8.2 天然激素、多肽和蛋白質 261 11.8.3 抗體 263 11.9 藥物設計中的肽和擬肽 264 11.9.1 擬肽 264 11.9.2 肽類藥物 266 11.10 寡聚核苷酸的藥物應用 267 習題 268 拓展閱讀 269 第12章 新藥上市 270 12.1 臨床前和臨床試驗 270 12.1.1 毒性試驗 270 12.1.2 藥物代謝研究 272 專欄12.1 藥物代謝研究與藥物設計 272 12.1.3 藥理學、制劑和穩(wěn)定性試驗 273 12.1.4 臨床試驗 273 12.2 專利申請及監(jiān)管事務 277 12.2.1 專利 277 12.2.2 監(jiān)管事務 278 12.3 化學開發(fā)和工藝改進 280 12.3.1 化學開發(fā) 280 專欄12.2 艾巴佐坦的合成 282 12.3.2 工藝開發(fā) 282 專欄12.3 ICI D7114的合成 282 12.3.3 候選藥物的選擇 284 12.3.4 天然產(chǎn)物 284 習題 285 拓展閱讀 285 C部分 藥物化學特定主題 第13章 擬膽堿藥、抗膽堿藥和抗膽堿酯酶藥物 288 13.1 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 288 13.2 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運動神經(jīng) 289 13.2.1 軀體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 289 13.2.2 自主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 289 13.2.3 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 290 13.2.4 運動神經(jīng)傳輸異常 290 13.3 膽堿能系統(tǒng) 290 13.3.1 膽堿能信號系統(tǒng) 290 13.3.2 突觸前控制系統(tǒng) 291 13.3.3 共遞質 292 13.4 膽堿受體激動劑 292 13.5 乙酰膽堿:結構、構效關系以及與受體的結合 293 13.6 乙酰膽堿的不穩(wěn)定性 295 13.7 乙酰膽堿類似物的設計 295 13.7.1 空間位阻屏蔽 295 13.7.2 電性效應 296 13.7.3 結合立體位阻和電性效應 296 13.8 膽堿受體激動劑的臨床應用 296 13.8.1 毒蕈堿受體激動劑 296 13.8.2 煙堿受體激動劑 297 13.9 毒蕈堿受體拮抗劑 297 13.9.1 毒蕈堿受體拮抗劑的活性和用途 297 13.9.2 M受體拮抗劑 298 專欄13.1 M受體拮抗劑的臨床應用 302 專欄13.2 M受體拮抗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02 13.10 煙堿受體拮抗劑 303 13.10.1 煙堿受體拮抗劑的應用 303 13.10.2 煙堿類拮抗劑 303 13.11 受體結構 307 13.12 抗膽堿酯酶藥物和乙酰膽堿酯酶 307 13.12.1 抗膽堿酯酶藥物的作用 307 13.12.2 乙酰膽堿酯酶的結構 308 13.12.3 乙酰膽堿酯酶的活性位點 308 13.13 抗膽堿酯酶藥物 311 13.13.1 氨基甲酸酯類 311 13.13.2 有機磷類 312 13.14 解磷定:一種有機磷解毒劑 314 13.15 抗膽堿酯酶藥物作為“聰明藥物” 315 13.15.1 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 315 13.15.2 作用于乙酰膽堿酯酶的雙重作用藥物 316 13.15.3 作用于毒蕈堿M2受體和乙酰膽堿酯酶的多靶標藥物 317 專欄13.3 蛇足石杉與石杉堿甲 319 習題 319 拓展閱讀 320 第14章 作用于腎上腺素能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藥物 321 14.1 腎上腺素能神經(jīng)系統(tǒng) 321 14.1.1 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 321 14.1.2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321 14.2 腎上腺素受體 322 14.2.1 腎上腺素受體分類 322 14.2.2 受體分布 322 專欄14.1 腎上腺素能藥物的臨床應用 323 14.3 腎上腺素受體的內(nèi)源性激動劑 