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第一套原創(chuàng)性成功學,被譽為“成功學的東方奇葩”。
本叢書結合中國數千年的心學精華、禪宗智慧與王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和成功學,總結出“成功=心力×(智力+辦事力)”的公式,全面闡述了當代人尤其是當代中國人追求成功所最需要的心力智慧和技巧。掌握它們即可獲得心智的全面拓展,取得最大成功。
本叢書中的不少篇章曾在《中國青年報·青年時訊》、美國《美華商報》、加拿大《中華導報》等媒體上連載,深受廣大讀者歡迎。海內外100多家媒體對本套理論給予了高自平價。
成功=心力×(智力+辦事力)
世界青年成功學會副會長、超級暢銷書《方法總比問題多》作者吳甘霖的最新力作;
中國首套原創(chuàng)性成功學被中外100多家媒體譽為“成功學的東方奇葩”超級西方心理學 超越情商理論。
一切從心開始——最有效的心力成功學法規(guī);
心是最大的寶藏——超凡成功者的八大心力;
這樣煉心最有效——九大煉心法打造超級成功;
重整心靈做巨人——超凡成功者的九大心靈重整技巧。
吳甘霖,1983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國青年報》記者、香港中華文化傳播集團副總裁、美國美中國際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中心總裁兼中國區(qū)總裁等職。現(xiàn)任甘霖智慧國際培訓機構理事長、世界青年成功學會副會長、國資委國際商務職業(yè)資格認證及考評委員會主任委員。
其2005年出版的《方法總比問題多》一書,兩年多時間已重印30多次,在“雅虎中文”上發(fā)表的讀后感和新聞達1100多萬條,創(chuàng)造中國培訓圖書之最,是近年來全國最暢銷的圖書之一;此外,出版的《心本管理——管理學的第三次革命》、《禪:直指人心的管理學》、《生命智慧——活出自己的陽光》等著作也深受讀者歡迎。
常年開設智慧系列課程,培訓對象為,包括財政部在內的中央和國家部委,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眾多高級總裁班,以及長虹集團等眾多著名企業(yè),深受各界歡迎。
第一章 A型煉心圖
成功=想法+章 法+方法
心力發(fā)展的五大階段
突破“瓶頸”的煉心圖
心力的起點:“無力之痛”
“痛”后之進:“轉運”契機
堅忍:頂尖挑戰(zhàn)創(chuàng)造頂尖境界
用“圖”六要
第二章 心靈解套法
心靈自由從“解套”開始
“套”的形成
“心靈解套”七步走
細找“隱藏前提”
斷言“我不行”有著最大傲慢
特別警惕三種“套”
“提起來打”與“可能性三問”
第三章 價值“起爆”法
“價值”是“深層引爆器”
價值大小決定成就大小
價值強度決定突破力度
協(xié)調處理不同價值間的關系
第四章 焦點突破法
心錨:外在焦點
內在羅盤:心則
“意焦”:高效聚能器
第五章 身心同一法
“調心”當“調身”
身體感知力的培養(yǎng)
重新確定你的感覺聯(lián)結
第六章 巧借他力法
為何要借用他力?
如何創(chuàng)造“善緣”
如何向他人學習
第七章 心靈“截拳道”
回到問題的根本
不讓危機越陷越深
“截”的關鍵是向自我挑戰(zhàn)
截法“七字訣”
“形氣中斷法”
第八章 心靈“轉學”
一“轉”值千金
轉位與轉意
有效轉換七法
第九章 當下一念煉心法
天堂地獄一念問
在每一個念頭上自主
一念回轉即妙心
活在當下
第一章 A型煉心圖
+成功=想法+章法+方法
2005年,我出版了一本幾年暢銷不衰的書《方法總比問題多》。這本書兩年多的時間就重印了近三十次,在“雅虎中文”上發(fā)表的各種讀后感及新聞達到1000多萬條,創(chuàng)造了職場培訓圖書反應度第一的紀錄。
人們總結這本書為何暢銷時,有幾個重要的觀點,如強化了員工不找借口找方法的素養(yǎng),幫助大家克服對問題的恐懼,把問題變?yōu)闄C會等。當然還有眾所稱道的一點,就是直接啟示大家如何去把握有效的方法,以創(chuàng)造最好的工作成效。于是,我也因此被譽為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方法學家之一。
關于這本書的評價,來自四川省某市的一位市長的話,很有一定代表性:
“我覺得這本書的成功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大家如何學習和擁有有效的處事方法。在我們以往的教育中,強調理想是世界觀,但是不怎么強調方法論。但是馬克思主義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我們怎么能夠不重視方法論的學習呢?”
