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中國第一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臺前幕后全揭秘20周年珍藏紀念 廿年不忘 致敬經典 家迷必收)
定 價:39 元
叢書名:《我愛我家》
- 作者:鄭猛
- 出版時間:2014/8/1
- ISBN:9787513315227
-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J905.2
- 頁碼:344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32開
《我愛我家》是中國情景喜劇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是難以超越的巔峰之作。該劇1994年首播,2014年是該劇播出20周年。本書作者鄭猛是一位職業(yè)記者,也是《我愛我家》的資深愛好者與研究者,歷時數(shù)月采訪了包括主演、客串明星、主創(chuàng)人員、幕后工作人員等等當事人演職人員30余位,獲得大量珍貴的臺前幕后第一手資料。本書既是《我愛我家》20周年的回顧與致敬之作,可以使觀眾更深入了解該劇的方方面面,也對喜劇從業(yè)者、愛好者,影視專業(yè)人士等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二十年前,一群演藝界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人,用無法想象的創(chuàng)作熱情,組成了無法復制的精英團隊,在簡陋的物質條件下,書寫了一段傳奇,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成為了一代代觀眾心目中永遠的經典。
二十年來,“我家”背后的故事鮮為人知,卻令人念念不忘。中國最好的情景喜劇到底是如何煉成的?有哪些天時地利人和因素,以至于二十年的努力仍舊難以企及最初的高度?
二十年后,作者帶我們敲開“202”那扇親切而略帶神秘的大門,尋訪該劇數(shù)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創(chuàng)與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員的追憶和講述中,當年創(chuàng)作現(xiàn)場終于重現(xiàn)。我們這才驚覺,回不去的不僅有輝煌的九十年代,還有精誠團結、親如一家的劇組,比明星光環(huán)更加耀眼的是不隨時間推移而消逝的情誼。
中國第一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臺前幕后全揭秘 20周年珍藏紀念 廿年不忘 致敬經典 家迷必收導演英達 編劇英壯 長篇獨家專訪 主演 楊立新 梁天 趙明明 關凌 沈暢 李眉……客串明星 韓影 金雅琴 李明啟 何冰 楊青…… 細數(shù)陳年爆笑段子 重溫拍攝溫馨花絮 深情追憶逝者導演英達、《泰囧》編劇束煥推薦作序。大量珍貴圖片首度公開
鄭猛,河北人,現(xiàn)居北京。媒體人。愛好廣泛,喜愛相聲、喜劇及一切笑的藝術。時而假正經,時而假不正經。
喜劇難為 英達
我愛《我家》 束煥
第一章 中國首部情景喜劇試水
第二章 一鼓作氣40集
第三章 波折橫生
第四章 120集完美收官
第五章 經典臺詞遺珠
英達訪談錄
英壯訪談錄
后記
喜劇難為/ 英達
當初拍《我愛我家》這個戲的時候,我們也就是把它當作一部戲,我真的沒有想到,二十年的時間過去,它會變成一個——能不能叫傳奇——反正很經典的一部作品。謝謝所有熱愛《我愛我家》的朋友們。
我是搞喜劇的,甚至成了某一種喜劇形式——中國情景喜劇某種意義上的代表。這是我非常不好意思的,我只是介紹美國情景喜劇的形式進入中國,并做了最早的實踐工作,美國人好夸張捧人,《時代周刊》說我是“中國情景喜劇之父”。我在有些場合鄭重地說過,我只是介紹情景喜劇進入中國而已。
令我欣慰的是我快樂地工作,尤其外人更多地看到我們的快樂,但制作喜劇的過程卻包含著許多的為難。喜劇難搞,好事難為。喜劇是人文的,即便它沒有深刻思索,它至少也是討好人生的,不敢凌駕于誰人之上。它不太容易被買賬,相對于人生悲劇素材,喜劇的素材是少的,而且是重復的。長期以來,悲劇、正劇被認為是思索,而喜劇被認為是閑扯。正劇安排在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喜劇只占休閑時光,這是忽視喜劇社會功能的一種做法。喜劇是緩解生活壓力的有效方式,在社會生活緊張時期與平和時期都是如此,從古到今都是如此。