323 14.4 兒茶酚胺的生物合成 323 14.5 兒茶酚胺的代謝 324 14.6 神經(jīng)傳導 324 14.6.1 神經(jīng)傳導過程 324 14.6.2 共遞質 324 14.6.3 突觸前受體和控制 325 14.7 藥物靶標 325 14.8 腎上腺素受體結合位點 326 14.9 構效關系 327 14.9.1 兒茶酚胺的重要結合基團 327 14.9.2 對α和β受體的選擇性 328 14.10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 329 14.10.1 廣義的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 329 14.10.2 α1、α2、β1和β3受體激動劑 329 14.10.3 β2受體激動劑和哮喘的治療 330 專欄14.2 沙丁胺醇的合成 331 14.11 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 333 14.11.1 廣泛的α/β受體阻斷劑 333 14.11.2 α受體阻斷劑 333 14.11.3 用作心血管藥物的β受體阻斷劑 334 專欄14.3 芳氧基丙醇胺的合成 335 專欄14.4 β受體阻斷劑的臨床應用 337 14.12 其他影響腎上腺素信號轉導的藥物 338 14.12.1 影響腎上腺素生物合成的藥物 338 14.12.2 抑制去甲腎上腺素攝取到儲存囊泡的藥物 339 14.12.3 影響從突觸囊泡釋放去甲腎上腺素的藥物 339 14.12.4 突觸前神經(jīng)元去甲腎上腺素重攝取抑制劑 339 14.12.5 抑制代謝酶類 341 習題 342 拓展閱讀 343 第15章 阿片類鎮(zhèn)痛藥 344 15.1 阿片的歷史 344 15.2 嗎啡的作用原理 344 15.2.1 嗎啡的分離 344 15.2.2 結構與性質 345 15.3 構效關系 345 專欄15.1 嗎啡的臨床應用 345 15.4 嗎啡的分子靶標:阿片受體 347 15.5 嗎啡:藥效學和藥動學 348 15.6 嗎啡類似物 350 15.6.1 取代基的變化 350 15.6.2 藥物的拓展 350 專欄15.2 N-烷基化嗎啡衍生物的合成 351 15.6.3 藥物結構剖析性簡化 352 15.6.4 剛性化 355 專欄15.3 阿片類藥物作為抗腹瀉劑 355 專欄15.4 維諾醇類的合成 357 15.7 激動劑和拮抗劑 358 15.8 內(nèi)源性阿片肽和阿片類藥物 359 15.8.1 內(nèi)源性阿片肽 359 專欄15.5 阿片類藥物和其對阿片受體影響的比較 360 15.8.2 腦啡肽和δ受體選擇性阿片類藥物的類似物 361 專欄15.6 納曲吲哚的設計 362 15.8.3 腦啡肽的結合理論 362 15.8.4 肽酶抑制劑 363 15.8.5 內(nèi)源性嗎啡 363 15.9 未來前景 364 15.9.1 “信息-地址”概念 364 15.9.2 受體二聚體 364 15.9.3 選擇性阿片類激動劑與多靶標阿片類藥物 365 15.9.4 作用于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阿片類藥物 365 15.10 案例研究:納呋拉啡的設計 366 習題 367 拓展閱讀 368 第16章 抗?jié)兯幬? 369 16.1 消化性潰瘍 369 16.1.1 定義 369 16.1.2 病因 369 16.1.3 治療 369 16.1.4 胃酸的釋放 370 16.2 組胺H2受體拮抗劑 370 16.2.1 組胺和組胺受體 371 16.2.2 尋找先導化合物 372 16.2.3 先導化合物的發(fā)展:螯形鍵合理論 375 16.2.4 從部分激動劑到拮抗劑:布立馬胺的發(fā)展 376 16.2.5 甲硫米特的開發(fā) 377 16.2.6 西咪替丁的開發(fā) 379 專欄16.1 西咪替丁的合成 380 16.2.7 西咪替丁 381 16.2.8 西咪替丁類似物的研究 381 16.2.9 組胺H2受體拮抗劑的進一步研究 385 16.2.10 組胺H1、H2受體拮抗劑的對比 386 16.2.11 組胺H2受體和H2受體拮抗劑 387 16.3 質子泵抑制劑 387 16.3.1 壁細胞與質子泵 388 16.3.2 質子泵抑制劑 388 16.3.3 質子泵抑制劑的作用機制 389 16.3.4 質子泵抑制劑的代謝 390 16.3.5 奧美拉唑和艾司奧美拉唑的設計 390 專欄16.2 奧美拉唑和艾司奧美拉唑的合成 392 16.3.6 其他質子泵抑制劑 393 16.4 幽門螺桿菌和抗菌藥的應用 394 16.4.1 