我覺得,這段話是很有道理的。任何智慧、能力、素養(yǎng)的學習,都離不開方法。
在另外的3本書中,我們分別探究了“成功=心力×(智力+辦事能力)”的極限成功學法則、“一流成功者的八大心力”以及“重整心靈做巨人”的智慧,但是,心靈力量的提升,絕對離不開方法的指引。
所以,這本書中,我們將圍繞杰出成功者的九大煉心方法或法門,來作全面的探究。
于是,我又提出這樣一個公式:
成功=想法+章法+方法
心力提升同樣需要方法。我們不僅需要想法,需要章法,更需要方法。
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和規(guī)律,我們就能讓自己的心力得到最有效的鍛煉,最終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
我們且從一個小小角度,來看一下西點軍校對學員的煉心法。
提起西點軍校,幾乎無人不知,在這所美國最有名的軍校里,培養(yǎng)出了如巴頓將軍等一大批杰出的軍事將領。
許多剛進校的學員,對自己的勇氣都是頗有信心的。但是,當他們上為戰(zhàn)勝恐懼而開設的拳擊課時,都會產生一種全新的體驗。
在西點軍校的各種體能訓練當中,學生覺得最困難的就是拳擊。因為很多學員就像普通人一樣,臉上從來沒有挨過拳,突然之間,他們感到了挨拳的威脅。
他們必須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恐瞑。
這時,放棄是絕對不可能的。假如他們逃離拳擊臺,不僅會遭到別人的恥笑,甚至可能因此畢不了業(yè)。
這一課,讓他們學會必須面對恐懼、了解恐懼,同時體會應對恐懼的壓力。
大部分學員在對自己的同學打出第一拳或被同學打第一拳時,內心都有一番掙扎,更何況必須頻頻出手。
但也有少數學生則正好相反,他們一點都不畏懼,不僅對挨同學的打表現(xiàn)得毫不害怕,而且對同學出手也非常狠。
這樣的學員攻擊心太強,甚至可以說是殘暴。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可能是他們本身就有暴力傾向,也有可能是以此來掩蓋內心的怯懦。
對此,西點軍校也要求這些人學會在各種情況下保持自制,如果他們仍舊表現(xiàn)得特別極端,那么也可能被迫退學。
面對內心的掙扎,西點軍校要求學員牢記兩個原則:
1.全力出擊一勝利是每個人的目標,如果你不傾出全力,就不可能打贏。
就像曾經擔任西點軍校校長的麥克阿瑟所說:“勝利沒有替代品!
2.比賽一結束,一切就結束:兩個對手握手致意走下拳擊臺,比賽中的情緒不應該帶出拳擊臺外。
這實際上是對學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西點軍校是培養(yǎng)未來的軍事領導者的。有品格的領導人肩負著雙重的責任:他不僅要贏,更要遵守規(guī)則而贏。如何贏得勝利,與爭取勝利同樣重要。
西點軍校認為:戰(zhàn)勝恐懼和成為負責的領導,是學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為了要訓練學員戰(zhàn)勝恐懼,根據上述原則,采取密集、重復的體能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而值得慶幸的是:許多學員,正是通過這樣的訓練,從開始時的畏懼到后來的面對和進取,懂得了如何認識恐懼、面對恐懼、管理恐懼,最后戰(zhàn)勝恐懼,并成為一個全面負責的領導者。
從恐懼到正確面對恐懼,到戰(zhàn)勝恐懼,這種心力轉變的過程,可以通過有方法的訓練而完成。
其實不僅是恐懼,所有的心力都可以通過有方法、有規(guī)律的訓練得到增強。
心力變得強大,我們就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不輕易被情緒、外界的環(huán)境牽著鼻子走,這樣無論對自己的成長還是成功,都有極大的幫助。
心力發(fā)展的五大階段
心力的訓練,是從無力向有力的轉化,是從一般有力到特別有力的轉化,也是從強做的有力到自然有力的轉化。
懂得心力發(fā)展的步驟和階段,就有利于我們在訓練過程中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把握,對涉及的有關方面進行調控,以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按最理想的標準,一個人的心力發(fā)展,需經過如下五個階段:
(一)無意識的無力階段
此一階段的特征,是盡管事實上是無力的,但當事人卻沒有感到自己的無力。
這就是那些剛進西點軍校,對自己的勇氣還頗有信心的學員所處的階段。
這更是大多數庸庸碌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處的階段。他們不僅察覺不到自己的無力行為,甚至對此保持一種不在乎甚至自鳴得意的感覺。