喜劇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軟動力和潤滑劑,是柔韌而堅強的生命意志,是生存幸福狀態(tài)的標志。不懂悲劇的人做不了喜劇,不知悲從何來,怎知喜從天降?喜劇是把歡樂送給別人的事業(yè),對人生五味體驗不全的人也做不了喜劇。喜劇是含淚的笑,不是傻笑。喜劇是鼓舞的笑,它對時代的進步有會心的理解與配合,不是“憤青”,不是“嬉皮士”。喜劇絕不是個人喜怒哀樂的心理發(fā)泄,喜劇把現(xiàn)實消解為平和與有建設性的思想,而后作為一劑作料扔進大家晚餐的飯鍋里。
喜劇是有思想的,是思想成熟的產物,也是思想發(fā)揮的自由的源頭。但喜劇自己卻沒有獨創(chuàng)思想,它不是革命者,只是一個傳遞快樂消息的報童,它努力把先進的思想,以它的形式做一下傳播,使其得到進一步的更廣大的認可。喜劇是個抄襲思想和傳播思想的行業(yè),它不創(chuàng)造,但改造,使之喜聞樂見。它與思想者同行,與世俗同樂,不激烈,積蘊人緣,把進步與反思作潛臺詞,與你商量與你玩兒,笑罵由你我不急。喜劇的被喜愛,不僅和喜劇工作者有關,和喜劇命運也有關,如果中國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進步與反思,中國連最基本的喜劇——相聲都沒了,大家看什么去?
中國傳統(tǒng)笑話集《笑林廣記》里,記載了大量中國人貧困中的笑。貧困的人要笑,用笑話來慰藉人生,那么而今富足起來的中國人要笑得更多才是。笑對人生是中國人的精神,但我們卻做得太差太差,與時代對笑聲的需求相差太遠太遠,這對搞喜劇的人來說,是極大的羞憾,因此我們要努力前行。
總是做得不那么太好,不能那么盡如人意,我和我的伙伴們皺眉思索。我感謝一切幫助我和批評我的人們,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生活得幸福和快樂。我愿傾盡終生,用情景喜劇的方式注釋爺奶叔嬸姑姨和小侄子小侄女們的幸福。
【作者介紹】英達,《我愛我家》導演。
我愛《我家》/ 束煥
在很長時間里,我的簡歷靠兩部金光閃閃的作品撐門面,其中之一就是《我愛我家》。
比起另一部好歹是我全程參與的作品,說自己是《我愛我家》的編劇就顯得有點虧心——我只參與了幾集,最后署名的只有一集。但它對我的影響很大。我那時候在中戲讀書,正準備寫大戲,摩拳擦掌,桌子上一套《莎士比亞全集》,一本《曹禺選集》,一本《契訶夫劇作選》,每寫一句臺詞,甚至舞臺提示,都要翻開其中一本找語感,一天寫下來,好像每句話都嘔心瀝血,連綴起來卻矯揉造作,不說人話,自己知道那叫寒磣,趕緊撕了。
后來就進了《我愛我家》劇組,離中戲很近,海運倉胡同的一個招待所,見到了左爺(即梁左,編者按),房間里堆滿了打印稿紙,桌上床上也東一張西一張。第一次看寫好的劇本覺得不適應,沒舞臺提示,有時候連人物上下場都沒有,在學校這么寫要挨罵的。但再看下去,所有人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字里行間有性格,有行動,有獨特的邏輯,看了就想樂。左爺寫對白,首先假定一個貌似靠譜的邏輯是成立的,然后順著這個邏輯推,推出各種謬以千里的結論,讓你樂不可支,再回頭一看,哦,原來那個邏輯是錯的,錯得那么可笑,可當初一聽沒覺得有問題啊,不都是日常話趕話嗎?他就是這么輕描淡寫地戳穿了日常生活中的荒謬悖理,都是市井俚語,卻自有深刻的潛臺詞。
看完左爺?shù)膭”,我的“大戲”?chuàng)作觀徹底顛覆,寫劇本首先要說人話,不光對白說人話,潛臺詞也要說人話,要表達你對生活的真實的、不加矯飾的觀點,簡單說:要誠實。那時候學生寫劇本,主題都不是生活里來的,是經典文學里來的,孤獨、異化、焦慮、文明病全是借用的概念!段覑畚壹摇氛嫘淖屛疑僮吡撕芏鄰澛罚蔀槲沂袌鰧懽鞯陌l(fā)軔。
后來當了老師,上課總是不由自主提到《我愛我家》,講人物特征,會提到傅老,拿腔拿調的公鴨嗓已經成了人物LOGO,別無分號;講臺詞,會提到紀春生,“我沒順你東西你怎么順我東西呢?”日常、簡潔,又極其漂亮;講類型化,會提到賈志新,他和余德利、潘大慶一樣,是長于吹牛短于實干的“侃爺”的代表人物;講喜劇情境,會提到鄭燕紅,賈志新好容易談個戀愛,她陰魂不散地過來“幫忙”,用現(xiàn)在的說法,喪心病狂