幽門螺桿菌的發(fā)現(xiàn) 394 16.4.2 幽門螺桿菌的治療 394 16.5 傳統(tǒng)中藥的治療 395 習題 395 拓展閱讀 396 第17章 心血管疾病治療藥物 397 17.1 簡介 397 17.2 心血管系統(tǒng) 397 17.3 影響RAAS系統(tǒng)活動的抗高血壓藥 399 17.3.1 簡介 399 17.3.2 腎素抑制劑 400 17.3.3 ACE抑制劑 400 17.3.4 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401 17.3.5 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 404 17.3.6 雙重作用劑 404 17.4 內(nèi)皮素受體拮抗劑作為抗高血壓藥 404 17.4.1 內(nèi)皮素和內(nèi)皮素受體 404 17.4.2 內(nèi)皮素受體拮抗劑 404 17.4.3 雙重作用劑 405 17.5 血管擴張劑 406 17.5.1 可溶性鳥苷酸環(huán)化酶的調節(jié)劑 406 17.5.2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 408 17.5.3 腦啡肽酶抑制劑 409 17.5.4 前列環(huán)素受體激動劑 409 17.5.5 各種血管擴張劑 410 17.6 鈣離子通道阻滯劑 410 17.6.1 簡介 410 17.6.2 二氫吡啶類 411 專欄17.1 二氫吡啶類的合成 413 17.6.3 苯基烷基胺類 413 17.6.4 苯并硫氮雜 類 414 17.7 Funny離子通道抑制劑 414 17.8 調脂藥 415 17.8.1 他汀類藥物 415 17.8.2 貝特類藥物 416 17.8.3 雙重和泛PPAR激動劑 417 17.8.4 反義藥物 418 17.8.5 轉運蛋白抑制劑 418 17.8.6 抗體作為降脂劑 419 17.9 抗血栓藥 419 17.9.1 抗凝血藥 419 17.9.2 抗血小板藥 422 17.9.3 纖維蛋白溶解藥 424 習題 425 拓展閱讀 425 第18章 抗菌藥物 428 18.1 抗菌藥物的歷史 428 18.2 細菌細胞 430 18.3 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 430 18.4 抑制細胞代謝的抗菌藥物(抗代謝藥物) 431 18.4.1 磺胺類藥物 431 專欄18.1 降低磺胺類似物的毒性 432 專欄18.2 治療腸道感染 433 18.4.2 其他抗代謝藥物的例子 434 18.5 抑制細胞壁合成的抗菌藥物 435 18.5.1 青霉素類 435 專欄18.3 芐青霉素和苯氧甲基青霉素的臨床應用 437 專欄18.4 銅綠假單胞菌 440 專欄18.5 異唑青霉素 445 專欄18.6 β-內(nèi)酰胺酶耐受的青霉素的臨床應用 446 專欄18.7 氨芐西林的前藥 447 專欄18.8 廣譜青霉素的臨床應用 448 18.5.2 頭孢菌素 450 專欄18.9 3-甲基頭孢菌素的合成 453 專欄18.10 頭孢菌素的臨床應用 455 18.5.3 其他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 456 18.5.4 β-內(nèi)酰胺酶抑制劑 457 專欄18.11 各種的β-內(nèi)酰胺類抗生素的臨床應用 458 18.5.5 其他抑制細菌細胞壁生物合成的藥物 460 專欄18.12 D-環(huán)絲氨酸、桿菌肽和萬古霉素的臨床應用 465 18.6 作用于質膜結構的抗菌藥物 465 18.6.1 纈氨霉素和短桿菌肽A 465 18.6.2 多黏菌素B 465 18.6.3 “殺手”納米管 466 18.6.4 環(huán)脂肽 466 專欄18.13 作用于質膜藥物的臨床應用 466 18.7 通過抑制蛋白質合成的翻譯過程來抑制細菌生長的抗菌藥物 467 18.7.1 氨基糖苷類 467 專欄18.14 氨基糖苷類藥物的臨床應用 469 18.7.2 四環(huán)素 469 18.7.3 氯霉素 472 專欄18.15 四環(huán)素類藥物和氯霉素的臨床 應用 473 18.7.4 大環(huán)內(nèi)酯類 473 18.7.5 林可酰胺類 475 18.7.6 鏈陽菌素類 475 18.7.7 唑烷酮類 475 18.7.8 截短側耳素類 476 專欄18.16 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林可酰胺類、鏈陽菌素類、唑烷酮類和截短側耳素類藥物的臨床應用 477 18.8 作用于核苷酸轉錄和復制階段的藥物 