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主要從代表生物活性物質和天然藥物的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角度,系統(tǒng)講述了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原理與應用,教材整體框架完整、新穎,內容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特別注重教材內容的與時俱進,將本領域最新的前沿進展納入教材,并很好地結合作者團隊在次生代謝生物合成、合成生物學及生物轉化方面的研究積累,且系統(tǒng)融入了次生代謝產物合成生物學最新研究進展。教材采用紙質與數(shù)字資源一體化設計的新形態(tài),將紙質與數(shù)字資源有機融合,紙質部分綱要結構清晰,突出內容主線;數(shù)字資源方便使用,且保持及時更新,適應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需要。
次生代謝產物是指次生代謝途徑產生的產物。次生代謝是相對初生代謝而言,通常將生物的代謝過程分為初生代謝和次生代謝,其中,初生代謝一般是指與生物的生長繁殖和發(fā)育密切相關的代謝過程,相應的代謝途徑和代謝產物分別稱為初生代謝途徑和初生代謝產物;而次生代謝是指與生物的生長繁殖和發(fā)育相關性較小的代謝過程,生物在該過程所合成的次生代謝產物通常對該生物的生長繁殖和發(fā)育影響較小。也可以講,生物的初生代謝以外的代謝過程都稱為次生代謝過程。通常所說的次生代謝產物是由生物在次生代謝過程中合成,雖然這些次生代謝產物對合成它的生物的生長繁殖及發(fā)育過程影響較小,卻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重要價值,可被開發(fā)成為藥物、營養(yǎng)保健品、天然色素和抗菌劑等各種重要生物產品。
天然藥物是人們在長期同疾病作斗爭過程中,經(jīng)過篩選證實其療效而積累并保存下來的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目前,天然藥物約占所有藥物總量的60%,其中直接作為藥物使用的僅占5% 左右,其余55% 作為藥物前體經(jīng)半合成修飾后可成為藥物。
天然藥物活性成分往往是次生代謝物質。雖然次生代謝產物與合成它的植物或微生物本身的基本生命活動并無直接關聯(lián),但它們中的許多常常與生物的抗逆性、防御性、信號轉導、競爭拮抗等生命活動及生理功能密切相關。通常在生物體或其細胞中次生代謝產物的含量遠少于初生代謝產物含量,但其結構及生理活性卻是多種多樣。次生代謝產物是生物學、化學、藥學和食品科學等領域長期關注的重點和熱點,更是新藥發(fā)現(xiàn)、研究與開發(fā)的重要來源。
研究次生代謝產物中的天然藥物成分生物合成,是天然藥物和生物制藥的一個重要領域,重點研究生物體或其細胞如何從小分子前體,經(jīng)過系列順序協(xié)作的酶催化反應形成不同的化學結構,研究內容不僅涉及天然藥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催化合成反應的酶學特性,還包括生物體或其細胞如何對該生物合成途徑密切相關的代謝網(wǎng)絡進行調控,分別從天然藥物化學、生物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不同方面,共同闡明這一生物合成過程的理論和技術原理。
天然藥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將回答生物學、化學、藥學和食品科學領域共同關注的基本問題:自然界中這些成分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相關的酶催化生化反應調節(jié)機制如何? 這些酶催化反應是如何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完成那些具有復雜化學結構的天然產物的合成? 這一連續(xù)的酶催化反應過程在生物體或其細胞內是如何受調控的? 回答了這些基本問題,就有可能指導我們從生物群體、個體、細胞及分子等不同層次對這一代謝過程進行有效調控,以達到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提高天然藥物含量和產量,或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更具應用價值的藥物的目的。同時,將對資源生物學、植物化學、微生物代謝及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目前,對于生命科學、化學化工、食品科學、藥學以及新興的生物制藥專業(yè)等生物與醫(yī)藥相關領域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學,與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相關的課程難以找到比較合適的教材,相關高校教師大多靠自選教學資料或自編講義進行教學。本書作者結合二十多年來的科研教學及應用實踐,在系統(tǒng)總結多年講授生物技術、生物制藥等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課程“生物合成原理”“天然藥物與化學藥物”,以及在講授生物與醫(yī)藥、生物化工、生物工程、生物制藥工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植物學等學位點的研究生課程“生物合成與天然產物”基礎上編寫而成。