(二)有意識的無力階段
在這個階段,由于受到了比較大的震動,你終于意識到:原來你所認為自己很有力的印象,不過是自我愚弄。
就像很多剛進西點軍校的學生一樣,當他們上拳擊課時,突然會產生恐懼,意識到自己也會害怕,并不是無所畏懼。
要接受這點并不容易,但是,敢于承認這點,恰恰就是進步的開始。
(三)從無力到有力的掙扎階段
此階段是你意識到自己無力之后,下決心改變,但還未到真正有力的過渡階段。
這一階段的感受十分復雜。
一方面,你雖然對自己過去的無力感到不滿,但又覺得要到達有力階段十分不容易。
因此經常是有過而不能改,聞善而不能從;想得到,做不到;剛剛感到自己有力,很快又感到自己無力,反復搖擺。
無論是往前走還是往后退,都會引起你對自己的不滿意——前者是你必須承受痛苦,后者是你不得不向軟弱的自己屈服。
這是你內在的撕裂感最強的時期,是知行分裂最厲害的時期。當然也是最能學到東西、最有發(fā)展的時期。
(四)有意識的有力階段
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努力,在多次與自己的“拼殺”之后,你終于掙脫了那種猶豫和軟弱,告別有意識的無力階段。
此時的你,能夠充分感覺到自己的力量,無畏、無懼,做起事來,可以隨時喚起自己的力量去面對、解決,而不是逃避或者指望他人。
但這種有力還不夠純熟:遇到需要面對有關情境的時候,你還必須借助意識將力量喚醒。假如沒有意識的關照,力量就不知道在哪里。
(五)無意識的有力階段
這是力量的最高層次。當你需要力量時,可以不假思索立即就會有足夠的力量出現(xiàn)。這時候的力量,就已經完全變成習慣性的了,是由你的潛意識在掌控了。
日本劍道所講的“劍人合一”、禪宗所言的“空靈”,還有著名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高峰體驗”、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利所說的“滿溢狀態(tài)”等,都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講述了這種狀態(tài)。
南懷瑾也在其所著的《金剛經別講》一書中說道:至高無上的行持,是沒有至高無上的觀念的。真做到忍辱這德行,心中便不會有忍辱這個概念。其說的也是這種境界。
以上五點就是關于心力發(fā)展的概述,此外還有兩點值得說明:
1.上述五個階段,既是戰(zhàn)略性的也是戰(zhàn)術性的。
戰(zhàn)略性的五階段是畢生追求的,是你一生心力成長的歷程;戰(zhàn)術性的五階段是某一段時期追求的,僅僅面對具體問題,如根據五階段的訓練,你基本完成進取力訓練之后,你接著又開始自制力訓練等。
2.這是每個人心力發(fā)展的基本階段。
任何心力的提高都遵循這樣的次序,但是具體到某一個人或某—件事而言,其開始階段和主要的著力點未必一樣,如你已經處于從無力到有力的掙扎階段,就沒有必要總在從無意識的無力階段向有意識的有力階段的轉化處停留。
突破“瓶頸”的煉心圖
知道了心力發(fā)展的五個階段后,我們就要了解:
對于每個人來說,煉心最難之處到底在哪里?
最難之處,就是煉心的“瓶頸”處,不突破“瓶頸”,就很難有大的發(fā)展。
心力訓練的最難之處,確實存在一些“瓶頸”。
如越是沒有的人,越有防衛(wèi)情結,越舍不得放棄現(xiàn)有的東西,而追求廣大;
生活越沒有價值的人,越會對一切評價說“沒意思”;
越在生活中不自然的人,越怕因為嘗試而導致的不自然;
此外還有那種中國人常有的“笑人無,氣人有”情結,等等。
這些表現(xiàn),主要集中在無意識的無力階段和從無力向有力轉換的掙扎階段。
從感受上來體驗,煉心最難處,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難受”。每往前面走一步,就覺得更難,心力訓練的過程,就是一個從“不難受—難受一不難受”的過程。
在最初無意識的無力階段,心理是不難受的,但這是一種虛假的不難受,是無法迎接生活挑戰(zhàn)的難受。第五階段的不難受,則是訓練的最高階段。 這兩者之間的階段,實際上是一個與難受相伴,體驗難受、戰(zhàn)勝難受的建設性過程。
心力訓練的關鍵,也在于能否處理好與“難受”的關系。因此,關鍵也在這兩個階段,能夠給人以最大的突破。在多年心力的自我訓練過程中,我總結出一個“A型煉心圖”,表述如下:
此煉心圖也分五個階段,與前面心力發(fā)展的五個階段并不一樣,這個煉心圖是圍繞心力突破的“兩大瓶頸”而展開的。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該圖以一個“A”字為框架,五個字表示心力發(fā)展的五個層次和階段。
2.心力的訓練,從左下角的“痛”開始,經過“進”逐步上升到頂點的“忍”,然后再到右邊的“易”,直到右下角的“樂”。
痛——感覺到心靈無力給自己帶來的各種痛苦。