477 18.8.1 喹諾酮類和氟喹諾酮類 477 專欄18.17 環(huán)丙沙星的合成 479 專欄18.18 喹諾酮類和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的臨床應用 479 18.8.2 氨基吖啶類 480 18.8.3 利福霉素類 480 18.8.4 硝基咪唑類和呋喃妥因 480 18.8.5 細菌RNA聚合酶的抑制劑 480 18.9 其他抗菌藥物 481 專欄18.19 利福霉素類和其他類藥物的臨床應用 482 18.10 藥物耐藥性 482 18.10.1 突變產(chǎn)生的耐藥性 483 18.10.2 遺傳信息轉移產(chǎn)生的耐藥性 483 18.10.3 影響耐藥性的其他因素 483 18.10.4 未來的發(fā)展 484 專欄18.20 有機砷作為抗寄生蟲藥 486 習題 487 拓展閱讀 488 第19章 抗病毒藥物 489 19.1 病毒及病毒類疾病 489 19.2 病毒的結構 490 19.3 病毒的生命周期 490 19.4 疫苗接種 492 19.5 抗病毒藥物:基本原則 492 19.6 抗DNA病毒的抗病毒藥物 493 19.6.1 病毒DNA聚合酶的抑制劑 493 專欄19.1 病毒DNA聚合酶抑制劑的臨床應用 496 19.6.2 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劑 497 19.6.3 反義療法 497 19.7 抗RNA病毒的抗病毒藥物: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497 19.7.1 HIV的結構和生命周期 497 19.7.2 針對HIV的抗病毒治療 499 專欄19.2 用于抗HIV的抗病毒藥物的臨床應用 499 19.7.3 病毒逆轉錄酶抑制劑 500 專欄19.3 逆轉錄酶抑制劑的臨床應用 502 19.7.4 蛋白酶抑制劑 503 專欄19.4 蛋白酶抑制劑的臨床應用 514 19.7.5 其他靶標的抑制劑 515 19.8 抗RNA病毒的抗病毒藥物:流感病毒 517 19.8.1 流感病毒的結構和生命周期 517 19.8.2 離子通道破壞劑:金剛烷類 519 19.8.3 神經(jīng)氨酸酶抑制劑 520 19.9 抗RNA病毒的抗病毒藥物:感冒病毒 527 19.10 抗RNA病毒的抗病毒藥物:丙型肝炎病毒 529 19.10.1 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劑 529 19.10.2 HCV NS5B RNA依賴的RNA聚合酶抑制劑 532 19.10.3 HCV NS5A蛋白抑制劑 533 19.10.4 其他靶標 535 專欄19.5 用于治療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的臨床應用 536 19.11 廣譜抗病毒藥物 536 19.11.1 作用于胞苷三磷酸合成酶的藥物 536 19.11.2 作用于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的藥物 537 19.11.3 利巴韋林 537 19.11.4 干擾素 537 19.11.5 抗體和核酶 538 19.12 生物恐怖主義和天花 538 習題 539 拓展閱讀 540 第20章 抗腫瘤藥物 542 20.1 癌癥的簡介 542 20.1.1 定義 542 20.1.2 癌癥的成因 542 20.1.3 引發(fā)癌癥的遺傳缺陷:原癌基因和癌基因 543 20.1.4 信號通路異常 544 20.1.5 對生長抑制信號不敏感 544 20.1.6 細胞周期調控異常 544 20.1.7 細胞凋亡與p53蛋白 546 20.1.8 端粒 547 20.1.9 血管生成 548 20.1.10 組織侵襲和轉移 549 20.1.11 癌癥的治療 549 20.1.12 耐藥性 551 20.2 直接作用于核酸的藥物 552 20.2.1 DNA嵌入劑 552 專欄20.1 DNA嵌入劑的臨床應用 553 20.2.2 對DNA拓撲異構酶具有抑制作用的非嵌入劑類藥物 554 20.2.3 烷化劑和金屬烷化劑 554 專欄20.2 非嵌入劑類的抑制拓撲異構酶對DNA作用的藥物的臨床應用 555 專欄20.3 烷化劑和金屬烷化劑的臨床應用 557 20.2.4 斷裂DNA鏈的藥物 558 20.2.5 反義治療 558 20.3 作用于酶的藥物:抗代謝藥物 559 20.3.1 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 559 20.3.2 胸苷酸合酶抑制劑 560 