本書從天然藥物或食品中的次生代謝產物及其他典型的小分子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角度,系統(tǒng)講述了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原理、方法與應用,并系統(tǒng)介紹了大量天然活性物質的生物合成途徑、合成代謝調控及其最新研究進展。全書共分為11章,各章自成體系又相互聯(lián)系,重點突出,由淺入深,編寫力求突出如下特點。
(1)課程思政引領,激發(fā)學生愛國奉獻的使命感和情懷。次生代謝產物是人類長期與大自然共處中不斷被發(fā)現(xiàn)和利用的寶貴自然資源,利用生物技術將有用次生代謝產物工程化應用,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次生代謝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原理是實現(xiàn)這一宏偉目標的科學基礎和關鍵技術,通過本書的編寫和實際課程的學習,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解決生物高端制造問題的信心和使命感。
(2)學科交叉融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本書內容涉及天然藥物化學、天然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生物技術、代謝生理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體現(xiàn)當代“大科學”發(fā)展的趨勢和特征,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宏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明確目標定位,強調實踐性。著力為國家培養(yǎng)綠色生物智造與大健康產業(yè)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理念,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理論
余龍江,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先后承擔了各類教學任務。作為課程負責人,先后建設并承擔了多門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目前,有兩門課程分別建成省級和 級精品課程。在課程教學中,不斷將學科新發(fā)展和自己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中,及時更新電子教案,運用大量圖片和實物等,教案簡潔、生動,教學內容新、信息量大,突出地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方法,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質量。課堂上,他始終充滿激情,對待學生既有熱情又有耐性,所授課程深受學生歡迎。2008年被評為華中科技大學教學名師,兩次獲校研究生優(yōu)秀指導教師獎,2009年被評為華中科技大學“我 喜愛的導師”并獲“三育人”獎,2010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yōu)秀教師獎、湖北高校名師、華中科技大學“立德樹人獎”。
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撐計劃、“十五”863及“十一五”863重點項目、973子課題,以及省部級人才基金和重點基金等項目,近五年來,發(fā)表SCI論文40余篇,申請專利30余項,授權近10項,多項成果在企業(yè)應用,產生較大社會經(jīng)濟效益。不斷深化科學研究與成果應用,顯著促進了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高。
1 生物合成基本原理 001
1.1 基本概念 003
1.1.1 生物合成概述 003
1.1.2 次生代謝產物 004
1.1.3 次生代謝產物基本生物合成途徑 006
1.1.4 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在線數(shù)據(jù)庫簡介 006
1.2 生物合成基本要素 008
1.2.1 小分子前體 008