進——感覺到痛后,不是躲避和敷衍,而是勇敢地前進,下決心做一個有力的人。
忍——前進的道路一定曲折。你會感受到加倍的痛苦,會有各種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在困擾你,使你搖擺,逼你放棄。這時候,最主要的是培養(yǎng)自己的堅忍力,絕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易——經過一段時期堅韌不拔的訓練,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
原來不容易克服的習氣容易克服了,原來不容易駕馭的心靈容易駕馭了,原來不容易提高的層次容易提高了,原來不容易辦到的事也容易辦成了。
這時候,你已經開始感到新增的力量在為你服務。
樂——增加的力量,不僅能夠為你服務,而且使你深深感到有力的快樂。
最重要的是:你原來在追求有力過程中所感覺到的痛苦,現(xiàn)在不覺得痛苦了,反而覺得值得,而且樂意更進一步去體會原來追求的“痛苦”——“以苦為樂”。
3.從左下角的“痛”,到最尖端的“忍”,是一個上升的過程。就像登山一樣,是爬坡,所以每往前走一步,都會覺得苦和累,甚至越往上越覺得累。
4.從最尖端的“忍”,到右下角的“樂”,是一個“下山”的過程。相對而言,會輕松一些,但是還得自己走,照樣得吃一點苦和累。
5.從左下角的“痛”,到右下角的“樂”,是人們在無力狀態(tài)時候追求有力狀態(tài)的境界,它們之間看來距離很近,但沒有直接的路可走,必須經過上述層次。
心力的起點:“無力之痛”
心力訓練的第一步,就是感受痛,并深深地體會“痛”的積極作用。
任何無力,都會帶來“痛”的表現(xiàn):無力解決外在的問題,你固然會痛,無力處理內在的惶惑、脆弱、憂傷,同樣會痛。意識到“無力”所帶來的痛,必然會迎來新的契機。
唯有深切地感受到這種痛,才算找到了開始追求有力的動力。所以說,感到“無力之痛”,就是追求有力的起點。
一個人往前走,總會遇到新的問題或比以前更大的問題,尤其在他不斷向自己的極限挑戰(zhàn)的時候,總是會感到自己不夠有力。
這絕非不好的現(xiàn)象,恰恰相反,在前進中意識到自己的軟弱、無力,正是給自己以更大發(fā)展的契機。
一個真正對自己命運負責的人,他不會白自感到自己的無力,而是抱著“再也不能這樣活下去”的信念,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改變,通過落實到行動的發(fā)奮,追求有力。
猶太人中有一句永遠遵循的名言:“永不重來”,就是這種明證。所以他們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納粹制造的慘劇之后,終于最后建國。此時距離其國被滅,
約有兩千多年。
這一觀點,對那些由于感覺到心靈無力,而灰心乃至自暴自棄的人應該說是一種“福音”,因為他們正處于向有力上升的起點。
在追求有力的過程中,最值得擔憂的,并不是已經感到自己無力的人,而是另外一種:明明無力,卻自認為自己有力——他們沉迷于這種可悲的境界而不自知或不愿自知,也就是前述心力發(fā)展五大階段中,無意識的無力階段的那種人。
為何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
1.環(huán)境原因。生活空間不廣闊,參照系不夠大,會出現(xiàn)所謂“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心態(tài)。
2.經受的生活挑戰(zhàn)還不夠大,還沒有感到自己的弱點和缺點。
3.受人欺騙或自欺。
如近代中國的閉關自守,明明自己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但是還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文化大革命”中,國民經濟處于崩潰邊緣,還要去“輸出世界革命”,解救“全世界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4.習以為常。自己不知道這是無力的表現(xiàn),或者想改也改不了。
心力訓練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人從這種無意識的的無力狀態(tài)中喚醒,讓其再也無法生活在那種自欺欺人的狀態(tài)。
為此,我們需要做到:
1.打破井底之蛙的狀態(tài),讓其在更大、更廣的參照系中,通過新的刺激(新的空間、新的情境、新的語言、新的人物),看到自己的不足,達到新的境界。
2.直接與現(xiàn)實相碰撞,在碰撞中感受到現(xiàn)實對自己的新的要求,喚起危機感和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