《我愛我家》是觀眾眼中的經典,也是學習喜劇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教科書。在美國,《我愛露西》、《星際迷航》已經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載入流行文化史;在中國,《我愛我家》絕對有這樣的資格。鄭猛做這件事,善莫大焉,這本書不光是紀念一部優(yōu)秀作品的誕生,也是紀念輝煌的九十年代,和我們逝去的青春。
【作者介紹】束煥,《我愛我家》編劇之一,現(xiàn)為職業(yè)編劇,多年從事編劇教學工作,中國電影市場華語片票房冠軍《人再囧途之泰囧》編劇。
第一章 中國首部情景喜劇試水
1.學院來了年輕人
1993年5月初,中國工人運動學院(現(xiàn)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校園演播室開始熱鬧起來。
一群電視人搬著道具、扛著機器來到這里,有條不紊地在四百平米演播室布置現(xiàn)場。他們所搭的景致在這間演播室里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中心區(qū)類似一個家庭的客廳,但只有三面墻,旁邊還有廚房和飯廳。布景正對著的一面,則是用木板搭成的看臺。
這群人以年輕人居多,為首的是一個稍稍顯胖、高高大大的年輕人,戴著略顯夸張的寬邊高度眼鏡。盡管他還不到三十三歲,但微微長出的絡腮胡子使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些。
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年輕人有些眼熟。剛剛播完的室內電視劇《愛你沒商量》里面就有他的演出。再早幾年的電視劇《圍城》里,他扮演的趙辛楣令人印象頗深。
此人的姓氏非常少見,姓英,名叫英達。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名字還比較陌生。
雖然已經從事了多年的表演工作,但英達內心一直想的是獨立做導演,而且要導演的作品形式在國內還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情景喜劇。
從工作人員所穿T恤衫上的卡通字可以看出,這部電視劇的名字似乎有些語病,叫作《我愛我家》。
2.定名《我愛我家》
英達所在的英家,曾經顯赫一時。英達的曾祖父英斂之,是《大公報》和輔仁大學的創(chuàng)辦者,祖父英千里是教育家,父親英若誠是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翻譯家和話劇導演,還曾擔任文化部副部長。
自北京七十二中畢業(yè)之后,1979年英達考入了北京大學心理系。一直想當演員的他在學校搞起了北大話劇社,在劇社做導演和組織工作。 1983年大學畢業(yè),英達獲得了科學理學學士學位。他原來準備報考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的研究生,但由于眼睛高度近視,只能按照心理學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東城師范學校教書。他不甘心一生以教書為業(yè),就在業(yè)余時間繼續(xù)學習戲劇知識。
1984年9月,美國導演喬治C懷特來中國執(zhí)導黃宗江改編的話劇,在黃宗江的推薦下,英達為懷特做翻譯和導游。懷特對英達很滿意,了解到他的志向后,給英達提供了去美國奧尼爾戲劇學院短期學習的機會。學完之后,英達又到美國密蘇里戲劇學院學習戲劇導演和表演,并于1988年獲得碩士學位。其間,中國導演謝晉到美國拍攝《最后的貴族》,英達在劇組做了副導演。
在美國攻讀碩士學位期間,英達現(xiàn)場觀摩了情景喜劇《考斯比秀》,為這種從來沒有見過的電視劇拍攝形式深深吸引。演員在觀眾面前演出,現(xiàn)場同時拍攝。雖然觀眾并不進入鏡頭,但他們用笑聲跟演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英達覺得這一劇種非常新鮮,萌發(fā)了把它帶回中國的想法。
