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39 元
叢書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論叢
當前圖書已被 2 所學校薦購過!
查看明細
- 作者:石毓智著
- 出版時間:2012/1/1
- ISBN:9787030329349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G322
- 頁碼:241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K
《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大師:探討錢學森之問》是對“錢學森之問”的一個系統(tǒng)探討。錢先生晚年提出了一個關乎國家未來的疑問:為什么當代中國培養(yǎng)不出大師、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這個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只有直面這個疑問,才能為目前中國教育存在之種種問題尋求真正的解決之道。錢老的疑問,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問,是社會各界對中國教育的疑問,是一個偉大民族必須直面的疑問。
《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大師:探討錢學森之問》面向大眾讀者,尤其適合在校學生、教育工作者、教育決策者等人群閱讀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作者于1996-1999和2010-2011前后兩次潛伏大師云集的斯坦福大學,打入數(shù)學、物理、化學、哲學、心理學、統(tǒng)計學、生物學、商學院、語言學、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等系科的課堂和各種學術活動,收集情報,分析取證,寫成《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大師:探討錢學森之問》,嘗試對錢老和溫總理的問題做一個說明�!稙槭裁粗袊霾涣舜髱煟禾接戝X學森之問》從36個不同的角度來回答“錢學森之問”,這包括儒家教育思想、大眾的思維水準、民族的思維特性、家長和學校的期許、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哲學文化傳統(tǒng)、學習的態(tài)度方式、數(shù)學思維習慣、科學研究歷史等。
石毓智,1963年生,中原洛陽人。199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2010/2011年訪學于斯坦福大學。已經在JohnBenjiamensPublishingCompan、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出版社等8家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16種,在包括《中國社會科學》在內的海內外40余種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140余篇。
《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博覽群書》、《文匯讀書報》等國內50余家報刊媒體上都發(fā)表文章評介其著述,美國的Language和荷蘭的StudiesinLanguage也發(fā)表評介文章介紹石毓智的研究。
目錄
前言/i
1 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為何弱/1
2 中國學生為何后勁兒不足/8
3 大眾思維與高端人才培養(yǎng)/14
4 中國人的讀書興趣為何早衰/21
5 讀書的意義是什么/29
6 學習風氣的歷史一瞥/33
7 圣人和凡人之間的差別/37
8 從校訓看東西方教育目標的差異/46
9 死要面子的教育/53
10 好態(tài)度不如好思路/60
11 知識不一定是力量/65
12 重道德輕真理的教育/70
13 東西方學者的數(shù)學思維差距/75
14 教學方式與師生的智商/87
15 東西方看待“優(yōu)秀” 的標準差異/94
16 學習是一個探險的旅程/104
17 保護學生的隱私權/112
18 對能言善辯的傳統(tǒng)偏見/118
19 誠信缺失是制約中國教育的瓶頸/124
20 誠信是西方教育的軟實力/130
21 母語政策與高尖人才的培養(yǎng)/136
22 美國教師的敬業(yè)精神/142
23 美國學生的好學精神/148
24 中國人的母校感情為什么淡薄/155
25 最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160
26 出大師的校園環(huán)境/166
27 出大師的社會環(huán)境/176
28 權力與學術的混合/182
29 重幫派而輕學派的風氣/189
30 教育與科研領域的世襲現(xiàn)象/193
31 教育與科研領域的家庭化/200
32 儒家的文化基因/205
33 大學“大” 在何處/213
34 最理想的師生關系/220
35 農耕文明對教育的影響/226
36 詩性民族與理性民族/231
卷尾語 打招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40
如果讓我們用兩個詞分別來概括東西方教育終極奴標的差異:
中國教育的終極目標:君子。
西方教育的終極目標:大師。
中國高校的校訓幾乎都是來自儒家的經典,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影響最深�?鬃愚k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給政界輸送人才,孔子學院實際上是中國第一所政法大學。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兩套豪言壯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倍际侨寮依硐氲恼渭遥角笳胬淼目茖W家、思想家沒啥關系。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樊遲要學農業(yè),被孔子罵為小人,沒有出息,為什么不去當政治家呢?其實,影響今日生活最深刻的一門學科——基因科學,就是從種莊稼中發(fā)展起來的。
把提高道德修養(yǎng)作為教育目標,本身沒有任何錯。一個和諧的社會,特別是一個廉潔的政治,需要千千萬萬的君子。大家都可以明白,中國的教育在培養(yǎng)“君子”方面是否卓有成效,是否成功了?對此人們心里都有一桿秤。
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以培養(yǎng)“君子”為首要目標的教育是不大可能培養(yǎng)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的。