20.3.3 核糖核苷酸還原酶抑制劑 562 20.3.4 腺苷脫氨酶抑制劑 562 20.3.5 DNA聚合酶抑制劑 563 20.3.6 嘌呤拮抗劑 563 專欄20.4 抗代謝藥物的臨床應用 564 20.4 激素療法 565 20.4.1 糖皮質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 566 20.4.2 促黃體素釋放激素受體的激動劑與拮抗劑 566 20.4.3 抗雌激素藥物 567 20.4.4 抗雄激素藥物 568 20.4.5 芳香化酶抑制劑 568 專欄20.5 激素療法的臨床應用 569 20.5 作用于結構蛋白的藥物 570 20.5.1 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藥物 571 20.5.2 抑制微管解聚的藥物 572 專欄20.6 作用于結構蛋白藥物的臨床研究 573 20.6 信號通路抑制劑 574 20.6.1 法尼基轉移酶和Ras蛋白的抑制 574 20.6.2 蛋白激酶抑制劑 576 專欄20.7 吉非替尼及其類似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580 專欄20.8 伊馬替尼及其類似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583 專欄20.9 索拉非尼的設計策略 589 專欄20.10 激酶抑制劑的臨床應用 589 20.6.3 hedgehog信號通路的受體拮抗劑 592 20.7 其他酶抑制劑 593 20.7.1 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 593 20.7.2 蛋白酶體抑制劑 594 20.7.3 組蛋白去乙;敢种苿 597 20.7.4 聚ADP核糖聚合酶抑制劑 598 20.7.5 其他酶靶標 599 20.8 影響凋亡的藥物 599 20.9 其他抗腫瘤藥物 601 20.9.1 合成藥物 601 20.9.2 天然產(chǎn)物 602 20.9.3 蛋白質藥物 603 20.9.4 調節(jié)轉錄因子與共激活因子的相互作用的藥物 604 20.10 抗體、抗體偶聯(lián)藥物和基因療法 604 20.10.1 單克隆抗體 604 專欄20.11 抗體和抗體偶聯(lián)藥物的臨床應用 605 20.10.2 抗體偶聯(lián)藥物 607 20.10.3 抗體導向的酶前藥治療系統(tǒng) 608 專欄20.12 奧加吉妥珠單抗(gemtuzumab ozogamicin):一種抗體偶聯(lián)藥物 609 20.10.4 抗體導向的抗體酶前藥治療 610 20.10.5 基因導向的酶前藥物治療 610 20.10.6 其他形式的基因治療 610 20.11 光動力療法 611 20.12 病毒療法 612 習題 612 拓展閱讀 613 D部分 研究方法 第21章 組合和平行合成法 619 21.1 藥物化學研究中的組合和平行合成法 619 21.2 固相合成技術 620 21.2.1 固相載體 620 21.2.2 錨接/連接鏈 621 21.2.3 固相合成的研究案例 623 21.3 化合物庫的設計 623 21.3.1 “蜘蛛狀”骨架 624 21.3.2 設計“類藥”分子 624 21.3.3 骨架合成 624 21.3.4 取代基多樣性 625 21.3.5 為先導化合物優(yōu)化設計化合物庫 625 專欄21.1 骨架實例 625 21.3.6 計算機輔助化合物庫設計 626 21.4 活性測試 626 21.4.1 高通量篩選 626 21.4.2 “on bead”或“off bead”篩選 627 21.5 平行合成法 627 21.5.1 固相萃取 628 21.5.2 液相有機合成(SPOS)中樹脂的應用 629 21.5.3 反應物與固相載體的結合:捕獲和解離 629 21.5.4 微波技術 631 21.5.5 平行合成中的微流體 631 21.6 組合合成法 633 21.6.1 組合合成中的混合和分開方法 633 21.6.2 活性化合物的結構確證 634 21.6.3 動態(tài)組合合成法 637 專欄21.2 萬古霉素二聚體的動態(tài)組合合成 639 習題 640 拓展閱讀 640 第22章 藥物化學中的計算方法 642 22.1 分子力學與量子力學 642 22.1.1 分子力學 642 22.1.2 量子力學 642 22.1.3 方法的選擇 643 22.2 化學結構繪制 643 22.3 3D結構 643 22.4 能量最小化 644 專欄22.1 阿撲嗎啡的能量最小化 644 22.5 3D分子顯示圖 645 22.6 分子維度 645 