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個人團體工作方法》遵循超個人心理學關于團體工作的方法,并運用了與之相關的心理學理論和觀點!冻瑐人團體工作方法》共有12個章節(jié),按照開展團體工作的程序,作者先介紹了剛進入團體時(團隊成員初次見面)的心理因素、訓練項目和治療技術;然后從宏觀層面詳細闡述了團體如何工作、團體功能如何提高、團體如何獲得發(fā)展并付諸行動等內(nèi)容;接著從微觀層面詳述了團體中的個體的感知、多重維度、扮演角色、心理劇、兩性、人際關系、跨文化交流、與大自然的關系等內(nèi)容;最后從團體經(jīng)歷的精神層面提出追尋生命意義的終極思考。
序言:聯(lián)系
第一章 初次見面
第二章 在團體中生活和學習
第三章 團體發(fā)展和團體行動
第四章 覺察:團體中的自我感知
第五章 藝術、想象和幻想:團體促進的方法
第六章 自我的多重維度:夢與團體工作
第七章 團體心理劇
第八章 兩性問題:對團體的啟示
第九章 團體工作與人際關系問題
第十章 跨文化交流與團體問題
第十一章 與環(huán)境再連接:擁抱自然世界
第十二章 團體經(jīng)歷的精神層面:尊重與放手
參考文獻
譯后記 序言:聯(lián)系
第一章 初次見面
第二章 在團體中生活和學習
第三章 團體發(fā)展和團體行動
第四章 覺察:團體中的自我感知
第五章 藝術、想象和幻想:團體促進的方法
第六章 自我的多重維度:夢與團體工作
第七章 團體心理劇
第八章 兩性問題:對團體的啟示
第九章 團體工作與人際關系問題
第十章 跨文化交流與團體問題
第十一章 與環(huán)境再連接:擁抱自然世界
第十二章 團體經(jīng)歷的精神層面:尊重與放手
參考文獻
譯后記
生物力量是最普遍的力量,因為無論人們是誰,來自何方,他們都屬于人類,即使人們有一些生理上的差異,包括年齡、身材、個頭、膚色以及性別等。除了個別例外情況,這些差異既不能改變,也不能被他人操縱。
在所有的社會形態(tài)中,生理上的差異都會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態(tài)度和與別人相互交往的方式。比如,個頭大的人被視為強壯的人,可能會有攻擊性,因此個頭大的人能經(jīng)常感覺到別人對他的順從。個頭大且肌肉發(fā)達的人可能被看做暴戾的人,瘦小的人通常讓人覺得柔弱,一個粗野舉止的人會被人認為沒有教養(yǎng)。影響人們對生理差異反應的文化規(guī)范是無窮無盡的,因為每個群體有其對生理特征含義的特定解讀。比如在有些群體中,人們會認為豐滿才是健康的。
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從心理上對團體產(chǎn)生著影響。人們認為,團體中的人們會持續(xù)地承受著遵從團體規(guī)范的壓力。從這方面考慮,人們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團體規(guī)范形成。家庭,作為一個主要的社會化媒介,塑造了人們基本的價值觀。這在亞洲尤為明顯,如那種尊重權威、尊重傳統(tǒng)、尊重學識的文化觀念(Gaw,1982;Vernon,1982)。此外,個體與主要人物的接觸,如親戚、朋友、師長、同齡人,能夠提升其對整個文化下的社會習俗和社會行為的理解。當我們比較不同文化中人們的感受思維和行為方式差別時,發(fā)現(xiàn)這點尤為明顯。例如,蘇(Sue&Sue,1990)發(fā)現(xiàn),白人和原住民在交往風格上有以下不同(應該注意,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它并不影響團體之間或者團體內(nèi)部的個體差異)。
白人:通常以言語表達為導向;按照計劃行事;有長遠目標;以個人為中心;情感張揚;以因果聯(lián)系為導向;開放和親密;理性思考、遇事鎮(zhèn)定、對身體愉悅與精神幸福有著清晰的區(qū)別。
原住民:以行動為導向;率性而為;不同的時間觀;立即執(zhí)行的短期目標;身體直覺;直覺與非語言的;滿足當前需求;合作而非競爭;習慣于具體、切實可行的、有組織的方式;使用民間的或超自然的解釋。
人們的行為同樣受到意識形態(tài)以及思維方式的影響(如,立場、理論、目標)。
個體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行為。正是從這些基礎中,人們才獲得了宗教觀、社會觀念、政治信仰和其他觀念,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為。在一定文化背景中成長的人,其行為表現(xiàn)必定也符合該文化背景。換言之,人們用自己文化的或民族的方式來思考和看待這個世界,這些方式往往反映在人們的語言、價值觀和信仰之中。這些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可以從那些來自其他種族的團體成員身上觀察到。例如,在我最近主持的一個小組中,一個美國原住民的后代(Cree,北美印第安人的克里族)更注重團體責任,而另一個法國裔愛爾蘭后代則更看重個人責任。
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tài)決定著人們特定的態(tài)度、信念和思維方式,構建了人們存在的形式。人們對生活、死亡、婚姻的觀念決定著他們與他人相處的方式。人們傾向于運用他們在自己社會中形成的持續(xù)態(tài)度來反饋周圍環(huán)境。少數(shù)民族為了生存,已經(jīng)接受了一些主流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但是這種接受也許或者根本不會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據(jù)柏瑞爾和瓦斯克斯(BurielandVasquez,1982)所述,即在美國生活了三代后,墨西哥裔的美國青少年也只在很小的方面改變了其原有的文化特性。
然而,這些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原來的文化傳統(tǒng)也并非完全相符。例如,非洲裔美國人或者阿拉伯裔美國人之間,與尼日利亞人或者伊拉克人相比,彼此間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這也導致當今的這些少數(shù)民族覺得自己“既不屬于這里也不屬于那里”。此外,有些信念或者價值觀受到性別的影響更甚于文化差異的影響(例如,無論何種文化下,男人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生態(tài)力量主要涉及環(huán)境是如何影響人類文化和行為的。在孤島上長大的人與在大陸上長大的人可能會形成不同的世界觀。氣候、繁榮程度和人口密度,就像地形一樣在形成獨特的文化規(guī)范過程中發(fā)揮作用。在人口稠密地區(qū)出生的人可能會更自信一點,因為這是生存的唯一途徑,而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出生的人則會顯得更加放松與平和。
……P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