誰知回到國內后,英達這個計劃很多年都沒能實施。到1993開拍《我愛我家》之前,他在影視圈打拼多年,做過副導演,也做過演員。在塑造影視人物的同時,英達一直沒有放棄導演情景喜劇的計劃,只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英達曾把這個想法告訴當時文學圈和影視圈的紅人王朔。王朔創(chuàng)作的小說在當年風頭無兩,《頑主》、《玩兒的就是心跳》中塑造的人物玩世不恭,作品飽受爭議卻也大受歡迎,而后他又目光敏銳地進入影視圈呼風喚雨。
早在1991年籌拍《編輯部的故事》時,王朔就跟英達提出要不要加笑聲,做成情景喜劇!毒庉嫴康墓适隆吠耆锨榫跋矂〉奶攸c,六至七個主要人物,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固定,還是系列劇,這些元素加在一起就是一部情景喜劇。英達當時就提出,情景喜劇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帶觀眾,不能隨便加入罐頭笑聲。后來主創(chuàng)人員不知具體如何操作,只能按照舊有的方式進行拍攝。
其實英達當時留有一點私心,想把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留給自己。對于拍攝《編輯部的故事》的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來說,已經拍出了《四世同堂》、《渴望》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差這一部。而對于英達來說,他本來是學導演的,這些年當演員是臨時客串,早就想獨立執(zhí)導了。
1992年11月,英達與王朔第一次開始討論情景喜劇的創(chuàng)作意向。按照他們的設計,這部劇聚焦的是一個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參加過革命,解放后擔任過政府機關的領導職務。家里有一兒一女,女兒行大,找了一個南方倒插門的女婿,生下一個女兒。經過多次探討,最后寫了一個電視劇策劃提綱,但劇名還沒有想好。英達的大堂弟英壯也參與了早期的策劃。英壯是北大物理系畢業(yè),分配到一家科研單位做工程師,當時在單位下屬的一家公司擔任經理。
英達當時的想法是,拉到投資就和王朔、英壯等人創(chuàng)作劇本。所以接下來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錢。1993年初還沒過完年,英達就拉著王朔趕往冰天雪地的東北,到長春去拉投資。東北的酒場總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濃之際,王朔提出這部劇可以叫“我愛我家”。英達聽完感覺特別別扭,認為這是一個病句,起碼應該是“我愛我的家”。王朔堅持認為,就是要這個別扭勁兒。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過把癮就死》、《玩兒的就是心跳》等小說,還是《愛你沒商量》等影視劇,名字都能言人之不能言,令人過目不忘。
于是,策劃案的空白處填上了“我愛我家”四個字。
經過幾番并不算輕松的游說,投資終于拉來了。論起來,投資人馬景全也是英達的遠房親戚,他是英達另一個堂弟英寧的舅舅。英寧從小在長春長大,剛剛從吉林藝術學院表演系畢業(yè)。為使堂哥能夠圓做導演的夢,英寧也一直跑前跑后。后來,英寧也參與到《我愛我家》的拍攝當中。
3.梁左進組
回到北京后,英達準備全身心投入大干一場,卻發(fā)現(xiàn)找不到王朔了。后來才知道他一個人跑去了海南島,據說是為躲避由其策劃的《愛你沒商量》所帶來的輿論壓力。后來終于打通了電話,王朔告訴英達你們先干起來,并給英達推薦了一個編劇人選,名喚梁左。
梁左,英達是認識的。梁左1977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是英達的學長。英達認識他是通過自己組織的北大話劇社,話劇社當時有個人見人愛的漂亮女生,無奈名花有主,令包括英達在內的男生扼腕嘆息。所以當他見到那個女生名叫“梁左”的男朋友時,心中不免有些不服氣,尤其這人的長相平凡得扎進食堂就再找不出來了。
梁左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范榮康(本名梁達)解放前參加革命工作,解放后一直在新聞媒體任職,曾擔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母親諶容1980年因發(fā)表小說《人到中年》而蜚聲中外,由她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在國內外頻頻獲獎。