22.7 分子性質 646 22.7.1 局部電荷 646 22.7.2 分子靜電勢 647 22.7.3 分子軌道 648 22.7.4 光譜轉換 648 專欄22.2 HOMO和LUMO軌道的研究 648 22.7.5 用網(wǎng)格法測定分子的性質 649 22.8 構象分析 650 22.8.1 局部和全局能量最小值 650 22.8.2 分子動力學 650 專欄22.3 通過分子動力學尋找環(huán)狀結構的構象 651 22.8.3 鍵的逐步旋轉 652 22.8.4 Monte carlo方法和Metropolis方法 652 22.8.5 遺傳算法和進化算法 653 22.9 結構比較和疊加 655 22.10 確定活性構象 656 22.10.1 X射線晶體學確定活性構象 656 22.10.2 比較剛性和非剛性配體 656 專欄22.4 確定一種活性構象 656 22.11 3D藥效團的確定 658 22.11.1 X射線晶體學確定藥效團 658 22.11.2 活性化合物的結構比較 658 22.11.3 藥效團的自動識別 658 22.12 對接過程 660 22.12.1 手動對接 660 22.12.2 自動對接 660 22.12.3 定義結合位點的分子表面 660 22.12.4 通過形狀互補的剛性對接 661 22.12.5 對接程序中網(wǎng)格的使用 663 22.12.6 通過匹配氫鍵基團進行剛性對接 664 22.12.7 柔性配體的剛性對接:FLOG程序 664 22.12.8 柔性配體的對接:錨定和生長程序 664 22.12.9 柔性配體的對接:模擬退火和遺傳算法 668 22.13 自動篩選數(shù)據(jù)庫用于先導化合物和藥物設計 668 22.14 蛋白質圖譜 669 22.14.1 構建蛋白質模型:同源建模 669 22.14.2 構建結合位點:假設的偽受體 670 專欄22.5 構建受體圖譜 671 22.15 從頭藥物設計 672 22.15.1 從頭藥物設計的一般原理 672 22.15.2 自動從頭藥物設計 673 專欄22.6 設計非甾體糖皮質激素激動劑 679 22.16 規(guī)劃化合物庫 680 22.17 數(shù)據(jù)庫處理 681 習題 681 拓展閱讀 682 第23章 定量構效關系 684 23.1 方程與曲線 684 23.2 物理化學特性 685 23.2.1 疏水性 686 專欄23.1 改變logP值以消除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副作用 688 23.2.2 電性效應 689 專欄23.2 磷酸二乙基苯基酯的殺蟲活性 691 23.2.3 空間效應 691 23.2.4 其他物理化學因素 692 23.3 Hansch方程 692 23.4 Craig圖 693 專欄23.3 一系列抗瘧疾藥物的Hansch方程 694 23.5 Topliss方案 695 23.6 生物等排體 697 23.7 Free-Wilson方法 698 23.8 規(guī)劃QSAR研究 698 23.9 實例研究 698 23.10 3D QSAR 701 23.10.1 定義空間場和靜電場 701 23.10.2 將形狀和電子分布與生物活性聯(lián)系起來 702 23.10.3 CoMFA相比于傳統(tǒng)QSAR的優(yōu)勢 703 23.10.4 CoMFA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704 23.10.5 3D QSAR其他方法 704 23.10.6 案例研究: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劑 705 習題 706 拓展閱讀 706 附錄 708 附錄1 必需氨基酸 708 附錄2 標準遺傳密碼子 710 附錄3 QSAR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711 附錄4 神經(jīng)活動 714 附錄5 微生物 718 附錄6 氫鍵相互作用 720 附錄7 案例研究 722 案例研究1 他汀類藥物 722 案例研究2 ACE抑制劑的設計 730 案例研究3 青蒿素及相關抗瘧疾藥物 736 案例研究4 奧沙尼喹的設計 742 案例研究5 胸苷酸合酶抑制劑的設計 747 案例研究6 甾體抗炎藥物 751 案例研究7 目前抗抑郁藥的研究 760 案例研究8 阿利吉侖的設計與開發(fā) 764 案例研究9 Ⅹa因子抑制劑 770 案例研究10 HCV NS3-4A蛋白酶的可逆抑制劑 777 索引 782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