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適看來,傳記文學絕不可以小覷,它不僅可以使人看到活的歷史,還“可以幫助人格教育”。本書是胡適為自己寫下的一部“自傳性前傳”。我們可以從書中見識到這位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童年生活的真實片段,特別是感受胡適與自己的過去“對話”時所獨具的文化眼光。
胡適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國際聲譽的學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文、史、哲等學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五四”以來影響中國文化學術(shù)最深的歷史人物。他活躍于社會政治領(lǐng)域,是中國自由主義最具詮釋力的思想家。
“胡適著作系列”所選均為胡適一生最有代表性的文字,依據(jù)初刊版本校對,力求呈現(xiàn)最接近大師本人原意的文字面貌,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胡適著作選本。
著名設(shè)計師陸智昌擔綱設(shè)計,精裝典藏。
胡適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國際聲譽的學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文、史、哲等學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五四”以來影響中國文化學術(shù)最深的歷史人物。他活躍于社會政治領(lǐng)域,是中國自由主義最具詮釋力的思想家。胡適在北京大學從事教學工作長達十八年,曾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校長等職。他對北大情有獨鐘,遺囑中交代將他留在大陸的書籍和文件捐贈給北大圖書館。為反映這位文化巨人一生博大精深的文化建樹,本社在北大百年校慶的1998年曾隆重推出一套大型胡適作品集——《胡適文集》(12冊),對所收作品均作了文字訂正和?,其中有一部分作品,采用了胡適本人后來的校訂本或北大的收藏本,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受到學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
因文集早已售缺,多年來,一直有要求重印的呼聲。此次重印,此套書的編者歐陽哲生先生又精心做了許多工作,包括對照已出各種版本的優(yōu)長,重核胡適本人原始和修訂版的文字等,力求呈現(xiàn)最接近大師本人原意的文字面貌。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從《胡適文集》之中精選部分內(nèi)容,另外推出“胡適作品系列”。
在胡適看來,傳記文學絕不可以小覷,它不僅可以使人看到活的歷史,還“可以幫助人格教育”。《四十自述》是胡適為自己寫下的一部”自傳性前傳”。我們可以從書中見識到這位“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童年生活的真實片段,特別是感受胡適與自己的過去“對話”時所獨具的文化眼光!段业男叛觥、《我的歧路》、《介紹我自己的思想》可以讓讀者對胡適的思想歷程有更深一層的體認。
《四十自述》1933年9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書出以前,曾在《新月》雜志分期刊出。1954年臺北六藝書局重印《四十自述》,胡適新添一篇《“自由中國”版自記》置于前。
《我的信仰》是胡適的英文作品“WhatIBelieve”一文的譯文。英文原刊《生命哲學》(LivingPhilosophies)一書,1931年紐約Simon和Sichuster出版公司出版。同年,向真譯為中文,收入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的《中國四大思想家的信仰之自述》(趙家璧主編:《一角叢書》第一種)。另有《時入自述與人物評傳》(出版處不詳)所收的明耀五的譯文,F(xiàn)以明耀五的譯文為底本,與原文校對,對譯文的少數(shù)幾處重新作了修訂。
由于所處環(huán)境不同,研究視角與方法不同,本書對某些具體問題的描述和解釋,與通行說法有不盡相同之處,對這些說法,我們未作刪改,這并不代表我們完全同意作者的說法,請讀者在閱讀時認真鑒別。本書的人名、地名、標點等,有的與現(xiàn)行用法不同,為保存原貌,亦未加修改。
限于編輯水平,難免存在錯漏之處,歡迎讀者多提寶貴意見。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3年5月
胡適(適之,1891—1962)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在思想文化和學術(shù)教育領(lǐng)域都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也始終堅持弘揚自由民主的理想而不輟,影響深遠。歷任北大文學院院長、駐美大使、北大校長及中研院院長。
四十自述
自 序
“自由中國”版自記
序幕 我的母親的訂婚
一 九年的家鄉(xiāng)教育
二 從拜神到無神
三 在上海(一)
四 在上海(二)
五 我怎樣到外國去
逼上梁山
我的信仰
我的歧路
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一九年的家鄉(xiāng)教育
一
我生在光緒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那時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東門外。我生后兩個月,我父親被臺灣巡撫邵友濂奏調(diào)往臺灣;江蘇巡撫奏請免調(diào),沒有效果。我父親于十八年二月底到臺灣,我母親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1893)二月二十六日我們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嗣柜,三哥嗣桎)也從上海到臺灣。我們在臺南住了十個月。十九年五月,我父親做臺東直隸州知州,兼統(tǒng)鎮(zhèn)海后軍各營。臺東是新設(shè)的州,一切草創(chuàng),故我父不帶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們才到臺東。我們在臺東住了整一年。
甲午(1894)中日戰(zhàn)事開始,臺灣也在備戰(zhàn)的區(qū)域,恰好介如四叔來臺灣,我父親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鄉(xiāng),只留二哥嗣柜跟著他在臺東。我們于乙未年(1895)正月離開臺灣,二月初十日從上海起程回績溪故鄉(xiāng)。
那年四月,中日和議成,把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紳民反對割臺,要求巡撫唐景崧堅守。唐景崧請西洋各國出來干涉,各國不允。臺人公請?zhí)茷榕_灣民主國大總統(tǒng),幫辦軍務(wù)劉永福為主軍大總統(tǒng)。我父親在臺東辦后山的防務(wù),電報已不通,餉源已斷絕。那時他已得腳氣病,左腳已不能行動。他守到閏五月初三日,始離開后山。到安平時,劉永?嗫嗔羲麕兔Γ究戏判。到六月廿五日,他雙腳都不能動了,劉永福始放他行。六月廿八日到廈門,手足俱不能動了。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廈門,成為東亞第一個民主國的第一個犧牲者!
這時候我只有三歲零八個月。我仿佛記得我父親死信到家時,我母親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門口的椅子上。她聽見讀信人讀到我父親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連椅子倒在房門檻上。東邊房門口坐的珍伯母也放聲大哭起來,一時滿屋都是哭聲,我只覺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記得這一點凄慘的情狀,其余都不記得了。
我父親死時,我母親只有二十三歲。我父初娶馮氏,結(jié)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國之亂,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亂里。次娶曹氏,生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死于光緒四年(1878)。我父親因家貧,又有志遠游,故久不續(xù)娶。到光緒十五年(1889),他在江蘇候補,生活稍稍安定,他才續(xù)娶我的母親。我母親結(jié)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親了。那時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兒子。大姊比我母親大七歲。大哥比她大兩歲。二姊是從小抱給人家的。三姊比我母親小三歲,二哥三哥(孿生的)比她小四歲。這樣一個家庭里忽然來了一個十七歲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難,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結(jié)婚后不久,我父親把她接到了上海同住。她脫離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愛她,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認字讀書,這幾年的生活是很快樂的。我小時也很得我父親鐘愛,不滿三歲時,他就把教我母親的紅紙方字教我認。父親作教師,母親便在旁作助教。我認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溫她的熟字。他太忙時,她就是代理教師。我們離開臺灣時,她認得了近千字,我也認了七百多字。這些方字都是我父親親手寫的楷字,我母親終身保存著,因為這些方塊紅箋上都是我們?nèi)齻人的最神圣的團居生活的紀念。
我母親二十三歲就做了寡婦,從此以后,又過了二十三年。這二十三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只因為還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