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代人心: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星云大師歷時20年的佛光會主題演講,為現(xiàn)代人心指明方向)
定 價:35 元
- 作者:星云大師
- 出版時間:2014/1/1
- ISBN:9787506067942
- 出 版 社:東方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H31
- 頁碼:236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32開
星云大師在世界各地的國際佛光會上所發(fā)表的11篇主題演講,著重闡明佛光會的成員如何運用佛法理念來指導(dǎo)實際的為人處事,包括如何處理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最充分地闡明了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體現(xiàn)出星云大師以佛法精神積極入世的思想。
這是最能體現(xiàn)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一本書,為星云大師歷時20年的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講的結(jié)集。在這本書里,星云大師運用佛法的積極理念來指導(dǎo)現(xiàn)實生活中的為人處事,包括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提出諸如尊重包容、平等和平、同體共生等理念,為當(dāng)代人心指明方向 ,獲圓滿自在歡喜的人生。
星云大師,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初來臺灣,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1967年創(chuàng)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yè),先后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設(shè)倆百余所寺院道場,并在海內(nèi)外設(shè)立十六所佛教學(xué)院。1985年,傳辦國際佛光會,現(xiàn)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星云大師著作等身,著有《釋迦牟尼佛傳》、《往事百語》、《迷悟之間》、《人間萬事》、《合掌人生》、《包容的智慧》、《舍得》等,并譯成英、德、日、韓、西、葡等十余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序
歡喜和融合
同體與共生
尊重與包容
平等與和平
圓滿與自在
自然與生命
公是公非
人間與生活
發(fā)心與發(fā)展
序
歡喜和融合
同體與共生
尊重與包容
平等與和平
圓滿與自在
自然與生命
公是公非
人間與生活
發(fā)心與發(fā)展
自覺與行佛
化世與益人
菩薩與義工
環(huán)保與心保
幸福與安樂
各位貴賓、各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佛光人,大家好!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自一九九二年在洛杉磯音樂中心成立以來,今年正式邁入第二十年;仡欉^去二十年來,佛光人在世界各地弘揚人間佛教,為人間帶來光明與希望,為當(dāng)?shù)厣鐣⻊?wù)奉獻,也為自己的生命留下歷史,首先在這里為各位的發(fā)心表示由衷的贊嘆。
今日世界,由于科技進步、醫(yī)學(xué)發(fā)達(dá),人類的壽命普遍延長。然而,現(xiàn)代科技文明的進步,卻也帶來人際關(guān)系的疏離、冷漠,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不到人生的快樂與安穩(wěn)。因此,在今年的大會里提出“幸福與安樂”主題,希望各位能將幸福安樂的觀念帶回去,并且傳播于世界,能在生活中運用,解脫憂悲苦惱,同時擴大心量,提升生命的層次和質(zhì)量。
說到幸福與安樂,人到世間上,究竟是為了幸福而來,還是痛苦而來?一般人都會想:“當(dāng)然是為了幸福而來!”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里,有多少人在享受幸福安樂?現(xiàn)在大家最常看到、聽到的,往往是世間的災(zāi)難與哀嚎。諸如大自然的災(zāi)害,人為的戰(zhàn)爭、暴力、饑餓、貧窮,以及個人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壓力,很少人真正感覺到人生是幸福的。
好比一般人熱衷于功名富貴,但是功名富貴里有幸福安樂嗎?答案并不盡然。一般人喜歡追求金錢、愛情,金錢、愛情里有幸福安樂嗎?這也是苦樂參半。甚至于一般人追求自由、民主,就算國家社會自由民主了,但是自己的心里缺少安然自在,這樣的人生也感受不到幸福安樂。所以說,長久以來人人希求幸福與安樂,卻少有人真正擁有。
如何獲得人生的幸福安樂?以下提出四點意見:
1、 淡泊知足是幸福安樂
世間上,有的人追求物質(zhì)的快樂,有的人向往大自然恬靜自得的快樂,也有的人超然于物質(zhì)生活及外在的境界,從淡泊知足中獲得精神的快樂。究竟什么樣的快樂,才是我們應(yīng)該追求的呢?物質(zhì)的生活,是能滿足人的需要,卻不能為人帶來長久的快樂,唯有淡泊知足,才能讓我們獲得恒長的快樂。
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雖沒有華服莊嚴(yán),沒有美食欲樂的享受,但是他不貪求,人品道德自然高貴。淡泊無求的人,不會有嫉妒比較,不會與人對立爭執(zhí),處人處事不會囂張傲慢,凡事隨遇而安。好比歷史上很多的賢德之士,他們受到世人的尊敬,并不在他擁有良田萬頃、華廈千間,而是他們以無為有,在淡泊知足中涵養(yǎng)了自己的道德人格,為后人示范了“空無”的生命哲理。
能夠脫離欲望的牢獄的人,才有希望找到真正的幸?鞓贰H缈鬃拥膶W(xué)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一樣可以過得自在安樂;晉代陶淵明甘于辭官隱居,悠然自得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耕讀生活;唐代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盡管受到國家特殊的待遇,仍然淡泊名利,保有人格;近代的弘一大師,一條毛巾用了幾十年舍不得換,菜太咸了,他也不嫌棄,說:“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梢姷米⒅厝烁裥摒B(yǎng),安貧樂道的人還是很多。