1.2.2 能量來源 008
1.2.3 還原力 009
1.2.4 酶的種類 009
1.3 生物合成基本化學反應類型及其催化酶 011
1.3.1 共價鍵的斷裂與生成 011
1.3.2 Wagner-Meerwein 重排及異構化反應 015
1.3.3 基團轉移反應 016
1.3.4 氧化- 還原反應 017
1.4 生物合成調控原理 019
1.4.1 生物固有的調控機制 019
1.4.2 人工干預生物合成的作用原理 024
2 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研究方法 029
2.1 研究生物合成途徑的一般方法 031
2.1.1 提出途徑假說 031
2.1.2 同位素示蹤法 032
2.1.3 前體飼喂法 033
2.1.4 針對酶的誘導或抑制方法 034
2.1.5 無細胞體系酶試驗法 034
2.1.6 微生物突變株法 035
2.1.7 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036
2.2 研究次生代謝調控的一般方法 041
2.2.1 轉錄水平調控方法 041
2.2.2 翻譯水平調控方法 042
2.3 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方法 044
2.3.1 基因組學 044
2.3.2 轉錄組學 046
2.3.3 蛋白質組學 046
2.3.4 代謝組學 048
2.3.5 代謝網(wǎng)絡的整合分析方法 050
2.4 基于次生代謝產物的研究方法 052
2.4.1 靶向代謝產物研究 052
2.4.2 非靶向代謝產物研究 053
3 萜類代謝產物及其生物合成 055
3.1 萜類代謝產物分布與分類 057
3.2 萜類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 057
3.2.1 途徑總覽 057
3.2.2 IPP 合成階段 058
3.2.3 碳骨架延伸形成二級萜類前體 060
3.2.4 碳鏈環(huán)合形成三級萜化合物組骨架 063
3.3 典型萜類次生代謝產物舉例 071
3.4 萜類生物合成的分子生物學概述 074
3.4.1 萜烯合成酶 074
3.4.2 細胞色素P450 單加氧酶 076
4 聚酮類代謝產物及其生物合成 081
4.1 源于聚酮途徑的次生代謝產物 083
4.2 聚酮類代謝產物生物合成中的主要反應 083
4.3 典型聚酮類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實例 085
4.3.1 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徑 085
4.3.2 含芳香環(huán)的聚酮產物 086
4.3.3 四環(huán)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088
4.3.4 紅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089
4.4 聚酮的模塊化生物合成機制及其酶學基礎 092
4.4.1 聚酮的模塊化生物合成機制及多酶復合物組成 092
4.4.2 聚酮合酶的催化類型 092
5 莽草酸與桂皮酸衍生物及其生物合成途徑 097
5.1 莽草酸生物合成途徑及其常見代謝產物 099
5.2 桂皮酸衍生物概述 103
5.2.1 簡單苯丙烯(烷)類代謝產物 103
5.2.2 香豆素 104
5.2.3 木脂素與木質素 105
5.3 桂皮酸生物合成途徑 107
5.3.1 桂皮酸途徑概要 107
5.3.2 經(jīng)桂皮酸途徑合成苯甲酸衍生物 109
5.3.3 木脂素和木質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109
5.3.4 香豆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110
5.4 典型莽草酸與桂皮酸合成途徑實例 112
5.4.1 水楊酸及其衍生物生物合成途徑 112
5.4.2 綠原酸生物合成途徑 112
5.5 莽草酸與桂皮酸途徑的酶學基礎 113
5.5.1 莽草酸途徑關鍵酶及調控 114
5.5.2 桂皮酸途徑中的酶及其調控 114
6 黃酮類代謝產物及其生物合成 117
6.1 黃酮類代謝產物分布與分類 118
6.2 黃酮類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 119
6.3 典型黃酮類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實例 121
6.3.1 典型黃酮類代謝產物結構式 121
6.3.2 黃酮類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及亞類間的途徑聯(lián)系 123
6.4 類黃酮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酶學基礎 124
6.4.1 類黃酮合成酶及其編碼基因結構分析 124