受家庭影響,梁左從小敏而好學,中學畢業(yè)后在北京郊區(qū)插隊,而后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在教育部任職,1985年任教于北京語言學院(現(xiàn)北京語言大學)。早在北大就讀期間,梁左就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曾在多種刊物上發(fā)表短篇小說,很多小說的語言輕松幽默。
1986年的一天,相聲演員姜昆到諶容家求教相聲創(chuàng)作的問題,偶然看到梁左剛剛寫完的一篇小說《虎口遐想》。姜昆如獲至寶,對梁左說你這個小說基礎非常好,稍加改編就是一段不錯的相聲。梁左將信將疑,把小說送給姜昆進行加工。而后在1987年的央視春節(jié)晚會上,姜昆、唐杰忠表演了這段由梁左作品改編而來的相聲,名字仍為《虎口遐想》。晚會現(xiàn)場的笑聲一浪高過一浪,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也樂不可支。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相聲還多被分為諷刺型和歌頌型,前者包括《多層飯店》、《一仆二主》等,后者則包括《火熱的心》、《見義勇為》等,而《虎口遐想》一出,沒有鮮明的諷刺和歌頌,相聲界很難給它歸類。在一些相聲前輩看來,這樣的相聲新鮮確實是新鮮,但多少有些離經叛道。不過相聲泰斗馬三立并不這么認為,多年后他曾當面對梁左說:如果你給我寫一段《虎口遐想》那樣的段子,我也能說。
在肯定和質疑聲中,梁左開始了多年的相聲創(chuàng)作,和姜昆等多位名家合作,推出《電梯奇遇》、《特大新聞》、《小偷公司》等膾炙人口的相聲名段。從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幾乎歷年春節(jié)晚會上都有他的佳作,成為獨領風騷的相聲作家。
按照王朔的后來的評價,梁左的創(chuàng)作,“給相聲這一中國古老的曲藝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強烈獨特的個人風格,對相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的中興做出了他人難以企及的巨大貢獻”。
梁左不只是學長,到后來英達已經與梁左比較熟悉。《愛你沒商量》拍攝期間,梁左閑來總去現(xiàn)場探班。
早在梁左進入《我愛我家》之前,英達和英壯已經在西山一個安靜的地方,開始了劇本創(chuàng)作,不過寫作非常艱難,進度也非常慢。而按照既定計劃,《我愛我家》將在1993年六七月份開拍。梁左等于是英達搬來的救兵。
英壯從小學過相聲表演,喜劇創(chuàng)作方面也有一定心得。1991年宋丹丹和黃宏的春晚小品《手拉手》,就是在英壯創(chuàng)作的作品基礎上完成的,不過沒有給英壯署名。
高稿酬吸引略有編劇經驗的英壯,開始了情景喜劇的寫作,不過他總是找不到感覺,這與電視劇中的人物設置直接相關。按照最早的設想,賈家應該有個大女兒,南方女婿倒插門來到賈家。從小在北京土生土長的英達和英壯,寫起南方女婿的臺詞就手足無措。
1993年4月梁左進入創(chuàng)作集體后,與兩人商量將人物重新設計,把女兒改成兒媳婦,女婿改成了大兒子。從后來的創(chuàng)作來看,這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動,他們開始用熟悉的語言塑造劇中的人物。與最初的版本相比,劇中主要人物還有一個變化,那就是增加了一個小女兒。
梁左的加入使劇本創(chuàng)作進程明顯加快。在西山腳下的國管局招待所,梁左自己住一間大屋,作為一個寫作組;英壯、英達兩人住更大的一間屋,作為另一個寫作組。諳熟相聲創(chuàng)作的梁左逐漸找到了感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從他的腦海里出現(xiàn),一個字一個字地落在他閃爍的電腦屏幕上。梁左用電腦非常早,這也讓英壯頗感驚嘆。