一般人希求財富名位,其實“享有”比“擁有”更能得到寬廣美好的人生視野。好比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雖然不是我的,但是我可以遨游其間,那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一個人擁有世間的財富,雖然我沒有,但我可以享受清風(fēng)明月,可以關(guān)心身處的世界,將所有的人類視為我的兄弟姐妹。我享有整個宇宙虛空,比“擁有”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一個縣市,乃至一個國家、多少財富的人還要更大、更多、更廣。因此人生不一定要追求擁有,擁有再多也滿足不了貪欲,淡定享有的人生,處處都有幸福滿足。
我一直很欣賞客家人的一句話,你問他:“吃過飯了沒?”一般人會說:“吃過了”、“吃飽了!”但客家人不是這么回答,他會告訴你:“足了!”這兩個字很有意義,表示他不但吃飽了,而且吃得很滿足。一句“足了!”是多么灑脫自在,多么有自信!哪里還會感到貧窮困頓呢?知足的人是世間最富有的人。
淡泊知足產(chǎn)生定慧之力,你能淡就能定,就能重新估定人生的意義、價值。就像賣菜的陳樹菊,她能看淡金錢,才能勇于喜舍,讓金錢發(fā)揮最大的價值,也才能獲得大家的尊重。
淡泊知足是對生命有所為、有所不為,心有所求、有所不求。人能淡泊知足,才能不為形役,就可以安住身心,享受滿足的富樂。所以,淡泊知足才是真正的富有,懂得淡泊知足的人,自然擁有人生的幸福安樂。
2、 慈悲包容是幸福安樂
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不是佛教所專有。人間有了慈悲,人類才能共存共榮。在佛光會成立之初,我就訂下〈佛光四句偈〉,作為全球佛光人生活奉行的準(zhǔn)則。其中第一句“慈悲喜舍遍法界”,便是期許大家開展自己的心胸,效法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給予眾生安樂,拔除眾生痛苦,將慈悲喜舍普利一切有情。
有一位金代禪師很喜歡蘭花,在寺院的庭園種了許多名貴的蘭花。一天,他外出辦事,吩咐徒弟在出門的這段期間代為照顧。沒想到徒弟在澆水時,一不小心就把這些蘭花架打翻了,弟子感到很愧疚,心想:“我把師父心愛的蘭花摔壞了,師父回來之后,不知道會如何生氣?”金代禪師回來后,徒弟去向師父認(rèn)錯請罪,沒想到金代禪師不但不責(zé)怪他,反而安慰說:“我養(yǎng)蘭花,一是為了美化環(huán)境,二是為了供養(yǎng)佛祖,我不是為了生氣而養(yǎng)蘭花的!”
經(jīng)云:“慈息貪欲,悲止瞋!,如果我們能學(xué)習(xí)金代禪師的涵養(yǎng),自我省思:我交朋友是為了生氣嗎?我結(jié)婚是為了生氣嗎?我養(yǎng)兒育女是為了生氣嗎?我做事業(yè)是為了生氣嗎?肯定不是的!轉(zhuǎn)念一想,自然能息貪止瞋,化解紛爭于無形了。
慈悲,不是要求別人,也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要求自己。慈悲不是一味的忍讓,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當(dāng)公平正義受到打壓排擠,或者當(dāng)正人君子遭受毀謗抨擊時,可以勇敢挺身而出;慈悲不是一時的感動,而是保持恒長心為人服務(wù);慈悲不是只有對自己的親友,更不是要求回報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顏悅色的贊美鼓勵,有時為了公眾的權(quán)益、為了度化剛強之輩,也會現(xiàn)怒目金剛相來折服惡人,這才是難行能行的大慈悲!
慈悲,沒有敵人。有了慈悲,就能擁有善緣;有了慈悲,就能融入眾中,甚至與宇宙融和一起。有了慈悲包容,所謂“有容乃大”,自然凝聚眾人之力,得道多助。過去孔子周游列國講學(xué),居無定所,卻擁有三千弟子;佛陀行腳弘化五印度,講經(jīng)時有百萬人天參與,常隨眾也有千二百五十五人。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需要,做人處事很難盡如人意,若能用一顆寬厚、包容的心來處人處事,必能廣得人緣,受到眾人的擁護。
不過,光有慈悲包容還不夠,必須輔以智慧力。社會上不少人曲解慈悲的涵意,讓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姑息縱容;甚至運用不當(dāng),致使慈悲淪為罪惡的根源。例如:濫行放生,反而傷生害命;濫施金錢,反而助長貪婪風(fēng)氣。因此,真正的慈悲包容必須以般若智慧為前導(dǎo),否則弄巧成拙,反而失去它原有的善心美意。
一位青年為了一道墻和鄰居爭地,寫信給在朝廷做官的父親,希望父親能出面幫他把這面墻爭取過來。父親很明理,回給兒子一封信說:“萬里投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焙喍痰膸拙湓,說明人際之間進退應(yīng)對、包容的智慧和藝術(shù)。
佛經(jīng)有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一沙一石、一花一葉中可以見到三千大千世界,表示自然界的萬物是共存共榮的。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對于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信仰要去包容;國與國之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膚色,更要相互包容。
綜觀世間上的紛爭,往往是起因于不同國家、文化、族群、宗教彼此不能互相包容,社會上的貧富懸殊、階級不平等,才導(dǎo)致種種的對立,這也是當(dāng)今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要走出這樣的困境,只有慈悲與包容。慈悲包容才能喚醒人們的道德良知,社會繁榮進步;才能化解紛爭,免去戰(zhàn)爭毀滅;才能永續(xù)長存,促進世界和平。
希望今后我們所有的佛光人,能將慈悲包容的精神,從一己擴及到家庭、社會,乃至全世界、全人類。人間有了慈悲包容,才有可能獲得永久的幸福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