6.4.2 類黃酮生物合成途徑中系列關鍵酶的細胞定位 126
6.4.3 植物類黃酮生物合成的基因調控 127
6.5 相似途徑合成的非黃酮代謝產物 128
7 生物堿與非核糖體途徑多肽類生物合成 131
7.1 生物堿的分布與分類 133
7.2 典型生物堿的生物合成途徑 133
7.2.1 來源于鳥氨酸的生物堿 133
7.2.2 來源于賴氨酸的生物堿 135
7.2.3 來源于鄰氨基苯甲酸的生物堿 137
7.2.4 來源于苯丙氨酸或酪氨酸的生物堿 137
7.2.5 來源于色氨酸的生物堿 142
7.2.6 其他來源途徑的生物堿 144
7.3 非核糖體多肽產物概述 147
7.3.1 NRPs 的生物活性 147
7.3.2 常見NRPs 的分子結構類型 147
7.4 NRPs 的生物合成機制 149
7.4.1 青霉素類代謝產物生物合成途徑 149
7.4.2 NPRs 產物生物合成機制 149
7.5 NRPS的分類與催化類型 152
8 皂苷類代謝產物及其生物轉化 155
8.1 皂苷類代謝產物的分類及分布 157
8.2 植物皂苷生物合成與轉化的酶學基礎 157
8.2.1 皂苷常見的轉化反應 157
8.2.2 皂苷生物轉化酶的類型與來源 160
8.3 植物皂苷類的微生物轉化原理與應用 164
8.3.1 微生物轉化植物皂苷生產皂素 164
8.3.2 微生物對植物皂素的轉化利用 166
9 植物次生代謝生物合成調控原理與應用 173
9.1 植物次生代謝合成調控特點及調控規(guī)律 175
9.1.1 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及其合成調控特點 175
9.1.2 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的調控規(guī)律 176
9.2 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生產技術及其調控 180
9.2.1 藥用植物人工規(guī);N植 180
9.2.2 植物細胞培養(yǎng)合成次生代謝物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控規(guī)律 181
9.2.3 植物細胞大規(guī)模培養(yǎng)生產天然產物 183
9.2.4 毛狀根培養(yǎng)生產植物次生代謝物技術 186
9.2.5 植物內生真菌生產次生代謝產物技術 187
9.3 植物次生代謝調控原理與技術的應用實例 189
9.3.1 紅豆杉中紫杉醇的生物合成與調控 189
9.3.2 人參皂苷生物合成和次生代謝調控 193
10 微生物次生代謝的調控原理與應用 197
10.1 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及其生物合成模式特點 199
10.1.1 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概述 199
10.1.2 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模式及其特點 204
10.2 微生物對次生代謝的調控原理 206
10.2.1 微生物次生代謝酶的調控 206
10.2.2 分解代謝物對次生代謝的調節(jié) 209
10.2.3 環(huán)境因子對次生代謝的調控 211
10.2.4 基于代謝網(wǎng)絡的次生代謝調控 215
10.3 微生物次生代謝調控策略與技術 217
10.3.1 微生物次生代謝調控策略 218
10.3.2 微生物次生代謝調控技術 220
10.3.3 優(yōu)化發(fā)酵過程,促進目標次生代謝產物大量累積 222
10.4 微生物次生代謝物調控應用實例 225
10.4.1 微生物生產抗生素類產物的合成調控 225
10.4.2 微生物多不飽和脂肪酸合成代謝調控研究實例 226
10.4.3 復雜代謝網(wǎng)絡調控實例 226
11 合成生物學在次生代謝產物生產中的應用 231
11.1 合成生物學與次生代謝產物生物合成 233
11.1.1 合成生物學概念與發(fā)展簡況 233
11.1.2 合成生物學在生產次生代謝產物中的研究進展 235
11.2 宿主菌的選擇與底盤設計 236
11.2.1 宿主菌選擇的一般原則 236
11.2.2 典型底盤簡介 236
11.2.3 人工多菌體系的構建 238
11.3 合成生物學中的合成路線設計與優(yōu)化 240
11.3.1 生物合成蝦青素全局設計及模塊優(yōu)化 240
11.3.2 從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路線設計與優(yōu)化 241
11.4 生物合成途徑的重構及關鍵酶的挖掘與優(yōu)化 241
11.4.1 生物合成途徑的重構與酶的挖掘241
11.4.2 生物合成途徑中酶的設計與優(yōu)化 243
11.5 合成生物學制造天然產物的應用實例 247
11.5.1 青蒿酸的生物制造 247
11.5.2 人參皂苷的生物制造 247
11.5.3 β-煙酰胺單核苷酸的生物制造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