對于劇中賈家一家人的生活,梁左是熟悉的。他也有一個像傅明一樣做過革命工作的父親,而且父親也曾因從事地下工作使用過化名。連同他在內,他家也有三個子女,而且同樣是兩男一女,女兒最小。很多年里,梁左都住在東直門大菊胡同一個大雜院,所以,他對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是熟悉的,明白他們平時怎么說話,怎么往來。有一次姜昆到梁左家串門,梁左就在門洞里邊喝小酒,邊為街坊二哥二嫂吵架勸和。梁左的話說得二哥有些不好意思,姜昆在一旁邊聽邊笑。
除了捕捉現(xiàn)實中的靈感,梁左還把他此前所寫的兩部小說改成了其中的幾集。一部是《偵破愛情》,梁左把它寫成上下兩集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因為是喜劇,就將結尾改成皆大歡喜。這一集也成為幾個月后《我愛我家》開拍的第一集。另一部是《滅鼠記》,梁左同樣把它寫為上下兩集,出于對這兩集的偏愛,梁左還出演了其中一個角色。
除了編劇,梁左還擔任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劇本統(tǒng)籌。英壯和英達創(chuàng)作的劇本,他還要進行斟酌和潤色,力圖使整個劇本的包袱水平和語言風格達到統(tǒng)一。正是由于梁左在劇本創(chuàng)作中的特殊貢獻,到《我愛我家》開播的時候,片頭字幕給他打的頭銜是文學師,這也是英達根據美國的情景喜劇慣例特意安排的。
梁左參與進來之后很快拿出了十集劇本,但這時候英達還沒給這個劇種起中國名字。思來想去叫什么都不合適,室內劇、肥皂劇、劇場劇、場內劇、欄目劇,很多名字都被一一否定。避風頭歸來的王朔問英達,這個劇名英文怎么說?英達說叫sitcom,是situation comedy 的縮寫。王朔聽后說,不如直接翻譯過來就叫“情景喜劇”。英達嫌這名字太拗口,王朔說等老百姓都承認了,再拗口也就變順口了。后來的事實被王朔言中。
而后,傅明、和平、賈志國、賈志新、賈小凡、賈圓圓、張鳳姑等名字開始出現(xiàn)在一頁一頁的劇本當中。由哪些演員扮演這些角色,成為新的問題。
4.主演舉賢不避親
從認識英達的第一天起,宋丹丹就知道他一直想拍一種在美國已流行多年的情景喜劇,他夢想做導演,導自己的戲。也是從那時起,宋丹丹就堅定地認為英達聰明絕頂,必成大器。
然而在拍情景喜劇的事情沒有著落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英達在家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睡覺,為此還自稱“覺(教)皇”。每天睡到中午12點起來吃午飯,吃完午飯又說太困了,必須去睡一會兒。
拍完《愛你沒商量》之后,宋丹丹飛往美國度假。她度假期間英達開始籌備拍攝《我愛我家》的事情,還打電話告訴宋丹丹此事的進展。宋丹丹沒太當回事,當時她對英達所做的一切都表示懷疑,因為他懶。等宋丹丹從美國回來,英達不僅拉到了投資,而且已經和梁左、英壯寫出了幾集劇本。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又怕宋丹丹看不出里面的包袱,英達就把劇本念給宋丹丹聽。
宋丹丹是最早確定下來的演員,扮演的是賈家的兒媳婦和平。她是北京人藝的優(yōu)秀演員,不僅在舞臺上塑造角色,還在《月牙兒》等影視劇中嶄露頭角,1989年走上春晚表演小品《懶漢招親》,第二年又在元旦晚會表演小品《超生游擊隊》,從而成為一名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喜劇演員。
宋丹丹早已熟悉喜劇表演,但對她來說年齡跨度是一個問題。在上一部作品《愛你沒商量》里,她扮演的周華還是一位少婦,而到了《我愛我家》一下就成為十一歲女孩子的母親。另外,和平這個角色具有鮮明的市井之氣,這也與她此前飾演的角色有很大不同。
梁天也是很早就確定下來的,他扮演的是賈家的二兒子賈志新。作為梁左的弟弟,同樣受到家庭的熏陶,但梁天走的是與哥哥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十七歲去當兵,復員后進服裝廠工作。由于從小喜歡文藝,小學時候就學過相聲、快板兒,所以從小到大一直到工廠,他都是文藝活動積極分子。
1984年梁天獲得了出演影視劇的機會,他的表演才華逐漸得以施展。他當時出演的作品以電影為主,從《二子開店》、《頑主》、《本命年》,到《斗雞》、《過年》、《喜劇明星》。這些電影多為喜劇,梁天瞇瞇眼、瘦個子的形象似乎也非常適合塑造喜劇人物。他的這種形象為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